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芹
- 作品数:11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青年科技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日本血吸虫感染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人感染日本血吸虫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抗体IgG、IgM及IL-4、IFN-γ水平的变化,并观察治疗后外周血中SEA特异性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阳性组血清采自湖北省江陵市荆州县粪检血吸虫虫卵阳性患者15例,治疗组血清采自当地吡喹酮治疗8个月后3次粪检虫卵阴性者15例,阴性组血清采自当地的健康人群15例。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SEA特异性IgG、IgM抗体及IL-4、IFN-γ的水平。取各组样本中3例进行ELISPOT实验,检测外周血中SEA特异性IFN-γ淋巴细胞数量。结果:ELISA结果表明,血清中SEA特异性IgG、IgM治疗组与阳性组相比显著性降低,且治疗组、阳性组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血清中IL-4、IFN-γ水平治疗组比阳性组显著性降低(P<0.05)。ELISPOT实验结果显示外周血中SEA特异性分泌IFN-γ淋巴细胞数量阳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及阴性组(P<0.05),而治疗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中IL-4、IFN-γ水平及外周血中IFN-γ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可以用于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感染疗效的考核,而血清中IgG、IgM水平变化对于吡喹酮疗效的考核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 刘向芹张影张瑾王国柱薄淑英田喜凤辛晓芳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细胞因子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 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生存状况的动态观察
- 2013年
- 目的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生存状况的动态变化。方法尾蚴感染BALB/c小鼠,于感染6周、9周、12周、18周分别处死小鼠,采血并分离血清,以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为检测抗原,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效价;同时,取肝脏和脾脏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称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后,BALB/c小鼠体重显著降低;同时期感染小鼠的脾脏增大显著,脾脏指数是正常小鼠的5.75倍;肝脏也增大,肝脏指数是正常小鼠的1.7倍。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11周后,存活率下降明显;感染小鼠的血清效价大于16000,并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小鼠血清IgG值不断增高。感染12周后,血清IgG值与6周相比显著升高,同时,小鼠的生存状态也有所好转。结论BALB/c小鼠感染血吸虫后6~9周,体重持续下降,进入急性感染期,9~12周体重趋于平稳,为急慢性感染的过渡时期,12周后小鼠体重开始缓慢增加,病程进入慢性感染期。血吸虫虫卵对整个病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张影刘向芹张瑾田喜凤薄淑英王国治辛晓芳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存活率脾脏指数
- 日本血吸虫感染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目的观察人感染日本血吸虫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抗体IgG、IgM及IL-4、IFN-γ水平的变化。方法治疗组血清采自湖北省江陵市荆州县吡喹酮治疗8个月的血吸虫病患者15例。阳性组采当地的血吸虫...
- 刘向芹张影张瑾薄淑英辛晓芳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可溶性虫卵抗原抗体细胞因子
- 文献传递
- 两种佐剂系统对重组疟疾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比较两种佐剂系统对重组疟疾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02、03佐剂组、Pr组和NS组,每组24只。02、03佐剂组、Pr组分别经大腿内侧肌肉注射15μg恶性疟原虫融合蛋白-2.9(combine protein 2.9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PfCP-2.9)+15μg恶性疟原虫环孢子蛋白-2(circumsporozoite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2,PfCSP-2)+02佐剂系统[75μg BCG-CpG-DNA+0.2 mg A(lOH)3)]、15μg PfCP-2.9+15μg PfCSP-2+03佐剂系统[(50μg PolyI:C+0.2 mg A(lOH)3]和15μg PfCP-2.9+15μg PfCSP-2,NS组注射生理盐水。隔周免疫1次,共5次,于初次免疫2周后每周内眦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值及抗体效价;于2、3、4、5次免疫后2周,无菌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采用ELISPOT法,对分泌IFNγ、IL-2、IL-4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02佐剂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效价在2次免疫后2周即可达到1∶105,03佐剂组在3次免疫后1周达到1∶105,而Pr组在5次免疫后2周达到1∶105,4次免疫后02、03佐剂组达到最高值。分泌IL-4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03佐剂组均明显高于02佐剂组、Pr组及NS组,02佐剂组3、4、5次免疫后才明显高于NS组,5次免疫后才明显高于Pr组(P均<0.05);分泌IL-2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02佐剂组与03佐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免疫后02、03佐剂组均明显高于NS组,且03佐剂组也明显高于Pr组,4次免疫后02、03佐剂组、Pr组均明显高于NS组(P均<0.05),但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IFNγ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02、03佐剂组、P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03佐剂组在3次免疫后明显高于NS组,而02佐剂组、Pr组在5次免疫后才明显高于NS组(P均<0.05);02、03佐剂组分别在3、5次免疫后分泌IL-4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达到最高,且分别在5、3次免疫后,分泌IL-2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达到最高,二者均需5次免疫后分泌IFNγ的特异性淋�
- 刘向芹张影张金龙张瑾王国柱田喜凤辛晓芳
- 关键词:佐剂疟疾体液免疫
-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感染小鼠后IFN-γ和IL-4及T细胞的变化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水平,及脾细胞中特异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将90只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感染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和治疗组小鼠经腹部感染血吸虫尾蚴(约25条/鼠)。治疗组小鼠于感染后6周经口给予吡喹酮治疗,300mg/(kg·d)×3d。分别在治疗后4、6、8和12周,对各组小鼠进行称重,采血并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无菌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经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分别检测分泌IFN-γ和IL-4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治疗组小鼠体重在治疗后4~12周均显著大于感染组(P〈0.05),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表明,治疗后4周,治疗组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与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6、8和12周,治疗组的IFN-γ(0.038+0.013、0.028±0.001和0.027±0.007)和IL-4(0.051±0.020、0.045+0.019和0.043±0.016)水平均显著低于感染组(IFN.1:0.057±0.004、0.060±0.023和0.052±0.017,IL-4:0.150±0.014、0.148±0.014和0.123±0.017)(P〈0.05),而治疗组和感染组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LISPOT结果显示,在治疗后4周和6周,治疗组脾细胞中IFN-γ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与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8周和12周治疗组细胞数量(39.9±22.8和38.5±6.2)显著低于感染组(141.9±39.3和(06.8±28.6)(P〈0.05);治疗组脾细胞中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在治疗后4周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而后开始减少,治疗后8周和12周(111.3±14.3和113.0±44.2)显著低于感
- 刘向芹田喜凤张瑾辛晓芳张影
- 关键词:吡喹酮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 日本血吸虫感染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目的:观察人感染日本血吸虫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抗体IgG、IgM及IL-4、IFN-γ水平的变化.方法:治疗组血清采自湖北省江陵市荆州县吡喹酮治疗8个月的血吸虫病患者15例.阳性组采当地的血...
- 刘向芹张影张瑾薄淑英辛晓芳
- 关键词:吡喹酮血吸虫感染血清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
- 文献传递
- 阴道毛滴虫对小鼠组织的侵袭力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4株阴道毛滴虫对小鼠组织的侵袭力。方法取有症状的阴道毛滴虫患者的阴道后穹窿分泌物,无菌培养,获得的4株阴道毛滴虫各感染30只昆明小鼠,每只经腹腔接种0.5ml(含5×106个虫体/ml)的阴道毛滴虫悬液,每天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分别于第10、20、30d剖杀小鼠,剥开腹腔,检查各器官病理改变。结果共接种小鼠120只,解剖107只,检出有病变小鼠37只,占30.83%。小鼠接种滴虫后,外观行为变化包括行动迟缓、精神萎靡、竖毛、腹胀等。发生病变的小鼠腹腔脏器表面可见多处脓肿,病变脏器中均有活滴虫,受累脏器涉及肝、脾、肾、胰、胃、睾丸、卵巢等。观察病变肝组织病理变化,可见滴虫在肝脏形成脓肿,引起变性、坏死。病变早期,肝细胞间隙或溶解的组织中可见椭圆形游离的滴虫,也有滴虫附着于组织细胞上,紧密排成一列,呈栅栏状;病变中期,在坏死的病变区可见数量多、密集成团的滴虫;晚期,变性肝细胞围绕脓肿腔呈索状排列,肝细胞核皱缩,发生玻璃样变或溶解。结论阴道毛滴虫对小鼠组织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性,滴虫接触并粘附组织细胞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感染小鼠的器官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 贺宝玲王洋田立伟刘向芹文丹莉马素兰田喜凤
- 关键词:阴道毛滴虫小鼠
- 钩端螺旋体疫苗诱导抗体水平动态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疫苗免疫豚鼠后所诱导的抗体水平及动态变化。方法筛选检测抗原,利用ELISA法分析来源于不同厂家的不同批次的钩体疫苗免疫豚鼠后所诱导抗体反应,进一步利用钩体菌攻击豚鼠动物模型,探讨研究钩体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与其保护性的相关性。结果来源于钩体LigA蛋白和腐生型PatocⅠ抗原与钩体疫苗免疫豚鼠血清无明显抗原抗体反应。选用钩体疫苗所含的相应血清群菌种的菌体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均呈现明显IgG和IgM抗体反应,其中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在末次免疫后35 d达到峰值,而抗原特异性IgM抗体的最高峰为末次免疫后11 d。动物攻击试验结果表明,与3倍及9倍疫苗稀释免疫组比较,原倍钩体疫苗免疫动物血清呈现显著的IgG和IgM抗体反应,具有良好的保护性。结论获得了钩体疫苗诱导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初步证实了钩体疫苗诱导血清抗体反应与其保护性具有一定相关性,这些研究为后续钩体疫苗效力替代方法研究奠定基础。
- 张影徐颖华刘向芹刘向芹张金龙王国柱王国柱辛晓芳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疫苗抗体
- 日本血吸虫感染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目的:观察人感染日本血吸虫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抗体IgG、IgM及IL-4、IFN-7水平的变化.方法:治疗组血清采自湖北省江陵市荆州县吡喹酮治疗8个月的血吸虫病 患者15例.阳性组采当地的...
- 刘向芹张影张瑾薄淑英辛晓芳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可溶性虫卵抗原抗体细胞因子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肝脾形态及血清抗体水平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肝脾形态以及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eggantigen,SEA)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成3组,感染、治疗和对照组,每组20只小鼠;其中感染和治疗组以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治疗组在感染6周时开始吡喹酮治疗,给药剂量150mg/kg,连续给药4d;治疗2周后再次给药治疗,给药剂量300mg/kg,连续给药3d。治疗后4、12、20、30周分别取各组小鼠4只,称重后处死,取肝脾脏,观察肝脾脏形态变化,并称取肝脾的重量,计算肝指数(肝脏重量与小鼠体重的比值)和脾指数(脾脏重量与小鼠体重的比值)。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开始对治疗组小鼠每周进行内眦采血,检测血清中SEA特异性IgG抗体的变化。采用GRAPHPADPRISM5.0(GraphPadSoftware,SanDiego,CA)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吡喹酮治疗4周后,治疗组肝脏和脾脏形态均明显好转,脾脏指数(0.011±0.002)比感染组(0.022±0.007)明显减小;治疗20周后,肝脾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脾脏指数(0.007±0.001)与阴性组值非常接近(0.005±0.002)。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经2000倍稀释后,血清中SEA特异性IgG值(1.327±0.189)开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1.850±O.1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脾脏的形态学检测与SEA-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相结合可用于吡喹酮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 张影张瑾刘向芹田喜凤薄淑英王国治辛晓芳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脾脏指数IGG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