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丰伟

作品数:7 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省脑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伤患者
  • 3篇创伤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2篇急性创伤
  • 2篇急性创伤患者
  • 2篇降钙素
  • 2篇降钙素原
  • 2篇创伤患者
  • 1篇胆固醇
  • 1篇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循环血
  • 1篇阳性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5篇湖南省第二人...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5篇刘丰伟
  • 4篇任碧琼
  • 3篇邹国英
  • 3篇贺军宇
  • 2篇朱浩稳
  • 1篇余平
  • 1篇徐飞
  • 1篇林曼跃
  • 1篇李勇
  • 1篇杨支雄
  • 1篇刘少波

传媒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动态观察血清降钙素原、总胆固醇及全血白细胞总数在急性创伤患者感染诊治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监测急性创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总胆固醇(TC)及全血白细胞总数(WBC)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阐明其在感染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急性创伤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液标本,测定其PCT、WBC及TC等指标。按照ISS分级法将患者分成3组,按照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感染与非感染组2组,对检测结果及各组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创伤患者伤后1~6 h内WBC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升高的幅度与伤情有关;伤后6 h PCT开始升高,1~2 d达到高峰,无感染者则PCT逐渐下降;重伤组血清TC与对照组有差异;感染组血清TC与各组均有差异。结论 WBC及PCT既是应激指标又是感染指标,WBC在应激反应方面比PCT更敏感,而PCT、TC在反映继发感染方面比WBC更客观;PCT持续升高即使没有微生物学支持也应考虑感染。
任碧琼刘丰伟贺军宇
关键词:急性创伤降钙素原白细胞胆固醇
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降钙素原的测定被引量:48
2010年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细菌感染患者的PCT、C反应蛋白(CRP),并相互比较。结果感染组白细胞(WBC)、PCT、CRP均明显升高(P<0.001),而两感染组之间WBC、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感染组比革兰阳性菌感染组PCT有所升高(P<0.05),临床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断中的ROC曲线左上方最高点的观察值为5.66μg/L,诊断敏感度79%,特异度65%。结论细菌感染患者PCT升高,比CRP更敏感。且革兰阴性菌感染升高更明显,在临床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为5.66μg/L,这有利于为抗生素的选用提供帮助。
邹国英任碧琼徐飞刘丰伟
关键词:降钙素C反应蛋白质细菌感染革兰氏阴性菌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6h、24~36h、60~90h血清Hsp70浓度并与其他创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患者1~6h、24~36h血清Hsp70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创伤组和健康对照组,60~90h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Hsp70浓度有可能作为颅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任碧琼贺军宇刘丰伟朱浩稳邹国英刘少波杨支雄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颅脑创伤
循环血HSP70在急性创伤患者诊治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急性创伤患者循环血热休克蛋白(HSP)70浓度的变化,探讨循环血HSP70在创伤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7例急性创伤患者按照ISS评分标准分成轻、中、重三组;收集患者伤后1~6、24~36、60~90 h等不同时间段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清HSP70浓度。统计分析各组患者血清HSP70浓度变化、颅脑损伤与其他损伤的差别以及合并感染与未合并感染患者之间的差别。结果创伤各组三个时间段血清HSP7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伤组三个时间段血清HSP70浓度显著高于轻、中度伤组;颅脑损伤患者前两个时间段血清HSP70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创伤组;感染患者组从第二时间段开始血清HSP70浓度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结论急性创伤患者循环血HSP70浓度可以帮助判断伤情、鉴别诊断颅脑损伤与非颅脑损伤,持续升高可预示感染。
任碧琼余平刘丰伟贺军宇邹国英
关键词:HSP70急性创伤颅脑损伤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样本的产生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HBsAb)双阳性样本的产生机制.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技术在血清HBsAg阳性样本中收集HBsAb同时阳性的样本作为研究组,利用HBsAg和HBsAb体外血清学中和反应为同时阳性的样本寻找配对的样本作为配对组,对筛选出的每一对样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分型、HBV-DNA病毒载量测定、HBsAg亚型分析、HBV-S基因测序,记录结果.同时,收集HBsAg阳性并且HBsAb阴性的样本血清作为对照组,同步分析,记录结果.结果 20例研究组的血清学标志物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基因型均为B型,HBV-DNA病毒载量均大于105 copies/ml,HBsAg亚型均为adw,有7例样本HBV-S基因有突变;20例配对组的HBcAb均为阳性,基因型均为C型,HBV-DNA病毒载量均大于105 copies/ml,HBsAg亚型均为adr,有6例样本HBV-S基因有突变.25例对照组样本的HBcAb均为阳性,HBV-DNA均大于105 copies/ml,其中12例样本基因型为B型,11例样本基因型为C型,2例样本基因型为B+C型;HBsAg亚型16例为adr,7例为adw,2例为ayw;有8例样本HBV-S基因有突变.结论 HBsAg和HBsAb双阳性样本的产生机制可能由于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感染了两种基因型和HBsAg亚型均不同的HBV而引起.
朱浩稳刘丰伟李勇林曼跃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双阳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