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 作品数:12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冶金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 南京矿冶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模式探索被引量:1
- 2018年
- 矿冶文化遗产是历史上人们从事冶金和矿业生产所遗留的工业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人类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南京具有悠久的矿冶开发史,古代矿冶文化遗产和近现代矿冶文化遗产资源都非常丰富。目前,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抓住遗址保护的契机,推动文化遗产实现功能转换。根据南京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特点,四种模式可以借鉴,即原生态(原址)保护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遗址公园(景观公园)模式和规模型改造综合模式。保护和再利用矿冶文化遗产,要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把矿冶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探索并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模式。
- 刘海峰陈虹利白国柱
- 关键词:工业遗产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
- 燕国铁质农具探微
- 2017年
- 通过分析燕国铁质农具出土情况,认为燕国在战国晚期铁质农具得到全面普及,并最终取代其他材质的农具,成为最重要的农业物质生产资料。战国晚期燕国形成了完整的铁质农具体系,铁质农具广泛出现在从核心区到边境地区的辽阔疆域内,极大促进了燕国的边疆开发。同时,铁质农具随着燕国势力的东进,器物最早在战国晚期直接输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而农具铸造技术则要晚于器物的输入。制铁技术的传播应根据不同的器物分别讨论,农具和兵器制作技术的传播可能不同。燕国兵器制作仍较多使用块炼铁技术,由于块炼铁技术较容易掌握,朝鲜半岛块炼铁技术的出现早于铸造技术。
- 刘海峰陈建立
- 关键词:农具铁器
- 河北徐水东黑山遗址出土铁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本文对河北徐水东黑山遗址出土的66件战国至唐宋时期铁器样品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金相组织观察和夹杂物成分分析,认为该遗址内出土的铁器制作年代集中于战国两汉时期,铁器的材质全为生铁和生铁制钢产品,采用了铸造、退火、炒钢、淬火以及可能存在的灌钢等工艺,同时该地区至少在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制作不同的器物,本研究为深入认识战国两汉时期太行山东麓北段的钢铁技术提供了新的科学材料。
- 刘海峰陈建立梅建军石磊贾金标
- 关键词:冶金考古
- 冶金实验考古研究初探被引量:7
- 2012年
- 新考古学的诞生为现代实验考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冶金考古学者在矿石的开采和加工、金属冶炼和铸造、金属制品的加工和使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考古研究,为解决古代冶金技术、复原古代冶金活动及其组织形式、探讨冶金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以国内外四个铜和铁的冶炼实验考古案例为例,对冶金实验考古的发展历程进行初步讨论,认为国外学者在青铜冶炼、块炼铁冶炼和特殊钢铁制品模拟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国内学者在青铜铸造和黄铜冶炼等领域的工作亦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国内工作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参与对象、学科参与度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工作。
- 刘海峰陈建立潜伟铁付德
- 关键词:冶金考古
- GIS在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冶铁遗址群景观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置中的坡度和高程因素展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遗址的坡度(7°以下)和高程(650m以下)数值均相对较小;遗址与水系间联系明显,冶铁遗址主要集中在河流交汇处,方便冶炼过程及相关活动水源的供应;而随着冶炉容积(即冶铁产量)的增加,小范围内的冶铁遗址选择,并未以铁矿资源距离就近为最佳选取原则,表明了人类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减低。
- 李潘刘海峰潜伟李延祥陈建立
- 关键词:冶铁遗址GIS
- 金代利通监铸钱铅料与成本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利通监是金代一处重要的铸钱监,是大定通宝的生产地之一。通过分析河北曲阳燕川遗址出土的金属冶炼遗物,并结合文献记载,认定其应为金代利通监的坩埚炼铅遗物。通过坩埚炼铅遗物与金代定窑烧造废弃物的共存关系以及坩埚与金代定瓷技术特征的比较,认为利通监可能直接利用了定窑原料和窑炉制作坩埚并开展冶铸活动,显示了当时当地陶冶关系的紧密。通过进一步考察文献及其技术水平,认为利通监需要自行经营铜事铅事、坩埚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其铸钱成本增高,因而运行艰难,是其最终停止铸币的重要原因。
- 刘海峰陈建立
- 中国古代生铁冶炼炉壁材料体系刍议被引量:3
- 2017年
- 中国古代发达的制铁技术以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为核心,是中国古代高温技术的巅峰。炉壁材料是冶金生产可耐高温的耐火材料,是制铁技术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研究通过整理古文献和考古材料,总结出中国古代生铁冶炼炉壁材料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古代生铁冶炼形成了两种炉壁材料体系,这两个体系的炉壁材料在时代分布上有较为明显的特色,战国两汉时期以单一黏土质材料为主,唐宋至明时期以石质炉体与砂泥质炉衬二元结构为主,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研究认为,炉壁材料体系的流变与古代冶金、陶瓷手工业的关系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 刘海峰潜伟陈建立
- 关键词:冶金史材料体系
- 综论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先秦矿冶考古被引量:3
- 2020年
- 梳理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先秦时期铜矿冶考古研究可见,目前在矿冶遗址调查与发掘、采矿技术、冶炼技术、合金技术、铸造技术、矿料来源、青铜文化交流等领域,已展开过充分探讨,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在采矿技术方面,出现了碗口式、榫卯式等多种井巷支护技术,并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区域特征;在冶铸技术方面,三种冶炼技术并存,至迟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冰铜冶炼技术,普遍存在本土冶铸,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征;在铜料流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从多种分析结果出发,发现存在多个铜料流通目的地,在商周青铜文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区域失衡、对象单一、对技术与资源的关系以及技术适应性关注较少等问题,对冶铸技术起源及资源流通问题也存在较多空白,因而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矿冶考古研究,仍需要更多的技术研究与综合研究。
- 刘海峰梅皓天白国柱陈建立
- 关键词:先秦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矿冶
- 中国传统坩埚炼铅技术初探被引量:8
- 2014年
- 坩埚炼铅法是中国传统炼铅技术中一种特别的冶炼方法,即在坩埚中用铁从硫化铅中还原出铅。本文梳理有关坩埚炼铅的文献资料,详细介绍该技术的冶炼过程,包括炉子的建造、坩埚的制作、配料、冶炼操作和金银的提取。另外,对近年来发现的两处古代坩埚炼铅遗址出土的坩埚和炉渣进行科学检测,以复原当时的技术。并与蒸馏法炼锌、坩埚炼铁等中国传统坩埚冶炼技术作比较,阐述坩埚炼铅的技术特征。
- 周文丽刘思然刘海峰陈建立
- 关键词:铁还原
- 浅论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被引量:3
- 2017年
- 文章考察了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核,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 刘海峰
- 关键词:德育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