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风
- 作品数:8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数字摄像能见度观测系统中实用黑体技术的应用被引量:15
- 2003年
- 在数字摄像能见度观测系统 (DPVS)中 ,目标物的自身亮度难以实时测量 ,给观测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可忽略 ,采用实用黑体技术可以大大减小乃至消除其造成的误差。作者对非黑体目标引起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相对误差随着目标物反射率的增加和能见度的升高而增大 ,为了保证测量精度 ,需要采用反射率足够低的目标物。对于长方体结构的实用黑体腔 ,采用多次反射法计算了其近轴向的半球 方向反射率与其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没有观测到侧壁的前提下 ,其轴向反射率最大 ,随着偏离轴线角度的增加 ,反射率逐渐减小。轴向反射率随腔体长度与开口边长比值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而腔体宽度增加引起的变化不明显。另外 ,作者还推导了在考虑弥散成像时对实用黑体开口尺寸最小需求的计算公式 ,也给出了符合一定条件的实用黑体轴向反射率的近似计算公式 ,从而提供了DPVS中实用黑体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最后 ,给出了DPVS采用非黑体和实用黑体目标计算能见度的对比试验结果 ,充分说明了在DPVS中采用实用黑体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吕伟涛陶善昌谭涌波刘亦风
- 关键词:反射率
- 雷暴云中上层放电过程及其物理化学效应
- 祝宝友陶善昌刘亦风马明
- 本研究将深化对雷暴云中上层这一涉及对流层-中层大气相互耦合重要环节的放电过程和机理及其物化效应的科学认识。通过对雷暴云中上层放电过程VLF/VHF辐射场多站同步观测,获取该放电过程的时间、空间发展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揭示...
- 关键词:
- 关键词:雷暴云
- 基于数字摄像技术测量气象能见度——双亮度差方法和试验研究被引量:42
- 2004年
- 数字摄像技术在地基、空基定量化大气遥感上的应用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作者阐述了基于数字摄像技术 ,利用地平线附近两个不同距离的目标物和其对应水平天空背景亮度差的比值计算白天气象能见度的方法 (简称双亮度差方法 )及其标准观测条件 ,该方法能够消除CCD (电荷耦合器件 )数字摄像系统暗电流和背景杂散光的影响 ,可以增大数字摄像能见度观测系统 (DPVS)的测量范围 ,提高测量精度。 2 0 0 2年在合肥骆岗机场进行了DPVS同V is l 前向散射仪、透射仪以及目测的对比试验 ,大量实测数据表明 :DPVS和V is l 仪器以及目测的一致性相当好 ,采用双亮度差方法 ,即使能见度达到基线长度的 2 0 0倍 。
- 吕伟涛陶善昌刘亦风谭涌波王本革
- 关键词:气象能见度大气遥感
- 双站数字摄像测量云高被引量:12
- 2005年
- 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地基、双站数字摄像测量云高的方法,采用两台数字摄像仪同时拍摄实时云图,自动搜索两幅图像中相互匹配的特征区域,通过计算特征区域之间的位移量来求取云高。将双站数字摄像云高测量系统与合肥骆岗机场激光测云仪进行对比,结果较一致。通过对云高计算公式的误差分析确定了适于该系统进行测量的条件,如基线长度应尽可能长,但不宜超过200 m,有效的云高测量视场角在±45°以内。此外还讨论了该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谭涌波陶善昌吕伟涛刘亦风
- 关键词:云高双站摄像测量测量系统自动搜索误差分析
- 闪电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及其现场实验被引量:7
- 2002年
- 简要描述了闪电VLF/ 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的硬件构成、 软件设计以及现场实验等情况, 并对系统观测到的一次云地闪电和一次云内闪电的过程VLF/VHF辐射特征进行了个例分析, 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有趣的新现象: (1)无论云闪还是地闪都以一个间歇性的大双极性脉冲列为启动标志, 并伴随强烈的VHF辐射。云闪和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波形特征明显不同。(2)地闪的云内放电以及云闪放电都产生一类特征性的VLF辐射, 该辐射表现为一个脉冲半宽3~4 μs、 出现频率105个·s-1的快脉冲列。该过程同时伴随明显的VHF辐射。(3)回击主峰期间VHF辐射相当微弱。闪电过程中最强的VHF辐射起源于以下云内放电过程: (a) 云闪和地闪的初始击穿过程; (b) 云内K过程和c回击主峰后100~250 μs期间的云内放电。上述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了本系统在闪电放电物理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 刘亦风祝宝友陶善昌
- 关键词:数据采集
- 合肥地区地闪特征被引量:12
- 2002年
- 根据观测资料 ,分析了利用闪电辐射场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到的合肥地区地闪回击特征。结果表明 ,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指数衰减特征 ,回击数在 5次以下的各回击数出现频率几乎相当 ,单次回击地闪的比重只有约 1 5 %。平均地闪回击数为 4 .2次 ,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为 1 6次。地闪回击归一化电场强度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 69例首次回击平均电场强度为 9.3V·m- 1 (归一化到 1 0 0km ,下同 ) ,485例继后回击的平均电场强度只有 4 .5V·m- 1 。 480例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场强之比平均为 0 .6 ,有 1 8%地闪过程至少有一次比首次回击强的继后回击。相邻两次回击间隔时间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观测到的最短回击间隔为 1 .6ms ,约 30 %的回击间隔 >1 0 0ms,在40~ 1 0 0ms之间的回击间隔比重约为 50 %。回击间隔时间与间隔前后回击相对强弱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变化趋势 ,当两次回击间隔在 40ms以下时总是以‘前强后弱’的回击组合占主导地位 ,相反 ,当回击间隔时间增加到 >1 0 0ms时 ,约 55 %的回击间隔表现为‘前弱后强’的回击组合。
- 祝宝友陶善昌刘亦风
- 用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云地闪电放电过程被引量:3
- 2002年
-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现了强烈的VLF双极性大脉冲序列,标志着云内初始击穿过程启动;对应于一系列VLF辐射事件出现了强烈的VHF辐射爆发,总体上看,前380 ms期间VHF辐射异常强烈,呈现为间歇式准连续辐射,之后强烈VHF辐射则更多地表现为分立脉冲式爆发特征.(2)与回击主电流峰期间VHF辐射较弱不同,地闪最强的VHF辐射来自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后云内放电通道扩展或者新通道形成过程;在初始击穿阶段和回击间歇期,出现了不止一次强烈的VHF辐射爆发并不伴随明显的VLF辐射.(3)回击间歇期间一类云中放电过程产生一系列半宽为3~4μs左右、出现频率约105Hz的VLF快脉冲串,整个脉冲串持续时间约1ms,频谱峰值区域在60~90 kHz,并伴随较强的VHF辐射,这些特征都与直窜先导特征一致.很可能这是一种云内K事件.(4)还给出了江淮地区地闪过程回击VLF/VHF辐射波形的统计特征,统计还显示当相继两次回击间隔小于40 ms时后面回击幅度倾向于比前面回击弱,当回击间隔时间大于100 ms时,后面回击比前面回击强的可能性大.
- 祝宝友刘亦风陶善昌
- 低功耗高/低边MOSFET驱动器MIC5014/5015的应用
- 2000年
- MIC5014/5015是MICR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MOSFET驱动开关 ,该芯片价格低廉 ,应用广泛 ,本文介绍了MIC5014/5015芯片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并提供了多个应用电路。
- 刘亦风
- 关键词:MOSFET场效应晶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