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昊
- 作品数:38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论民族意识对沦陷区作家心态的影响
- 2009年
- 沦陷区作家处在敌占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与微妙的。他们在沦陷区的生活与创作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普遍流露出远离政治的心态,在文学写作中隐晦地表达民族意识,以及有意无意地诉说以寻求心理的解脱的各种行状,都表明民族意识对沦陷区作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 冯昊史育婷
- 关键词:民族意识心态
- 沦陷语境中的民族意识与文化坚守——编辑者对《万象》影响的考察被引量:2
- 2012年
- 《万象》的两任主要编辑人陈蝶衣与柯灵,以各自不同的编辑方式,表达了同样的编辑思想———有意识地在编辑中体现出延续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并不同程度地宣扬人们的反抗精神与民族意识。在侵略者与卖国者共谋文化垄断的沦陷区,《万象》以其严肃的编辑态度与灵活的编辑方式,在日伪严密文网中建构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呼吸空间。《万象》编辑者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坚持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为《万象》赢得了民族文化"堡垒掩体"的声誉。
- 冯昊史育婷
- 关键词:沦陷区民族意识文化坚守
- 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
- 由于文化抵抗是沦陷区人们实现抵抗意志的重要途径,因而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在“民族”逐渐成为历史主体的时代,从民族意识这一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备的历史合理性,保证了本论文的可行性:而沦陷区文学作为...
- 冯昊
- 关键词:沦陷区文学民族意识集体记忆抗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5年
- 冯昊
-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诗学体系语境
- 海派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 本文扼要地勾勒出海派小说生存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并在这一语境中探寻海派小说中产生现代性特征的根由。阐释了海派小说在一个价值失衡与道德失序的生存困境中产生的感性叙述,与呈现出的生命的颓废状态。本文还分析了海派小说在生存焦虑中...
- 冯昊
- 关键词:海派小说文化语境当代文学
- 文献传递
- 他者视角中的“九一八”国难叙事——《没有祖国的孩子》三个文本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1936年5月舒群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后,引起高度评价,其后于1936年9月和1938年6月两次被改编为同名话剧。《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三个文本在人物安排、情节设置上都有所变化,在政治意识与审美价值上也呈现出不同形态。但三个文本都保留了朝鲜族小孩果里这一他者形象,这种以朝鲜族他者视角进行的国难叙事,真切回应了民族、国家、时代对文学的需求,在文学普遍描写战争血与火的残酷、深掘国民性隐忧和阶级压迫的诸多范式中独树一帜,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叙事视角。
- 冯昊
- 关键词:话剧
- 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意识传播媒介研究——以文学期刊为视角被引量:2
- 2021年
- 文学期刊在现代文学活动中处于一个重要位置,文学期刊的创办为民族意识的传播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沦陷区文学期刊得以生存,既是由于日伪当局统治的需要,也是因为创办者以“不涉政治”“传承文化”等多种理由争取出版发行的结果。事实上,文学期刊的编辑者通过体例的编排、信息的控制以及对作品的选择等手段,让整个编辑过程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因而大多数沦陷区文学期刊中蕴含民族意识也是其应有之义,从而反映中华民族稳定的价值观结构,沉淀着深沉的民族情感。沦陷区文学期刊是特殊时期传播民族意识的有效空间,期刊的编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用期刊媒介反映了维护民族文化血脉的自觉选择。
- 冯昊
- 关键词:沦陷区民族意识
-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颓废叙事
- 2015年
- 日伪当局残酷管制下的沦陷区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空间,弥漫着恐惧的氛围,沦陷区文学真实而曲折地反映出时间断裂、生存困境、身份危机下沦陷区人们的种种颓废状态,并呈现出伴随着恐惧心理和文化焦虑的颓废特征。在多重原因影响下形成的沦陷区文学颓废叙事反映了恐惧背景下沦陷区人们困窘的人生挣扎,透露出难以言说的精神苦痛甚至绝望心态。
- 冯昊
- 关键词:沦陷区文学恐惧心理身份危机
- 沦陷背景下的女性言说——以张爱玲为中心被引量:1
- 2014年
- 沦陷区女性作家的创作虽然也隐含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但疏离政治的日常生活仍然是其言说的主要内容。张爱玲等沦陷区女性作家的言说道出了民族危亡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现世安稳的渴望,以及对家庭和民族的皈依感。由于沦陷区文学中民族叙事声音的低落与男性宏大写作姿态的不振,沦陷区女性写作的兴起与沦陷区特殊语境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关联。
- 冯昊
- 关键词:沦陷区文学女性言说
- 萧红:一个边缘的叙述者
- 2005年
- 身处“边缘”地位,有着独特的“边缘意识”的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关注与叙述着“边缘”女性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萧红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是可互为诠释的。在其文本中,作者在对“边缘角色”所抱的同情、悲愤、反抗的姿态又表现出其对“温暖和爱”的憧憬和追求。
- 张升阳冯昊
- 关键词:生存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