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手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琳 王雁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杨晓燕 于金玲Epi-LASIK保留角膜上皮瓣与弃除角膜上皮瓣术后临床结果及角膜形态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通过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保留角膜上皮瓣与弃除角膜上皮瓣的临床研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临床结果及角膜形态的异同,为屈光手术医生更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一定参考。
方... 于金玲关键词:角膜切削术 上皮瓣 角膜浑浊 文献传递 Epi-LASIK手术后角膜伤口愈合反应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 2008年 Epi—LASIK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近年的研究发现,术后角膜愈合反应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影响术后早期炎症刺激和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上皮瓣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Epi—LASIK术后角膜伤口愈合反应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愈合特点进行综述。 于金玲 王雁关键词:角膜切削术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角膜厚度的相关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角膜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II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对202例(400眼)近视患者进行检查,测量患者等效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屈光力、前突极值及角膜厚度。各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角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成负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各参数之间有相关性(P<0.05),与角膜前表面各参数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之间成显著正相关(r=0.901,P<0.01),但前突极值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成负相关(P<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前表面高度值成负相关(P<0.01)。结论:近视眼患者近视程度越大,角膜越薄;通过角膜厚度可以推测角膜后表面形态;角膜厚度或许会成为临床筛查早期圆锥角膜的指标之一。 于金玲 王雁 左彤 杨晓艳 侯杰关键词:角膜 角膜地形图 角膜厚度 近视眼 近视眼高阶像差在低阶像差矫正后的变化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矫正近视眼低阶像差对高阶像差的影响,重点分析其对球差、彗差和三叶草的影响。方法应用基于Hartmann-Shack传感器的波前像差仪分别测量34例(63眼)近视患者的,用球镜及柱镜矫正屈光不正前、后的高阶像差,依据屈光状态分为单纯近视组10例(18眼),近视低度散光组13例(26眼)(散光≤-0.50D)和近视中度散光组11例(19眼)(-0.50D<散光<-1.00D)。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和各Zernike项系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屈光不正矫正后,单纯近视组C40由矫正前的(0.05±0.12)μm变为(0.01±0.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22),其他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低度散光组各Zernike项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中度散光组C40无显著性变化,由矫正前的(0.12±0.14)μm变为(0.11±0.17)μm(t=0.072,P=0.944),而C31由矫正前的(-0.01±0.17)μm变为(0.03±0.17)μm(t=-2.495,P=0.034),C33由矫正前的(-0.07±0.13)μm变为(-0.09±0.13)μm(t=2.676,P=0.025)。三个屈光度组的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在低阶像差矫正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St和S3呈现增加趋势,S4和S5在单纯近视组增加,在近视散光组基本无变化。结论单纯近视者矫正离焦后引起C40的明显变化;近视中度散光者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呈现C31和C33的显著变化。矫正不同的离焦和散光影响不同的高阶像差。 杨晓艳 王雁 王雅丽 刘铭 左彤 于金玲 侯杰关键词:高阶像差 近视 留瓣与弃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比较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留瓣与弃瓣术后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Epi-LASIK的患者33例66眼随机进行留瓣和弃瓣处理,分为留瓣组和弃瓣组,每组33眼。术后随访4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角膜前表面高度值和角膜3mm、5mm不规则度及散光度。结果术后裸眼视力留瓣组为1.42±0.21,弃瓣组为1.40±0.21,均较术前的0.13±0.08、0.13±0.13明显提高(t=-35.577、t=-29.027,P<0.01);haze分别为0.17±0.12和0.14±0.93;2组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分别为(8.21±0.22)mm和(8.21±0.23)mm,均较术前的(8.01±0.19)mm和(8.02±0.20)mm明显增加(t=-12.212、t=-12.073,P<0.01);角膜前表面高度值分别为(-0.00±0.02)mm和(-0.00±0.01)mm,均明显低于术前的(0.01±0.00)mm和(0.01±0.00)mm(t=3.845、t=8.691,P<0.01);角膜3mm、5mm散光值留瓣组为(0.71±0.36)D和(1.27±1.04)D,弃瓣组为(0.80±0.42)D和(1.38±0.98)D,5mm散光值均较3mm散光值高(t=-3.275,-3.964;P<0.05);2组角膜3mm不规则度为(2.37±0.63)D和(2.45±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m不规则度分别为(3.22±0.93)D和(3.47±1.40)D,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1),且5mm不规则度较3mm不规则度大(t=-6.550、t=-4.793;P<0.01)。术后4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屈光度、haze等级、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角膜前表面高度值、角膜3mm及5mm散光值、角膜3mm及5mm不规则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瓣与弃瓣Epi-LASIK均能显著提高术后裸眼视力,降低haze的发生及角膜形态的改变,安全有效。 于金玲 王雁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杨晓艳关键词: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Epi-LASIK保留角膜上皮瓣与弃除角膜上皮瓣术后临床结果的比较研究 于金玲 王雁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郭中梅留瓣与弃瓣Epi-LASIK临床结果及角膜形态的比较研究 于金玲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2例(102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施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之间两两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高度差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7.21±5.60)μm和(7.27±4.98)μm,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4.745;P=0.000,0.000);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P=0.859)。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1.61±4.19)μm和(1.74±3.67)μ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P=0.754)。后表面高度变化分别与手术前屈光度、切削量、切削比、RBT、RBT/CCT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但变化量微小。屈光度越高,切削量越多,RBT保留越少,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的程度越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稳定趋势。 刘丽清 王雁 左彤 侯杰 杨晓燕 于金玲 李晶关键词:角膜后表面 角膜磨镶术 LASIK手术对角膜前后表面不同区域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 侯杰 王雁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杨晓艳 于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