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晓梅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1
供职机构:新疆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组化研究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化
  • 3篇免疫组化研究
  • 2篇隐匿
  • 2篇隐匿性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癌症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病
  • 1篇胆囊病变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食管
  • 1篇食管肿瘤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机构

  • 4篇新疆医学院
  • 2篇美国加州大学

作者

  • 4篇黎音
  • 4篇卢晓梅
  • 4篇沈宝茵
  • 3篇陈朝伦
  • 1篇古丽娜尔
  • 1篇古丽娜尔
  • 1篇陈蓉
  • 1篇孙杰

传媒

  • 2篇新疆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1篇1997
  • 3篇199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乳腺癌局部淋巴结内隐匿性微小癌转移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112例女性乳腺癌病人手术切除1840枚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无癌转移。现用连续切片,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AE1/AE3)、抗上皮细胞膜(EMA)抗体及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对肿瘤组织及所有淋巴结按LSAB法进行免疫染色。几种抗体均对肿瘤组织、淋巴结内微小癌灶及单个癌细胞呈现免疫染色阳性反应,尤以抗EMA抗体反应最强。结果查出27.7%(31/112)病例及2.27%(50/1840)淋巴结内存在隐匿性微小癌转移。其中61例病人经7年随访,显示有隐匿性微小癌转移病人肿瘤复发、远处扩散转移均较无癌转移病人高,而且术后时间短。作者对隐匿性微小癌的淋巴结内转移及其病理生物学与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陈朝伦卢晓梅黎音张巍沈宝茵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Ⅰ期癌症患者切除淋巴结内隐匿性微小转移癌灶的检查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20
1997年
目的 检查癌症患者切除淋巴结内有无微小癌转移 ,具有临床、病理重要性。方法  350例 期癌症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94例 ,乳腺癌 112例 ,食管癌 115例及外阴癌 2 9例病理报告无癌转移的淋巴结 3715枚。应用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 ( AE1/ AE3)、抗上皮细胞膜 ( EMA) ,及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的 32 .3% ( 113/ 350 )、被检淋巴结的 5.5%( 2 0 3/ 3715)有淋巴结内隐匿性肿瘤转移。肺癌患者及被检淋巴结的阳性率均比其他肿瘤高。肺鳞癌58%、腺癌 53.8%的淋巴结为阳性 ,分别比食管鳞癌 2 2 .5%、外阴鳞癌 10 .3%及乳腺癌 2 7.7%高 ( P<0 .0 5)。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显示 :淋巴结阳性患者比阴性者预后更差 ( P<0 .0 5)。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技术可大大提高淋巴结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 ,其阳性率的不同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经过甚至癌患者的死亡率相关联。
陈朝伦卢晓梅黄绒黎音古丽娜尔沈宝茵A J CochranD R WenW F Coulson
关键词:食管肿瘤淋巴结转移
癌症病人切除淋巴结内隐匿性微小癌转移灶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经常规病理检查切除淋巴结内无癌转移的350例早期癌症病人(肺癌94例、乳腺癌112例、食管癌115例及外阴癌29例)3 715枚淋巴结,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单克隆抗细胞膜(EMA)、抗细胞角蛋白(AEI/AE3)、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免疫染色,查出部分淋巴结内存在微小癌灶或/及单个癌细胞.肺癌病人阴性率为56.4%(53/94 ),淋巴结为16.6%(123/739);乳腺癌病人阳性率为27.7%(31/112),淋巴结为2.72%(50/1840);食管癌病人阳性率为22,6%(26/115),淋巴结为7.0%;处阴癌病人阳性率为10.3%,淋巴结为1.4%.所有癌症病人总阴性率为32.3%,淋巴结为5.5%.肺鳞癌病人阳性率(58.0%)大大高于食管鳞癌(22.5%)与外阴鳞癌(10.3%)(P<0.05);肺腺癌病例阳性率(53%)也明显高于乳腺腺癌(P<0.05).随访材料显示局部淋巴结内存在隐匿性很小癌灶的病例预后较差(P<0.05).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可大大提高淋巴结内微小癌灶的检出率.淋巴结内隐匿性微小癌灶可能是恶性肿瘤广泛扩散的第一步.若能在外科手术时尽可能清除这类淋巴结,或许可以防止癌广泛转移、播放.从而能更有效地控制恶性肿瘤以提高治愈率.
陈朝伦卢晓梅黎音古丽娜尔黄绒孙杰陈蓉沈宝茵AilstairJ.CochranD-RWenWalterF.Coulson
关键词:淋巴结
不同胆囊病变树突状细胞浸润的免疫组化研究
1996年
应用免疫组化对胆囊不同病变内S-100^+树突状细胞浸润与肿瘤相关分子的表达相互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包括胆囊癌症病人切除标本30例,结石20例,慢性炎症20例.用单克隆抗p53蛋白、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癌胚抗原(CEA)及多克隆抗S-100蛋白抗体,LSAB法检查上述病变标本.结果发现癌症病人p53蛋白阳性为46.7%(14/30),PCNA为86.7%(26/30),CEA为30.0%(9/30),S-100^+DC浸润仅为40.0%(12/30);结石标本p^(53)蛋白阴性,PCNA为35.0%(7/20),CEA为15%(3/20),S-100^+DC浸润为50%(10/20);慢性炎病例p53蛋白、CEA均为阴性,PCNA为25%(5/20),而S-100^+DC浸润为 85%(17/20).S-100^+DC浸润病例数与细胞密度,在恶性肿瘤中明显低于非肿瘤良性病变(P<0.05).本研究说明:①炎性病变的上皮组织多属单纯性增生而无肿瘤相关标记分子表达,同时伴有较高的细胞免疫活性;②胆囊结石上皮存在某些不典型变化有少许肿瘤标记分子表达,并伴有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下降,易于癌变;③癌症病人标本突变型p53基因过度表达、PCNA明显多曾多及 S-100^+DC明显减少,可能反映了免疫监视系统受损,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以促进肿瘤发生与发展.
卢晓梅黎音沈宝茵海拉提
关键词:胆囊病变树突状细胞P53PC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