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全
- 作品数:26 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路迳选择被引量:3
- 2009年
- "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本课题研究从"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分析中得出: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无疑是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安徽可以分三个阶段来逐步融入"泛长三角",当然,区域经济合作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参与各方能够达成共识,通过政府引导最终形成一个超行政区域的"市场+制度"形式的调节机制。
- 马怀礼华小全
- 关键词: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政府引导
-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投资研究
-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的“牛肚子理论”表明了中部(和西部)对于整个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性。中部经济的“塌陷”催人思考,本文从张培刚教授的“牛肚子理论”中引出,投资才是能够撬起中部经济起飞的“木杠”。
对于中部...
- 华小全
-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欠发达地区投资额计量经济学
- 文献传递
- 中部六省农业生产效率比较分析:2001-2010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三阶段DEA方法分析中部六省及全国平均农业生产效率,得出:由于规模效率的影响,中部六省平均农业综合技术效率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TFP要高于全国水平;中部六省农业技术效率表现出北高南低特征;环境变量的影响大多显著,而管理无效率主导明显。文章最后提出提高中部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
- 华小全
- 关键词:中部六省农业生产效率
- 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来自重庆市、安徽宿州市部分区县的调查
- 2009年
- 笔者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重庆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的农地流转情况作了调查。总体感觉是:农地虽然在流转,但难度较大,规模较小。
- 马怀礼华小全
- 关键词:农地
- 安徽省农民增收的VAR模型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安徽省农民增收问题表现为绝对收入水平和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等。文章采用VAR模型分析得出: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格兰杰成因,农民工资性收入波动超过50%是由城镇居民收入波动造成的、农民经营性收入波动的贡献度达到30%。因此应通过改进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构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新型城乡关系等方式,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
- 华小全马怀礼
- 关键词:农民增收VAR模型方差分解
-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分析——以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是培育接续产业,以逐步减少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避免"矿竭城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淮南是国家六个"亿吨级"煤电基地之一,正在尝试培养煤电之外的接续产业发展。以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建设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不同转型模式的特点,得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思路:两步转型模式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优路径。
- 华小全白林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
- 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被引量:5
- 2005年
- 本文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基础上,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安徽省经济增长1990-2003年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各要素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重点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与全国经济增长要素贡献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一些建议。
- 华小全
- 关键词:经济增长索洛余值法全要素生产率
- 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安徽的发展契机被引量:1
- 2014年
-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给相对欠发达的安徽带来了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层次需要实现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个产业向承接组团式产业转变、从政府外出招商向企业自主联合转变、从承接加工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从承接衰退型产业向扩张型产业转变。
- 华小全
-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转移
-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09年
-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在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的框架下,经过需求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中间产品模型等新贸易理论的补充,已形成基本完善的理论架构,但实证分析并不完全支持其适用性。发展中国家学者从长期考察,对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持谨慎态度。
- 华小全马怀礼
-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
- 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由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引起的中国新时期大规模人口流动,正在影响中国传统城乡关系的改变.利用1996~2011年数据,构建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城乡收入差距、家庭现金负担、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值等4个变量的协整方程,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城乡间巨大流动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现金支出负担是次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对农村地区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所期望的减缓城乡间人口流动的效果尚未显现.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了短期波动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改善城乡关系的对策.
- 华小全
-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