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莉
-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新闻的真实性:从“事实真实”到“意义真实”的转变——从《纽约时报》的“编者的话”说开去
- 2004年
- 余亚莉
- 关键词:编者《纽约时报》创设新闻版面新闻写作
- 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三阶段
- 2012年
- 中国近代报业由西方传教士打开局面,他们带着宗教目的由华南沿海进入中国内陆,所创办的报刊最初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转入内陆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世俗性内容更为突出。研究者据此认为,这一过程是宗教性报刊向世俗性报刊转变的过程,反映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是误解。这一变化和进步关系不大,而是传教士们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教进行的有意识的内容调整。在传教士看来,刊登什么是次要的,能否有益于中国人放弃对基督教的对立情绪从而皈依基督教,始终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 余亚莉
- 关键词:传教士办报
- 张之洞与《时务报》的兴衰
- 2014年
-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倍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期刊,张之洞对《时务报》的发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维新运动不断深入,曾受张之洞优礼有加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时务报》大肆宣扬康派学说,突破了张之洞维护封建朝廷的"底线",张之洞转而力挺汪康年创办《昌言报》。张之洞对《时务报》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其文化信仰和从政策略。
- 余亚莉荆学义
- 关键词:张之洞维新运动
- 事实选择与新闻真实——以《南方周末》刊发陈明亮、文强报道为例
- 2011年
- 《南方周末》刊发的关于陈明亮和文强的报道,在事实的选择上,倾向于那些对罪犯有利的和导致犯罪行为的外部因素的新闻事实,勾勒出令人同情的罪犯的形象,从而掩盖了其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读者的判断造成了误导。本文从这两篇报道对事实的选择方面入手,对报道失实的表现和危害进行分析,并呼唤媒体负起责任,做对大众有利的报道。
- 余亚莉
- 关键词:《南方周末》
- 《万国公报》和它的读者被引量:3
- 2013年
- 《万国公报》是中国晚清历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报纸,其创办者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国基督教化,但在实践中,面对中国本土强大的儒家文化,报纸遭遇挫折,这促使报纸的主人在报纸的内容上"另辟蹊径",以达到曲线传教的目的。随着报纸内容的不断调整,其读者也从最初的教众这一狭小范围扩展到对中国文化有着强大话语权的官绅及文人集团。
- 余亚莉
- 关键词:《万国公报》西学
- 清末民初的新闻自由观——以“苏报案”等三个事件为例
- 2011年
- 清朝末年,新闻自由思想传入我国。正在寻觅救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们从此理念中获得了极大的振奋和热情,不仅将新闻自由的思想广为传播,还通过办报身体力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具有了报人的身份。然而,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社会条件迥异的清末,新闻自由理念很难在短期内落地生根。理想化地将其付诸实践,必定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对抗。同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既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教育,也脱胎于封建士大夫阶层。这种双重性使他们有传播新思想的愿望,但又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实践新闻自由时难免新旧羼杂,使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土地上呈现出独特的表现。
- 余亚莉
- 关键词:新闻自由民主专制
- 新闻采访学教学实践探析
- 2008年
-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专业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应该教会学生同他人交流、获取有效信息以及独立的策划采访方案等一些记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传统型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新闻采访学课堂策略。
- 余亚莉
- 关键词:新闻采访学课堂策略
- 西学与儒学的争锋:论《时务报》的反响
- 2014年
-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刊物,它引起的社会反响非常激烈。在它的读者中,既有对其主张极表赞同的,也有强烈反对甚至嫉视的。应该看到,无论何种反馈都绝不是单向度的,在赞同的声音中同时伴随着一些担忧和不安,在反对的声音中也不乏爱国的热忱,甚至在"嫉视"的反应中也有一些对于中国儒学的深刻思考。当时各界人士往来的信函,真实而鲜活地记录下这些交织的声音。这些书信具体地彰显出《时务报》所引发的社会效应,折射出各阶层的政治利益与文化理念。
- 余亚莉
- 关键词:反响维新运动
- 新闻平民化研究
- 新闻平民化产生于20世纪初,却在20年代末才得到发展,这后面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化的推动。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媒体顺应了这种潮流,大胆的对自身进行了改革。建...
- 余亚莉
- 关键词:新闻平民化负面效应公共领域
- 文献传递
- 庚子事变后国内报刊的发展动向
- 2014年
- 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民以血肉之躯对抗西方列强的现代化枪炮的现实刺痛了报人。此后,报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社会底层民众,或创办白话报刊,或开辟用白话文写作的版块,希望以此来启蒙民众的智慧。这些改革无一例外的获得了城市各阶层尤其是底层民众的强烈回应,报刊业脱离了自产生以来的小众化传播阶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 余亚莉
- 关键词:庚子事变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