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余龙

作品数:45 被引量:47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沙尘
  • 10篇干旱
  • 10篇值模拟
  • 9篇数值模拟
  • 8篇沙尘暴
  • 8篇尘暴
  • 7篇气候
  • 7篇强沙尘暴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6篇位涡
  • 6篇暴雨
  • 5篇降水
  • 5篇大暴雨
  • 4篇干旱指数
  • 3篇中尺度
  • 3篇沙尘天气
  • 3篇气候模式
  • 3篇相关系数
  • 3篇干旱监测

机构

  • 38篇中国气象局兰...
  • 12篇兰州大学
  • 8篇兰州中心气象...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气象局
  • 2篇甘肃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甘肃省气象信...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 1篇汉中市气象局
  • 1篇天水市气象局

作者

  • 45篇任余龙
  • 13篇王劲松
  • 8篇李忆平
  • 7篇石彦军
  • 6篇李耀辉
  • 6篇柳媛普
  • 5篇段海霞
  • 5篇王式功
  • 5篇张宇
  • 4篇王素萍
  • 4篇张铁军
  • 4篇寿绍文
  • 4篇巩崇水
  • 3篇许东蓓
  • 3篇颜鹏程
  • 3篇芦亚玲
  • 3篇张强
  • 2篇齐月
  • 2篇周甘霖
  • 2篇王莺

传媒

  • 12篇干旱气象
  • 5篇中国沙漠
  • 5篇高原气象
  • 4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计算机系统应...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生物灾害科学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次大暴雨发生机制研究被引量:22
2010年
2007年8月25~26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发生1次成灾十分严重的大暴雨过程。利用NCEP(1°×1°)资料对暴雨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并用位涡理论对此次暴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水汽输送,暴雨区上空强烈的水汽辐合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暴雨发生前的强烈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西北冷低压槽在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影响较弱,它在气压场上表现不是很明显,仅在暴雨区附近形成弱风切变;而325K等熵面位涡对此次暴雨的发生系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高值位涡的冷空气沿着陡峭的等熵面下滑到底层,由于位涡守恒,从而促使低层垂直涡度急剧增大,从而导致了此次暴雨的发生。
任余龙杨文月武学琴马旭洁贾晓琴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暴雨位涡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070825-26”大暴雨发生机制研究
2007年8月25-26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发生一次成灾十分严重的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NCEP(1°×1°)资料对暴雨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并用位涡理论对此次暴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
任余龙张锦泉杨文月孙玉莲杨振鑫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暴雨位涡
文献传递
RegCM4模式对中国过去30a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对中国区域过去30 a(1983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检验分析。模拟结果和观测的对比检验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过去30 a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温度和降水的分布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再现。但是,模拟的气温整体偏低于观测;模拟误差在东北地区相对较小,而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误差相对较大。降水模拟值高于观测结果,在华南、华中地区效果好于其他地区;误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麓、四川和云南地区,这可能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气温均方根误差整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降水均方根误差则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30 a气温模拟值上升趋势接近实际观测,气温在冬季的模拟好于其他季节,夏季降水的模拟结果明显偏高于观测。模式模拟结果可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气候资料,也可为观测资料稀少的地区提供有效的气候资料。
巩崇水段海霞李耀辉王澄海任余龙
关键词:气候模拟
三种土壤导热率模型对中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
2022年
为了提高模式CLM4.5(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对我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本文利用近30年实况地表温度站点观测资料,开展了Johansen、Côté-Konrad及Lu-Ren三个常用土壤导热率模型对地表温度模拟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导热率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时空特征,但Lu-Ren方案的模拟误差、均方根误差更小,与实况间的相关性最显著.实况分析表明,近30年来北方地表温度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中,尤其2003年以来增温趋势更加显著;三种方案均能模拟出这种变化趋势,与实况变化间相关显著,但模拟的增温幅度偏小,其中Lu-Ren方案模拟的变化趋势与实况值最接近.基于Taylor图和降水模拟评估表明,三种方案中Lu-Ren方案模拟效果最好.由此可见,在CLM4.5模式中增加适合我国北方气候模拟的土壤导热率新方案(Lu-Ren方案),提高了CLM模式的模拟效果,促进了该陆面模式的发展.
任余龙李振朝蒋俊霞高晓清周甘霖芦亚玲
关键词:地表温度数值模拟
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演变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177个气象站1971~2006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发生的不同等级的沙尘(浮尘、扬沙、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月~翌年2月,沙尘暴和扬沙发生的中心位于高原西南部;3月,除高原西南部外,在河西走廊及其东部也出现沙尘暴和扬沙;4~5月,高原西南部沙尘暴和扬沙的日数迅速减少,发生区北移到35oN~40oN的区域.南疆和河西走廊及其东部,是春季浮尘的高发区.从12月到4月,沙尘暴和扬沙的高发区是逐渐向北和向东移动的;而浮尘的高发区主要在南疆,不随月份的变化而移动.近36a来,沙尘的影响范围和发生日数,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易于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同时也是沙尘发生日数减小趋势最为显著的区域.
王劲松任余龙魏锋陶健红冯建英
关键词:青藏高原沙尘天气
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的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
2023年
目前利用数值模式对延伸期以上时间尺度的沙尘天气进行客观定量预报还在尝试阶段,本文利用耦合了沙尘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dust对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进行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起沙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蒙古国和内蒙西部;模式对10 m风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模拟风速比再分析资料风速偏小;模式模拟的沙尘柱含量和总沉降量变化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模拟的整层沙尘混合比与城市污染指数有一定对应关系,说明模式对沙尘引起的污染天气具有一定预报能力。
李丹华张强卢国阳刘丽伟任余龙白冰杨扬段伯隆黄鹏程
关键词:强沙尘暴
2008年1月甘肃省连阴雪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2008年1月甘肃省连阴雪实况资料及同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逐日客观分析场资料、1951—2000年NCEP/NCAR 500 hPa高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持续20天之久的低温连阴雪天气的特征,以及这次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天气气候原因,并针对过程中强降雪发生时段进行了完全Q矢量散度诊断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甘肃省的低温连阴雪天气具有降雪异常偏多、气温异常偏低、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属60年不遇。大气环流的异常及稳定维持为连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气候背景,具体表现在阻塞形势建立并长时间异常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加强西伸、维持。阻高崩溃及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促使这次连阴雪过程减弱、结束。诊断分析和MM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低空形势场以及中尺度的动力、湿度因素的有效配合为较强降雪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甘肃南部到中部出现较强降雪时,青藏高原南支槽前有一支明显的偏南风向北输送,并在高原东南侧形成辐合,同时在高原中部也有明显的高原切变线发展东移。强降雪对应区域上空有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而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旺盛。
许东蓓张铁军任余龙张新荣李荣庆吉惠敏
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检验被引量:13
2013年
以英国气象局哈德来环流中心提供的连续变化的海温和海冰资料为边界场,用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英国东安哥拉大学近100 a的CRUTEM2v气温格点序列资料及距平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模拟的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平均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AM3.0对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高度场模拟较好,均方根误差均较小,相关系数较大,相关性较强;温度场除低层700 hPa均方根误差稍大外,其余对流层均较小,并且相关系数比较大;无论对经向风速还是纬向风速,模式模拟的均方差均较大、相关系数较小,模拟的效果较差,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地面加热场模拟均方根误差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性,局域和季节差异明显;数值实验模拟出了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但模拟的增温幅度更大,同时对季节变化的模拟存在差异。
任余龙王劲松石彦军舒建川李忆平张宇段海霞
关键词:相关系数
陇东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发生机制分析
2016年
采用地面、高空实况观测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6月19日甘肃陇东南区域性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湿位涡理论对此次大暴雨发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中,甘肃陇东南处于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侧偏南暖湿气流中,700 h Pa有16 m/s低空急流,在陇东南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切变线,是造成陇东南这次区域性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的正涡度中心范围内产生了-30.9×10-3 h Pa/s强上升运动,与之对应的强降水落区有-20.6×10-5 g/(cm^2·h Pa·s)的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在暴雨区上空形成充沛水汽辐合和深厚的湿度层结,700 h Pa比湿达10 g/kg以上,以及层结不稳定等因素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动力、水汽和能量条件。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是低层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偏南急流的增强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大气抽吸作用[1-4]。19日20:00至20日2:00,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沿700 h Pa切变线发展北移,最终与高原上冷锋云系合并成大范围降水云系,表明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中小系统,是此次大雨过程中降水强度大、雨量大的原因。
刘洪任余龙张锦泉
关键词:辐合区大暴雨位涡
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被引量:62
2007年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强辐合,是造成西北区东部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在700hPa等压面上湿位涡与辐合区域相对应的是,在西北区东部存在一个湿位涡正压项MPV1的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的负值区域,它们准确地指示了辐合区的范围及变化,暴雨出现在辐合区中或MPV1和MPV2的等值线密集区边缘上;对流层高低层正值MPV1可以指示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的变化,而对流稳定度小的暖湿气流表现为小的正值(高层)或负值(低层),等值线密集带指示了降水的后界。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诊断暴雨发生期间各个暴雨中心的等熵面结构,表明用湿位涡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发生的局地特征。
任余龙寿绍文李耀辉
关键词:湿位涡中尺度数值模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