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如

作品数:35 被引量:146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脂肪酸
  • 7篇细胞
  • 6篇莲子
  • 4篇细胞膜
  • 4篇红细胞膜
  • 4篇纯化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心病
  • 3篇血脂
  • 3篇饮料
  • 3篇脂肪
  • 3篇籽油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3篇冠心病
  • 2篇动物
  • 2篇多酚
  • 2篇多酚氧化
  • 2篇多酚氧化酶

机构

  • 34篇南昌大学
  • 5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韶关学院
  • 1篇江西省疾病预...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 1篇邦世迪(广东...
  • 1篇海普诺凯营养...

作者

  • 35篇刘小如
  • 29篇邓泽元
  • 13篇李静
  • 12篇范亚苇
  • 5篇卢玲
  • 5篇胡蒋宁
  • 4篇苏海
  • 3篇李红艳
  • 2篇赵文红
  • 2篇刘蓉
  • 2篇付欢
  • 1篇彭景添
  • 1篇谢汝朋
  • 1篇康秀芬
  • 1篇李伟峰
  • 1篇黄玉华
  • 1篇刘志刚
  • 1篇吴小平
  • 1篇张佳
  • 1篇张超

传媒

  • 5篇食品工业科技
  • 5篇食品科学
  • 2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乳品工业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食品工业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樟树籽油合成富含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的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研究无溶剂体系下樟树籽油和甘油合成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的工艺。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甘油酶解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甘油∶樟树籽油)=1∶2.3,加酶量11.7wt%,反应温度72℃,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得到产物油中甘油二酯含量为51.60%。气相色谱法测定合成产物的脂肪酸组成,产物油中癸酸(C10∶0)及月桂酸(C12∶0)含量分别为54.68%和39.79%,与樟树籽油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合成产物中DAG的中链脂肪酸含量虽有一定降低,但总量仍能达到75%左右。
赵曼丽胡蒋宁朱雪梅李红艳刘小如李静邓泽元
关键词:甘油二酯樟树籽油
莲子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被引量:11
2014年
以新鲜莲子为原料制备莲子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液,探讨莲子PPO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莲子PPO的活性最适温度范围为45~50℃、活性最适pH范围为6.5~7.0,即中性时PPO的稳定性最高;而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显示出Ca2+、Mn2+、Fe3对莲子PPO酶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铜离子则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还原剂亚硫酸氢钠和亚硫酸钠对莲子PPO酶活性都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有效抑制鲜莲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郑天闻徐婷婷范亚苇刘小如
关键词:莲子多酚氧化酶金属离子
血脂指标相关性在不同表型高脂血症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间相关性在不同表型高脂血症中的变化。方法:选择1471例样本,检验血脂、统计分析。结果TC与TG仅在正常和绝对高脂血症组中正...
刘小如邓泽元苏海卢玲范亚苇
关键词:高脂血症血脂四项
文献传递
三叶青主要成分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1
2020年
基于与Keap1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初步筛选,进而在血管内皮细胞低水平炎症模型下试验,对比分析活性成分对各类炎症相关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影响。结果表明,三叶青根部的山柰酚-3-O-芸香糖苷、异槲皮苷、芦丁以及叶片中的5-咖啡酰奎宁酸、牡荆苷、荭草苷均能与Keap1蛋白紧密结合在Keap1与Nrf2蛋白相互作用的活性空腔中,从而可能使Nrf2解离并活化。6种活性成分均可缓解血管内皮细胞低水平炎症,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牡荆苷。进一步发现牡荆苷可显著上调细胞内Nrf 2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Keap1蛋白表达,说明Nrf2被活化。此外,牡荆苷在细胞培养基及缓冲盐溶液中稳定性强,能以原型形式被血管内皮细胞吸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IL-6、IL-1β和ICAM等炎症相关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牡荆苷可能通过与Keap1蛋白结合活化Nrf2及影响NF-κB通路活性来发挥强效抗炎作用。
邢倩郑溜丰甘婷肖婷邓泽元刘小如
关键词:分子对接抗炎作用
鄱阳湖8种淡水蚌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刘小如邓泽元吴和利吴小平
关键词:气相色谱脂肪酸
乳脂肪聚集对其消化吸收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2023年
为了探究热加工后引起的乳脂肪聚集对其消化吸收及脂质代谢的影响,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测定聚集乳脂肪和未聚集乳脂肪消化过程中脂肪颗粒粒径、电势、脂解速率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测定大鼠粪便内脂肪含量,不同时间段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结果表明:聚集乳脂肪组在胃中(7.40μm)的平均粒径(6.19μm)较初始阶段(4.54μm)显著增大(P<0.05),未聚集乳脂肪组在胃中(9.26μm)(6.00μm)的平均粒径较初始阶段(2.80μm)也显著增大(P<0.05);聚集乳脂肪组的电势变化幅度小于未聚集乳脂肪组。聚集乳脂肪组的脂肪酸释放速率和释放程度小于未聚集乳脂肪组,说明聚集乳脂肪比未聚集乳脂肪的消化速度慢。大鼠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聚集乳脂肪组的脂肪排泄率(8.68%)高于未聚集乳脂肪组(6.66%),说明聚集乳脂肪的生物利用率低。灌胃6 h后,聚集乳脂肪组血清甘油三酯(0.57 mmol/L)显著高于(P<0.05)未聚集乳脂肪组(0.45 mmol/L),聚集乳脂肪组胆固醇(1.76 mmol/L)也显著(P<0.05)高于未聚集乳脂肪组(1.46 mmol/L);聚集乳脂肪组肝脏甘油三酯(0.0090 mmol/L)显著低于(P<0.05)未聚集乳脂肪组(0.0117 mmol/L),聚集乳脂肪组胆固醇(0.0058mmol/L)也显著低于(P<0.05)未聚集乳脂肪组(0.0069 mmol/L),说明乳脂肪的聚集也会影响脂质代谢。结论 :体外模式消化体系和大鼠灌胃实验表明,乳脂肪的聚集影响其消化吸收及脂质代谢。
卢玲翁晨邓泽元刘小如李静
关键词:乳脂肪脂质代谢
平卧菊三七中绿原酸纯化工艺的优化及其结构鉴定被引量:1
2017年
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从5种树脂中选择最适合绿原酸纯化的大孔树脂,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动态吸附-解吸条件。结果表明,AB-8型树脂对绿原酸有较高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优化后的吸附条件为上样流速2mL/min;上样液浓度2 mg/mL;pH 3;上样体积5 BV;解吸条件为洗脱液流速2 mL/min;洗脱液体积2 BV;洗脱液浓度为30%的乙醇,纯化后绿原酸的纯度为76.5%。HPLC-MS分析表明,绿原酸是咖啡酸和奎尼酸缩合的缩酚酸。
秦永余修亮曾林晖范亚苇邓泽元刘小如
关键词:绿原酸纯化
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血液脂肪酸变化
目的冠心病临床检测中最基础的是血脂指标,其直观反映血脂异常状况,但血脂异常并非发生于所有冠心病患者。血液是人体中较易采集到的反映机体代谢状况样本之一,本研究选择常规临床检测中极少测定的血液脂肪酸为目标检测物,分别测定全血...
刘小如苏海卢玲邓泽元
关键词:红细胞膜脂肪酸冠心病
文献传递
不同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1
2021年
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和脂溶性伴随物,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显著影响。本实验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水酶法、微波辅助水酶法、水代法、冷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牡丹籽油,并对其理化性质、货架期、脂溶性伴随物含量以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酶法提取的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相对较低,货架期最长(4.67 h),脂溶性伴随物保留最多(γ-生育酚45.787 mg/100 g、角鲨烯8.925 mg/100 g、β-谷甾醇293.55 mg/100 g)。此外,对牡丹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挥发性组分有醛类(α-甲基肉桂醛和己醛等)、酯类(棕榈酸乙酯)以及烃类(十八甲基环九硅氧烷等烷烃等),其中冷榨法提取的牡丹籽油含有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有机溶剂浸提法最少。综上所述,水酶法提取的油品质最好。
彭常梅方锐琳赖敏邓泽元刘小如李静
关键词:牡丹籽油理化性质挥发性成分
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及不同药物干预的临床研究
刘恒亮刘洋刘小如陈奇张颖莹康秀芬韩文杰
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都是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实际上,动脉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从早期的功能性改变到结构性而产生严重并发症经历着...
关键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降压药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