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红珍

作品数:1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文化
  • 5篇余华
  • 5篇小说
  • 4篇文学
  • 2篇水乡文化
  • 2篇文化资源
  • 2篇写作
  • 2篇红船
  • 2篇红船精神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作家
  • 1篇道德
  • 1篇地方文化
  • 1篇地方文化资源
  • 1篇叙事
  • 1篇艺术
  • 1篇意象
  • 1篇意象化
  • 1篇因缘

机构

  • 11篇山东大学
  • 7篇嘉兴学院
  • 2篇济南职业学院

作者

  • 18篇于红珍
  • 2篇汝艳红

传媒

  • 3篇济南职业学院...
  • 2篇东岳论丛
  • 2篇青年思想家
  • 2篇城市周刊
  • 1篇理论学刊
  • 1篇南方文坛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湖南工业职业...
  • 1篇大众文摘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山东青年政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3
  • 2篇200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说·历史·文学——莫言与柳田国男及其《传说论》被引量:1
2016年
1999年10月,莫言在关西日中关系学会的讲演中提到:日本大学者柳田国男先生在他的大作《传说论》里说,“传说的一端,有时非常接近历史”,传说与神话不同,神话完全是虚构,传说则往往有一个历史事件为核心。莫言所提及的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为日本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表面看来,莫言只有这一次公开提及他,并且只是引用了柳田国男书中的一句话,
于红珍
关键词:历史事件文学民俗学
文学的“轻”与“重”——余华与莫言饥饿描写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作家卡尔维诺把文学风格划分为轻与重,在呈现食物匮乏时,余华和莫言选择了"轻"与"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余华用"轻"消解了匮乏年代的匮乏感,消解了生存给人的逼仄感。莫言以重击重,笔触沉重、凝滞,充满重量和密度,表达一种厚重的直面人生的艺术风格。不同手法的选择取决于作家个体生命体验和创作追求的差异。
于红珍
关键词:余华
被召唤的主体之痛——解读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女性形象
2015年
莫言的小说唱出的是他对女性的赞歌,不过这种赞歌是建筑在女性悲歌的基础上的,而长篇小说《蛙》是又一曲女性悲歌。女性的主体身份是女性主义批评中一个争论的焦点,阿尔都塞所论及的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召唤理论恰好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一理论强调了被召唤的主体如何被意识形态召唤为主体并通过自我发生作用。自我的规训使得被召唤的主体所承受的痛苦成为一种无法诉说的痛苦,小说《蛙》中恰恰诉说出女性的这种痛苦。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出我姑姑、黄秋雅、王仁美、王胆等众多女性作为主体在灵与肉上所承受的双重煎熬与痛苦。
于红珍
关键词:《蛙》女性形象灵与肉
父与子的艺术王国——余华小说论
论文分四章.第一章以成人和非成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作为先锋派的余华,他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单纯的指涉符号,作家的着眼点不是塑造人物形象,而是借这种形象传递自己的观念.首先,作者根据作者对余华小说的理解作了关于成人观念和...
于红珍
关键词:人性先锋派近代小说
文献传递
莫言研究三十年硕士博士论文综论被引量:3
2013年
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专论莫言创作的硕士论文共有158部,博士论文9部。以"民间"为切入点论析莫言创作的民间内涵、价值意义的论文,分量最重,开掘最深。而基于莫言的民间立场和态度,不少论文由此辨析莫言创作是启蒙还是非启蒙以及莫言创作中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精神、文化内涵的透视也是热点,论者以感性、审丑、怪诞、狂欢、复调等理论热点指称莫言风格并展开论述,或从语言学角度专论莫言语言特色、意象运用,或从叙事学角度论述莫言整体叙事风格与策略。从莫言海外影响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切入论述的论文也不少,其中对莫言在越南的研究最充分,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福克纳、马尔克斯、鲁迅、沈从文等作家的横向比较的论文质量较高。整体而言,这批论文热点把握准确、文本解读细腻、开掘深入、研究领域广,在丰富和拓展莫言研究的同时,也存在着精品相对少、理论阐释弱、重复阐释等不足。莫言创作整体性研究、思想性研究、地域性研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于红珍
写作是记忆的延续——论余华创作心理
2014年
余华很多作品中充满着忧郁、恐惧的少年灵魂的痛苦悸动,个体的心路历程以及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余华记忆中刻下印痕,成为其精神定型期的创伤,余华正是借助文本来展现源自于生命本体体验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把写作变成对记忆的书写与继续,并在其童年创作视角的选取和暴力主题的选择上展现出来。
于红珍汝艳红
关键词:余华创作心理
莫言小说中的民俗叙事被引量:1
2018年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国中有大量物质、社会、精神、语言等方面的民俗文化。但莫言并没有停留于社会生活层面的诸种民俗事象活化石般地记录和复现,而是经过审美取舍和艺术关照,通过场景化、情节化、意象化等叙事手段将民俗叙事与小说整体叙事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作家"人的小说"的创作意图。
于红珍
关键词:情节化意象化
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莫言在其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创作势头,而在保持创作高产的同时,作家拒绝“成熟”,不断求变,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不少作品也被视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此作家及其创作也成为研究...
于红珍
关键词:当代文学民俗文化资源
文献传递
成长之殇——伦理学与社会学视域下的中国式成长小说
2014年
成长内蕴着教育意图和文化规训,但在看到这种教育和规训正面意义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规训的复杂性。当代中国式成长小说通过日常伦理和认知价值的矛盾冲突凸显了这种复杂性。作家们以其细腻的笔触记录下纯真、真诚的变质与衰落,记录下青少年与社会规范、价值体系的碰撞,以及碰撞中产生的社会之我与内在之我的分裂,记录下在迷津中的青年们的痛苦与挣扎。对这类文学的关注与研究在具有文学意义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于红珍
关键词:成长小说中国式成长纯真
嘉兴城市文化墙现状及传播效应的研究——基于嘉兴市主要城区的调查
2018年
嘉兴,江南水乡、拥有“水乡文化”“红船精神”等特色文化墙,其现状与传播效应具有研究价值。目前南湖区文化墙存在分布地点不合理、形式格式化、各题材比重略有失衡等问题,因此需要增设文化墙、革新文化墙形式、文化墙主题多样化。城市文化墙已成为嘉兴市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程。
周佳艺于红珍俞鸣江杭芬
关键词:水乡文化红船精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