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剖宫产
  • 3篇宫颈
  • 2篇阴道
  • 2篇阴道分娩
  • 2篇妊娠
  • 2篇术后
  • 2篇剖宫产术
  • 2篇剖宫产术后
  • 2篇普贝生
  • 2篇宫颈成熟
  • 2篇管理规范
  • 2篇分娩
  • 2篇促宫颈成熟
  • 1篇低浓度
  • 1篇低浓度罗哌卡...
  • 1篇地诺前列酮
  • 1篇地诺前列酮栓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作者

  • 7篇单震丽
  • 4篇许传露
  • 4篇周健
  • 3篇刘铭
  • 2篇刘丹
  • 2篇阮晟鸣
  • 1篇钱小虎
  • 1篇洪向丽
  • 1篇周木兰
  • 1篇苏秀娟
  • 1篇周健
  • 1篇朱建龙
  • 1篇李婷
  • 1篇刘志强
  • 1篇裘佳敏
  • 1篇盛丽丽
  • 1篇王伟琳
  • 1篇陈秀斌
  • 1篇袁英
  • 1篇王晔

传媒

  • 3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宫颈扩张球囊和前列腺素用于促宫颈成熟的回顾性对照研究被引量:57
2015年
目的:探讨宫颈扩张球囊(COOK球囊)和前列腺素(欣普贝生)用于孕足月宫颈条件不成熟孕妇引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同济大学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宫颈Bishop评分<6分并使用COOK球囊或欣普贝生引产的足月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方法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引产效果,并对子宫过度刺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COOK球囊组和欣普贝生组的分娩方式无明显差异(阴道分娩率:73.7%vs 72.0%,P=0.62)。两种引产方式自引产至分娩时间间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COOK球囊组24h内的阴道分娩率明显低于欣普贝生组(37.9%vs 48.5%,P=0.007)。研究中6例疤痕子宫产妇采用COOK球囊引产,其中5例产妇顺利经阴道分娩,无分娩并发症。COOK球囊组和欣普贝生组的孕产妇、新生儿结局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足月宫颈条件不成熟孕妇采用宫颈扩张球囊引产,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宫颈成熟,安全性高且能有效提高引产的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合并疤痕子宫及胎儿宫内窘迫可能的孕产妇,而前列腺素引产更易导致子宫过度刺激,引起相关并发症。
单震丽许传露阮晟铭周健
关键词:宫颈成熟
欣普贝生用于足月胎膜早破引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欣普贝生用于足月胎膜早破引产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足月胎膜早破、宫颈Bishop评分〈5分、无宫内感染征象、头盆不称、内外科合并症及应用前列腺素禁忌证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39例,随机分为两组:欣普贝生组68例,催产素组71例,比较两组产妇用药后的宫颈成熟度改变、引产成功率、产科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评估欣普贝生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欣普贝生组宫颈评分显著提高,其进入产程时间(335.79±137.72)分钟明显短于催产素素组(564.41±261.70)分钟(P〈0.05);欣普贝生组阴道分娩率(94.74%)明显高于催产素组(66.67%)P〈0.05;两组患者总产程时间、产科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欣普贝生用于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单震丽许传露阮晟鸣周健
关键词:引产成功率胎膜早破足月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宫颈BISHOP评分
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管理规范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的指导价值被引量:85
2014年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的管理规范对安全开展和成功推行VBAC的指导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 3年7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2 002例孕妇的资料,对本院VBAC管理规范实施前后试行VBAC的116例有1次剖宫产史的单胎孕妇进行比较,规范实施后的95例为研究组,规范实施前的21例为对照组.采用f或x2检验比较2组孕妇产后出血、子宫破裂、新生儿Apgar评分及入住新生儿病房等母儿结局. 结果 自2012年1月本院VBAC管理规范实施后,VBAC试产率从1.8%(21/1 147)增加至11.1% (95/855),VBAC成功率达97.9%(93/95),仅2例因产时胎儿窘迫和活跃期停滞中转剖宫产终止妊娠.研究组孕妇产时出血[(246±127)ml]低于对照组[(260±35) ml](t=0.50,P>0.05);产褥病率1例(1.0%),高于对照组[0(0.0%)](P>0.05);产后住院(2.1±0.8)d,短于对照组[(2.1±0.5)d](t=0.22,P>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 290±632)g,显著高于对照组[(2 837±1 057)g](t=2.59,P<0.05);新生儿l min Apgar评分8~l0分88例(92.6%),4~7分7例(7.4%),对照组21例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均为8~l0分(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4,P>0.05);研究组1 7例(1 7.9%)新生儿入住新生儿病房,显著低于对照组[8例(33.1%)](x2=4.15,P<0,05).2组均无子宫破裂、全子宫切除或母儿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VBAC管理规范对安全开展VBAC和提高VBAC成功率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保障母儿安全和降低VBAC失败带来的严重不良预后.
刘铭刘丹李婷王伟琳单震丽盛丽丽苏秀娟周健裘佳敏
关键词: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子宫破裂
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管理规范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管理规范实施前后的妊娠结局,探讨其促宫颈成熟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4年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使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并分娩的61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2013年4月起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管理规范实施,通过比较管理规范实施前后的母婴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2013年4月管理规范实施前有449例产妇使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管理规范实施后有163例。共413例(67.5%)引产成功,管理规范实施后48 h内、24 h内及12 h内引产成功率均略低于规范实施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剖宫产率为27.1%,管理规范实施前后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规范实施后宫缩过频过强以及羊水粪染的发生率较规范实施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实施前后子宫过度刺激的发生率、绒毛膜羊膜炎可能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羊水栓塞和会阴严重裂伤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地诺前列酮栓是比较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方法,管理规范的实施有助于保障母婴安全及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蒋湘单震丽刘铭许传露钱小虎王晔袁英刘丹
关键词: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建卡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要求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病例83例,按是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将研究对象分为镇痛组(37例)和非镇痛组(46例)。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的催产素使用率为62.2%,显著高于非镇痛组(21.7%)(P<0.01)。镇痛组镇痛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9.43±0.50)分vs(3.16±0.69)分,P<0.01]。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应用于VBA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陈秀斌周健单震丽刘铭周木兰刘志强
关键词:分娩镇痛罗哌卡因舒芬太尼
剖宫产术后43例瘢痕妊娠的治疗的探讨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瘢痕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2003年~2007年收治的43例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3例患者均通过超声明确诊断,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其余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方法包括25例患者使用甲氨喋呤(MTX)与经阴道超声孕囊穿刺术相结合治疗,18例患者使用MTX与介入治疗相结合。结论:超声可以在孕早期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单震丽朱建龙洪向丽
关键词:剖宫产术瘢痕妊娠超声MTX
HBV感染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及产后肝炎活动情况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观察高病毒载量(HBV DNA>10~6copy/ml)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孕期及产后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血清学的变化,探讨妊娠对HBV感染病程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检分娩且产后定期复查的慢性HBV感染且HBV DNA>106copy/ml孕妇131例,观察孕早期、中期、晚期及产后42天、产后7月时肝功能异常与转归情况及HBe Ag滴度变化、HBV DNA载量变化情况,分析孕期肝炎活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31例妇女中,35.88%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中中孕期3.05%(4/131),晚孕期11.45%(15/131),产后42天25.49%(26/102),产后7月2.11%(2/95)。产后42天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40.5~1503U/L,患者均于产后7月基本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肝衰竭。所有孕产妇中,仅1例产后发生HBe Ag清除,于产后1月时发生血清学转换。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早产、ALT基线水平、HBV DNA基线水平、HBe Ag基线滴度均不是预测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HBV DNA>10~6copy/ml)慢性HBV感染孕妇,孕晚期及产后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加强孕晚期,尤其是产后肝功能指标的随访,及时采取个体化干预治疗,以改善围产期结局及预后。
阮晟鸣周健单震丽许传露
关键词:孕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