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国珍

作品数:52 被引量:16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1篇肝炎
  • 24篇乙型
  • 22篇病毒
  • 21篇乙型肝炎
  • 16篇细胞
  • 13篇肝炎病毒
  • 12篇慢性
  • 1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0篇基因
  • 8篇慢性乙型
  • 8篇肝细胞
  • 7篇乙肝
  • 7篇慢性乙型肝炎
  • 6篇乙肝病毒
  • 6篇肝病
  • 5篇蛋白
  • 5篇突变体
  • 5篇缺失突变体
  • 5篇重型
  • 5篇重型肝炎

机构

  • 51篇中南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三人...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作者

  • 52篇刘国珍
  • 40篇谭德明
  • 12篇刘菲
  • 11篇侯周华
  • 8篇汪玲
  • 8篇谢玉桃
  • 7篇欧阳奕
  • 6篇刘洪波
  • 6篇胡国龄
  • 5篇鲁猛厚
  • 5篇李涛
  • 4篇谢建萍
  • 4篇胡志亮
  • 4篇全俊
  • 4篇李聪智
  • 4篇李萍
  • 4篇符小玉
  • 3篇吴传湘
  • 3篇郑芳
  • 3篇宋晓玲

传媒

  • 6篇中国现代医学...
  • 6篇中华肝脏病杂...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中国感染控制...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生命科学研究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湖南医学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淮海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全S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被引量:1
2001年
In order to know the specific immume responses after immunization of HBV DNA vaccines and what kind differences of immune responses following the HBV pan-S gene and HBsAg gene vaccination,the DNA vaccines,both pcDNA3-PS and pcDNA3-HBsAg,in which HBV pan-S gene and HBsAg gene sequences were inserted into downstream of CMV promoter in pcDNA3,respectively,were injected intramuscularly into BALB/C mice.Specific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were detected after Vaccination.The serum anti-HBs were detected in all of the pcDNA3-PS and the pcDNA3-HBsAg immunized mice,but none in control mice.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serums anti-HBs level between the pcDNA3-PS and pcDNA3-HBsAg immunized mice.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e 2 and interferon gamma,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cDNA3-PS and pcDNA3-HBsAg immunized mice than that in controls.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good responses of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ity can be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pbDNA3-PS and pcDNA3-HBsAg in BALB/C mice.No any evidence was showed that HBV pan-S gene vaccine could enhance the immunity of HBsAg gene vaccine.
谭德明刘双虎李聪智刘国珍燕美玉孙科柱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疫苗小鼠特异性免疫应答
拉米夫定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其他疾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病情活动和应用拉米夫定防治此病情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根据拉米夫定治疗基线时的血清HBV DNA载量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清ALT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39例(A组);血清ALT正常,HBV DNA≥10^3拷贝/mL,60例(B组);血清ALT≥2倍正常值上限,HBV DNA≥10^4拷贝/mL,27例(C组)。每3~6个月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一次,观察12~18个月。结果A组和B组中有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用拉米夫定治疗,在随访过程中发生HBV DNA明显升高者29例(61.70%),31例(65.96%)ALT升高,10例(21.28%)发生肝功能失代偿;而接受了拉米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随访中仅4例(7.69%)发生病情再活动。C组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有效率为37.04%(10/27),显著低于在没有肝脏炎症活动时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的有效率(92.31%)(χ^2=27.82,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诱导HBV感染的再激活和加重肝损害。拉米夫定能有效防治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且预防应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延期治疗。
袁明娟谭德明侯周华谢玉桃刘国珍周巧玲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拉米夫定
更昔洛韦治疗深度黄疸的慢性乙型肝炎效果
1999年
探讨新的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效果,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1mo治疗了8例深度黄疸的慢性乙型肝炎,并以同型常规治疗的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经更昔洛韦治疗后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全部阴转,对照组患者中仅2例阴转。治疗组病例临床症状和肝功能迅速好转,其血清ALT和SB复常的速度明显地较对照组为快。结果提示更昔洛韦能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并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期,甚至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有明显HBV复制时应考虑抗病毒药物治疗。
谭德明刘国珍刘安国任培上
关键词:更昔洛韦乙型肝炎HBV乙型肝炎病毒黄疸
教学创新的探索/新发传染病的教学实践被引量:4
2008年
如何在医学生中开展新发传染病的教学是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该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新发传染病教学的实践,包括编写教材,课堂讲授和讲座,开展网络教学以及开展多种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俊范学工鲁猛厚刘国珍
关键词:教学创新新发传染病教学实现
抗纤二号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性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复方抗纤二号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成5组,除正常对照外,余4组均腹腔注射猪血清(0.5 ml/次,2次/周,共12周)用作肝纤维化造模。抗纤二号早期治疗组B在第3周给予中药灌胃,1 ml/100 g体重,每天一次。抗纤二号晚期治疗组C在第9周给予中药灌胃,1 ml/100 g体重,每天一次。γ-干扰素治疗组D在第9周每天皮下注射10万单位的干扰素。模型组A和正常对照组N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12周末杀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同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SMA、Ⅰ、Ⅲ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下游信号Smad3 mRNA的表达。结果抗纤二号治疗组B和C与模型组比较,体重较重,肝脏、脾脏变小,肝重/体重和脾重/体重降低(P<0.05)。病理学观察,抗纤二号治疗组B显著逆转了免疫性大鼠的肝纤维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抗纤二号治疗组B胶原明显减少(P<0.0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SMA、Ⅰ、Ⅲ型胶原和Smad3 mRNA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SMA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降低,同时分析表明Smad3 mRNA与Ⅰ、Ⅲ胶原mRNA存在正相关(r=0.890)。结论抗纤二号能逆转免疫性肝纤维化,这是由于能部分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抑制肝纤维化有关的细胞因子TGF-β1下游信号Smad3的表达。
李萍胡国龄谭德明刘国珍汪玲
关键词:肌动蛋白类SMAD3转化生长因子Β
HBx基因及其缺失突变体(HBx-d382)影响着L02细胞microRNA表达谱
目的:研究转染HBx基因(hepatitis B virus X gene)及其缺失突变体(HBx-d382)后L02细胞microRNA表达谱变化。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和G418筛选获得102/HBx、L02/HBx-...
胡志亮谭德明侯周华刘国珍谢萍刘洪波欧阳奕刘菲
关键词:HBX基因基因突变L02细胞
文献传递
肝癌切除术后服用索拉菲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被引量:1
2016年
肝窦阻塞综合征(SOS)以前被称为肝小静脉闭塞症,是指以痛性肝脏肿大、黄疸、腹腔积液、体质量增加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病因包括吡咯烷类生物碱(如土三七)、干细胞移植、肝移植、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毒素损害肝窦内皮细胞导致肝窦流出道狭窄或闭塞有关.临床上SOS较少见,而国内外目前尚无肝癌切除术及服用索拉菲尼致SOS的报道.我们发现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癌切除术后服用索拉菲尼出现了重症SOS,病情进展迅速.
易盼盼沙新平黄燕刘国珍全俊
关键词:肝窦阻塞综合征静脉闭塞化学疗法
抗纤二号对大鼠肝纤维化的I,III胶原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在过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欲探讨复方抗纤二号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分成五组 ,除正常对照外 ,余四组大鼠肝纤维化造模均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 (0 .5ml /次 ,2次 /周 )。抗纤二号早期治疗组在第三周给予中药灌胃 ,1g/10 0 g每天一次。抗纤二号晚期治疗组在造模第九周给予中药灌胃 ,1g/10 0g每天一次。γ -干扰素治疗组在造模第九周每天皮下注射 10万单位的干扰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在 12周杀大鼠 ,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 ,RT -PCR检测肝组织中I ,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 ,免疫组化观察I ,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结果 病理学观察 ,抗纤二号早期治疗组显著逆转了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 ,与模型组比较 ,经HE和Masson染色抗纤二号治疗组能明显降解纤维化大鼠肝中的胶原 (P <0 .0 5 )。PT -PCR分析I ,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同时分析表明I ,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 结论 抗纤二号能逆转免疫引起的肝纤维化 ,这是由于能促进肝脏胶原的降解作用 ,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逆转。肝纤维化的早期治疗用药优于后期的治疗。
李萍胡国龄谭德明刘国珍汪玲
关键词:肝纤维化
乙肝病毒X基因转化人肝细胞裸鼠成瘤实验及其机制
2013年
目的在裸鼠体内证实乙肝病毒X基因(HBx)能否转化人肝细胞形成移植瘤;并研究裸鼠成瘤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已成功构建的高表达HBx基因的pCMVX/QSG7701细胞株作为实验组、以表达空白质粒的pRcCMV2/QSG7701细胞株和QSG7701细胞株为对照组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裸鼠能否成瘤。HE染色、显微镜检研究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成瘤率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的pCMYX/QSG77细胞、pRcCMV2/QSG7701细胞和QSG7701细胞的p53蛋白、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接种pCMVX/QSG7701细胞株的裸鼠在第2周开始出现移植瘤生长,周围器官和组织未发现转移灶。对照组至接种后第35天无移植瘤生长。HE染色证实移植瘤为肝细胞癌组织。pCMVX/QSG77细胞、pRcCMV2/QSG7701细胞和QSG7701细胞中均有突变型p53蛋白及c-Myc蛋白的表达。pCMVX/QSG7701细胞中突变型p53蛋白及C—Myc蛋白的表达量较pRcCMV2/QSG7701细胞、QSG7701细胞明显增高(P〈0.01)。结论HBVX基因表达可以直接导致肝细胞癌变。在蛋白水平证实HBx能上调pMVX/QSG7701细胞中p53和C—Myc的表达,并可能通过这一机制导致肝细胞癌变。
郑芳刘国珍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遗传学肝细胞肝细胞
HBV X基因转化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选取已稳定转染HBV X基因的QSG7701细胞(pCMV X/QSG7701),并以稳定转染空质粒pRc/CMV2的QSG7701细胞(pRcCMV2/QSG7701)及未转染的QSG7701细胞为对照,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CMV X/QSG7701细胞中HBX蛋白的分布;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细胞中c-Myc表达;用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进一步研究乙肝病毒(HBV)X基因对永生化非瘤性人肝细胞QSG7701的转化作用.研究发现,乙肝病毒X(HBX)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及细胞浆;c-Myc mRNA及c-Myc蛋白在3种细胞中均有表达,但转染了X基因的细胞中c-Myc的表达水平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1);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发现pCMV X/QSG细胞的胞核较大,核膜增厚,核仁肥大且增多,核/浆比例失调,可见少量多核巨细胞,pRc-CMV2/QSG7701细胞与QSG7701细胞核浆比正常,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核大小及形态正常.结果表明,HBVX基因成功转染了QSG7701细胞,HBV X蛋白主要分布于转染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HBX可能通过上调转染细胞中c-Myc蛋白的表达而使细胞具备恶性化生长的倾向.
吴传湘刘国珍李涛谭德明刘洪波
关键词:乙肝病毒X蛋白人肝细胞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