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弢
- 作品数:19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从《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看电影剧本符号化改编
- 2007年
-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围绕牧歌和美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对天真范式的无情摈弃以及对思维定势和媚俗的彻底反叛,但是关于电影《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批评却始终遵循着忠实源文本的法则和传统的电影改编方法。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影剧本改编过程中是否有列举出来的或者遗漏的文学价值和特性上。批评家们并没有设法把源文本的重点相对化,使之接近于其他可能的灵感来源。通过把电影剧本改编研究展现给所有可能作为模型的符号学手段上,我们发现电影剧本改编是在巨大的上下文关系中被分析的,仅当文学源文本被认为毗连那些可能的模型时,它的相对重要性才能被掌握、描述和解释。
- 刘弢
- 关键词:上下文关系叙事声音
- 网络传播复杂性理论初探
- 媒介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传媒组织和制度的重新整合,另方面技术革命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网络传播的出现,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也正在改变社会形态并使人类以往的传播规则受到极大的挑战。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
- 刘弢
- 关键词:网络传播
- 文献传递
- 在媒介本质的误区中看穿影像本体的透明性
- 2014年
- 本文从移动影像的媒介本质入手,试图鉴别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艺术形态的特征,即巴赞的影像本体。通过对透明性理论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进行论证后,认为只有具备机械的因果链、高度的相似性以及携带主体位置信息的移动影像才有可能透明,而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作为被保存的画面还是由摄像机取景器即刻捕捉到的画面,画面中的事物是疏离的景象,而不是客观世界的本身。因此我们无法通过银幕看穿客体对象;因此影像本体也不能成为移动影像的媒介本质以区别于其它媒介。在经典理论电影语境下理解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而透明性理论在现代电影理论的语境下,使我们对影像本体的认识更迈进一步,从而脱离了曾经一度认为的媒介本质主义的误区。
- 刘弢毕文佳
- 关键词:影像本体
- 从FaceTime和4D技术看电影语言的发展方向
- 2010年
- 为何要构建电影的深层体系.或者说这所谓的深层体系是否存在.抑或是只是一种噱头?从字面上来说.电影深层体系指的是电影系统,天地万物.宇宙人类无不在统一运转的系统中。而跨文化、跨学科的电影也无外乎其中: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整体性、时序性、关联性、
- 刘弢
- 关键词:电影语言系统论跨文化跨学科时序性
- 以镜头类型为例 试论观众在银幕画面中的认知投射被引量:1
- 2014年
- 现代电影理论正在经历着一个从符号学到认知符号学理论的转型,这是因为电影语言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有语境的,是以观众的时空关系为中心,服务于电影生产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本文以镜头类型为例,介绍电影陈述中的人称问题。电影的人称是观众基于参照点的主体位置,这种主体位置根本上是身体在银幕画面中的认知投射。电影在银幕画面中的认知投射是电影陈述过程中生产和接受的痕迹对观众时空关系的体现。本文通过电影的元语言以及电影的反射性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认知框架中来理解电影。
- 刘弢
- 关键词:元语言反射性
- 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
- 在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规避了其间最艰深的概念化问题,转而以诸如电影美学、电影史等其它各种形式来取代。由认识论向语言分析的转换开辟了电影概念化问题的先河,其意义在于电影语言、符号以及符号进程取代...
- 刘弢
- 关键词:隐喻投射
- 文献传递
- 数字景观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吗(学术对谈)被引量:8
- 2024年
- “数字景观”是伴随数字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形象性形态,是人类通过数字技术发展出的一个数字化社会的总体图景,是人类对于数字化生活的空间认知。它不但包括了地图景观、短视频景观、游戏景观、增强现实景观乃至数字“世界模拟器”,更包括了数字的观看者、数字化的观看过程、数字技术支持的观看语境。由此造就“数字化奇观”“数字化重组”“数字化控制”的不同景观,也带来了“数字景观契约”“数字景观的共情”“数字景观的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数字景观的探讨不仅引领着生活的未来可能性,同时也暗示着数字化可能使我们失去自己的本质,进而引发一种人类的异化。
- 王豪胡范铸刘涛甘莅豪刘弢
- 关键词:数字化控制
- 电影的部分阅读策略——以不定式取景为例
- 2014年
- 作者从电影的不定式取景入手,对电影的阅读策略进行假设并加以论证,认为电影的阅读并不具备类似自然语言的任意性符码,而是依靠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不定式取景充分利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视觉感知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并在此同时起到了认知促进的作用,促使观众源自现实生活的认知结构与虚拟世界相匹配,进而产生对电影叙事最合理的解释与推论,电影的经验和意义也由此而来。并且,通过几个具身认知图式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看到后现代电影理论中所关注的认知结构在电影中的作用,也对电影叙事的阅读策略有了崭新的认识。
- 刘弢
- “白宫陷落”中认知情感在影像传播中的递归模型被引量:2
- 2014年
- 以2013年上映的两部讲述白宫陷落的影片《奥林匹斯陷落》和《惊天危机》为例,探讨好莱坞模式叙事电影中的普通情感。电影中的情感,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排除了非认知的无意识情感,确立了我们在电影理论常态化的建构中所需要的认知情感,其次,从预置文本的适宜性标准入手,构建电影有意识的认知情感的格式塔完形;再次,在电影符号学的框架下,引入预留态度和预置文本匹配的机制,建立一个基于组合段的树型结构;最后,作为对模型的补充和完善,对如何萃取影像传播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认知情感做出建议和预测。
- 刘弢
- 关键词:认知情感
- 试论数字化调色对于跨文化电影语言的建构被引量:5
- 2017年
- 视听语言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一直以来跨语言以及跨文化问题是电影符号学的痼疾,作为电影符号学中的颜色代码,影视的色彩表述不仅是跨语言的,也是跨文化的。本文以达芬奇数字调色系统为例,具体探讨达芬奇数字调色系统在软件技术层面的各项参数、操作与视听语言的相结合,软件架构、设计理念(合理性)与电影理论的相契合,从而探究数字化调色对于视听语言在跨语言层面的操作,及其在跨文化影视理论方面的贡献。文章认为数字调色系统不仅是电影创作的技术手段,同样对于电影符号学在跨语言跨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印证。
- 刘弢
-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