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九勇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政治
  • 2篇政治思想
  • 2篇儒家
  • 2篇主义
  • 2篇逻辑
  • 2篇民主
  • 1篇戴季陶
  • 1篇戴季陶主义
  • 1篇道德
  • 1篇德性
  • 1篇行政
  • 1篇行政化
  • 1篇性格
  • 1篇演进
  • 1篇演进趋势
  • 1篇仪式
  • 1篇早期儒家
  • 1篇政治参与
  • 1篇政治伦理
  • 1篇政治内涵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9篇刘九勇
  • 2篇江荣海

传媒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北京大学研究...
  • 1篇理论探索
  • 1篇东吴学术
  • 1篇山东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明清之际的两种“公”的观念——从黄宗羲、王夫之比较的视角被引量:3
2017年
明清之际天下之"公"的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基于明代后期"人欲"的伦理正名而有所发展。其在具体内涵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以黄宗羲为代表,认为存在一种客观实在的、作为资源的"公利","公"是对这一客观公共资源的共享;其二以王夫之为代表,认为"私"利是基本的社会现实和思考"公"之秩序的起点,"公"则是各个"私"利间协调和谐的状态。前者是作为"共"的公利共享的"公",后者是作为"通"的私利调和的"公"。这两种不同的"公"的观念体现在黄宗羲和王夫之关于井田论、封建论、君臣关系等领域的观点差异中。
刘九勇
关键词:黄宗羲王夫之封建论君臣关系
早期儒家秩序观中理想与现实的“二重奏”
2017年
早期儒家的秩序观包含两种并列但又存在张力的诉求:一方面儒家围绕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德位相配的理想秩序;另一方面,儒家又有以恢复和维持现实秩序为目标的现实关怀。在理想主义追求与现实主义关怀的共同作用下,儒家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部张力与妥协:其一,关于尊君之位,由正名发展出现实主义的绝对化尊君与理想主义的革命两种倾向;其二,关于正君之德,分别提出理想主义的禅让和向现实主义妥协的谏诤两种方案;其三,关于化民成俗,儒家主张礼治,而后在现实主义关怀下逐渐礼法融合。
刘九勇
关键词:早期儒家秩序观现实关怀礼治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演进趋势与内在逻辑
2021年
乡村社会的变迁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趋势。在传统农村中合一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逐渐分离,村民生活也在发生从土著性到流动性、从集体性到个体性的转变。这导致村民自治和选举民主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无法有效地供给公共物品,而且自身也存在腐化的问题。出路在于村治的公共行政化,同时加强党的领导,并在党的领导之下构建协商民主。在有效供给公共服务这一中心逻辑推动下,乡村治理的整体演进趋势是从村庄集体性本位向国家公共性主导过渡。同时,村民或社区居民的集体性与自治性并不会消亡,而可能将重点转向更多的功能性、临时性社群或社团等新型自治组织,并实现与国家公共治理体系的错位共存、合作互补。
刘九勇
关键词:乡村治理村民自治
论《孝经》中的政治内涵被引量:1
2014年
《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刘九勇
关键词:《孝经》政治伦理孝道君道
戴季陶主义思想评析
2011年
戴季陶主义包含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儒家仁爱的政治哲学或民生哲学为基础重新将三民主义进行系统的阐释;以上述的"纯正的三民主义"为信仰依归,反对国共合作,主张实行"清党"。前者的思想背景主要是三民主义自身的理论不足和戴季陶早年的旧学教育经历。后者主要应在国共合作出现了种种困难这一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戴季陶主义既有其思想上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困难和危险。
刘九勇
关键词:戴季陶主义三民主义国共合作
论古礼仪式本身作为先秦儒家道德的一种形态被引量:2
2017年
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伦理,"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儒家的抽象伦理或德目完全契合,这意味着儒家礼仪形式本身就具有某种独立的道德意义,因此可称为仪式道德。先秦儒家仪式道德的内容是恪守既定的古礼仪式,其依据是对固定的几位古圣王的崇拜,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先秦儒家带有了某种"类宗教"的属性。最后,仪式性的道德与抽象的伦理或德目在先秦儒家的道德结构中是相互独立而并列的,又是相互绑定而融合的。
刘九勇江荣海
关键词:先秦儒家
德性视角下民主社会中的平庸与伟大——评托克维尔的“德性自由主义”
2016年
托克维尔不同于传统自由主义的利益取向,而另辟蹊径从人的德性与灵魂的伟大,而非物质好处,来考察民主的利弊、自由的意义及民主社会的前途。德性伟大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而精神平庸则是其社会关切中最终极的敌人。民主是天意,其意义在于推动人性价值的普及,而其危害则在消灭人性高尚、导致精神平庸。自由在其根本意义上是德性高尚本身,在衍生意义上又是一切伟大德性的基础。自由与德性的建立依赖政治参与和宗教信仰。其中政治参与主要体现为地方自治、公民结社、革命、战争及"帝国主义"事业。对于民主,托克维尔给出了自己和上帝两种对立的视角,前者关注伟大,后者追求公平,面对民主的前景后者乐观,而前者则从德性高低的角度表示深深的忧虑。
刘九勇江荣海
关键词:民主平庸政治参与
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逻辑与困境被引量:3
2015年
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逻辑是:以人性好利恶害论和历史变异观为理论基础,并根据其历史观而树立了建立秩序、富国强兵的价值目标;然后针对这一目标,从好利恶害的人性出发,推出其核心的理论内容:法治,以及法治贯彻所需要的愚民弱民、势治、术治等。根据上述分析,法家思想的困境表现在两方面:一、操作性上,君主负责过重,立法及术治均需君主完成,并对君主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而难以完成;二、价值性上,秩序与富强两目标存在内在矛盾,不可兼得,且秩序不可纯以强制而得保持。更重要的是,此两项目标泯灭了个人性和超越性的价值,而使个人毁灭、文明沦丧。
刘九勇
关键词:富国强兵
王莽改制所反映的政治思想性格
王莽改制所反映的政治思想可分从四方面来看:第一,阴阳五行化的政治思想,包括革命思想的阴阳五行化、行政思想的阴阳五行化、礼制思想的阴阳五行化,其在王莽改制中的集中反映是完全丧失儒家思想的符命政治。第二,博士制度和章句之学中...
刘九勇
关键词:西汉时期政治思想社会秩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