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鼻窦
  • 4篇鼻窦炎
  • 3篇慢性
  • 3篇鼻炎
  • 2篇动物
  • 2篇荧光
  • 2篇受体
  • 2篇黏膜
  • 2篇细胞
  • 2篇慢性鼻窦炎
  • 2篇分泌
  • 2篇变应性
  • 2篇变应性鼻炎
  • 2篇表皮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动物造模
  • 1篇对变应性鼻炎
  • 1篇多糖
  • 1篇异常分泌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丁国强
  • 7篇郑春泉
  • 3篇刘颖
  • 2篇沈雁
  • 2篇赵可庆
  • 1篇汪毅
  • 1篇吴旸
  • 1篇顾瑜蓉
  • 1篇沙炎
  • 1篇田洁
  • 1篇迟放鲁
  • 1篇余洪猛
  • 1篇李厚勇
  • 1篇马英
  • 1篇蔺林
  • 1篇毛涌
  • 1篇潘宇澄
  • 1篇陈小英
  • 1篇刘春红
  • 1篇杨晨

传媒

  • 3篇中国眼耳鼻喉...
  • 3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国外医学(耳...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国际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涕能咽下去吗
2020年
小陆有过敏性鼻炎,经常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他的鼻腔内常有好多鼻涕无法擤出,有时难以忍受或场合不方便,就仰头回吸到口内把鼻涕吞下,鼻子瞬间就通畅了。然而没过多久鼻子又堵塞了,又要故伎重演。小陆内心很纠结,这样吞下鼻涕感觉很脏,怕鼻涕内细菌吞下去对身体有害,又怕被人发现很尴尬。我们的鼻涕内到底有没有细菌?如果吞下去会对人体有害吗?总用这种方鎌鼻腔通畅好不好呢?
丁国强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鼻腔内鼻涕鼻子细菌打喷嚏
鼓膜修补术后致全聋1例被引量:1
2005年
患者,女,41岁.主诉双耳听力下降30余年于2004年11月入院.患者自幼双耳流脓,伴听力下降,药物治疗无改善.20多年前曾在外院行"右耳乳突根治术",术后右耳听力完全丧失.1年前又在外院行"左耳鼓膜修补术",术后即发现左耳听力完全丧失.发病以来无眩晕、耳鸣和面瘫等症状.查体:左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少量分泌物.右耳道宽大,乳突腔引流通畅,未见异常分泌物.纯音测听检查示双耳全聋.ABR检查示双耳100dB均无反应.耳部轴位和冠状位放大CT示右侧乳突术腔周围软组织增厚,半规管和前庭缺失.左耳听骨外侧少许软组织密度影,内耳未见明显异常.内耳三维重建MRI示右侧半规管和前庭未显影,左侧内耳形态完好,未见明显异常.
丁国强迟放鲁
关键词:全聋耳听力下降异常分泌物耳流脓中央性乳突腔
鼻窦炎的实验动物造模被引量:3
2006年
制作鼻窦炎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验兔是鼻窦炎造模最常用的动物,本文重点综述了兔鼻窦炎造模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解剖、病理机理、致病菌、造模方法、结果判定和并发症等方面。同时对近年来实验鼠鼻窦炎造模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丁国强郑春泉
脂多糖对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其中,变应性鼻炎组经腹腔注射及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LPS刺激组经鼻腔滴入LPS(10μg/100μL);变应性鼻炎+LPS刺激组为大鼠激发成变应性鼻炎后再以LPS滴入鼻腔。观察各组的症状变化,如喷嚏,流涕等。行常规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行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变应性鼻炎+LPS刺激组过敏症状评分高于其余各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变应性鼻炎+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PS刺激可以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刘颖郑春泉余洪猛顾瑜蓉毛涌丁国强
关键词:脂多糖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慢性鼻窦炎鼻窦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其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EGFR信号通路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取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上颌窦窦口黏膜20例(Ⅰ型和Ⅱ型各10例),另以10例正常鼻窦黏膜作为对照,应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EGF和EGFR在各组鼻窦黏膜中的表达,比较阳性细胞面积比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EGF和EGFR在Ⅰ型和Ⅱ型慢性鼻窦炎鼻窦黏膜中均有表达,其中EGF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和部分黏膜下腺体亦有表达;而EGFR主要表达于杯状细胞,上皮细胞和基底细胞亦有表达,两组间阳性细胞面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鼻窦黏膜中上述部位仅有弱表达或无表达,阳性细胞面积比与两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FR及其配体EGF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窦黏膜中均有明显表达,EGFR信号通路可能在慢性鼻窦炎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丁国强郑春泉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鼻窦炎黏膜荧光抗体技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在人鼻腔上皮RPMI-2650细胞中的作用
2009年
目的通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通路不同部位的干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鼻腔上皮细胞RPMI.2650中EGFR和黏蛋白5AC(mucin5AC,MUC5AC)的变化。方法对人鼻腔上皮细胞RPMI-2650进行体外培养,记录生长曲线,并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当细胞大部分融合时,将细胞分为四组,A组:在原Eagle最小必需培养基(Eagle’s minimum essential media,EMEM)培液中继续培养;B组:加入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EGF)25ng/ml;C组:加入AG1478(EGFR选择性抑制剂)10μmol/L,30min后加入人重组EGF25ng/ml;D组:加入PD98059(p44/42MAPK选择性抑制剂)30μmol/L,30min后加入人重组EGF25ng/ml。以上四组细胞均继续培养24h后,分别进行细胞免疫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EGFR和MUC5AC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细胞在培养第3天开始融合,第5~7天大量融合。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覆有大量微绒毛,当细胞融合时可变为梭形或多角形生长。EGFR蛋白在B组细胞中强表达,A组和D组细胞中有较强表达,而在C组中仅有弱表达,A、B、D组与C组平均吸光度值(A值)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MUC5AC蛋白在B组细胞中有强表达,A组细胞中有较强表达,在C组和D组中仅为弱表达,B组与C、D组间相比吸光度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细胞和蛋白水平上发现,EGFR信号通路在RPMI-2650细胞中发挥作用。对该通路不同部位进行干预,细胞中EGFR和MUC5AC蛋白随之发生相应改变。证实了EGFR信号通路在鼻腔上皮细胞RPMI-2650中对MUC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丁国强郑春泉刘颖田洁
关键词:受体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培养技术
咽鼓管粘膜超微结构及其细胞生物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被引量:10
2004年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咽鼓管粘膜的超微结构及其细胞生物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了正常咽鼓管粘膜的细胞分布和粘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功能特点,并与分泌性中耳炎时上述结构的变化做了对比。同时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更进一步探讨了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认为表面活性物质、粘液素、水通道蛋白、溶菌酶和乳铁蛋白等细胞分子对其病理生理有重要影响。
丁国强沈雁
关键词:超微结构细胞生物学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
光敏疗法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耐药葡萄球菌体外杀伤效果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观察光敏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腔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的杀伤作用.方法 选取保守治疗无效的CRS患者45例,术中使用拭子自中鼻道处取鼻腔分泌物,分离金葡菌和表葡菌并进行药敏鉴定,筛选能够形成生物膜的菌株.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动力治疗仪、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敏剂进行PDT参数测定及细菌杀伤实验.将获得的存活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进行以10为底的对数转换后,以Graph Pad Prism 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共收集金葡菌13株、表葡菌16株,皆为多重耐药菌,其中能够形成生物膜的菌株金葡菌4株,表葡菌5株.实验结果以lg(CFU)显示,游离金葡菌对照组为8.32±0.31,实验组为6.4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1,P<0.01);表葡菌对照组为8.34±0.20,实验组为6.9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P<0.01).生物膜金葡菌对照组为8.68±0.05,实验组为6.90±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P<0.05);表葡菌对照组为8.67±0.05,实验组为7.29±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P<0.01).结论 利用ALA作为光敏剂,LED作为光源的PDT能于体外有效杀伤CRS患者鼻腔来源的多重耐药金葡菌和表葡菌,为后续的安全性和体内实验及该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春红杨晨丁国强马英陈小英吴旸郑春泉赵可庆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鼻窦炎
不同螨致敏原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 p)、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er f)和热带螨(Blomia tropicalis,Blot)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23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在免疫治疗前分别进行鼻结膜炎症状问卷调查(rhinoconjunctivitis symptom questionnaire,RSQ)和鼻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调查(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判断,对比3种螨对患者RSQ和RQLQ的影响。结果SPT结果在Der p、Der f和Blo t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97.87%(231例)、97.87%(231例)和61.28%(145例);患者的RSQ和RQLQ评分分别为(9.64±3.72)分和(26.56±15.30)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种螨对患者RSQ和RQLQ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r p、Der f和Blo t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别。
丁国强刘颖李厚勇赵可庆蔺林汪毅
关键词:屋尘螨粉尘螨变应性鼻炎
Ⅰ型甲状成形术相关参数在喉标本和CT测量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Ⅰ型甲状成形术相关参数通过喉标本和螺旋CT两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50例喉全切除术患者的喉体标本术后立即进行测量(均为单侧),并与术前通过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所测喉体相关参数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设6个参数通过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应用螺旋CT和喉标本两种方法测量所设参数的结果(x±s)分别为:甲状切迹至下缘的长度为(20.7±1.7)mm和(20.6±1.7)mm;声带的长度为(17.3±1.8)mm和(17.3±1.8)mm;斜线的长度为(28.6±3.2)mm和(29.1±2.7)mm;假设水平线的长度为(26.2±2.0)mm和(26.2±2.0)mm;声带前端至假设水平线在喉内的垂直距离为(4.5±0.6)mm和(4.5±0.7)mm;声带突至假设水平线在喉内的垂直距离为(10.8±1.1)mm和(10.9±1.1)mm。填入楔形假体在喉体内前、后端的宽度分别以4~5mm和8~9mm为宜。结论通过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喉体进行测量是准确可信的,是Ⅰ型甲状成形术术前设计开窗和假体大小的理想方法,解决了术中设计假体大小的滞后性。
丁国强沈雁郑春泉沙炎潘宇澄
关键词:耳鼻喉外科手术声带麻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