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凡

作品数:39 被引量:845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公共卫生
  • 11篇卫生事件
  • 11篇公共卫生事件
  • 11篇传染
  • 11篇传染病
  • 10篇突发公共
  • 10篇突发公共卫生
  • 10篇突发公共卫生...
  • 10篇流行病
  • 10篇流行病学
  • 8篇疫情
  • 8篇染病
  • 6篇风险评估
  • 6篇传染病疫情
  • 5篇综合征
  • 4篇中毒
  • 4篇食物
  • 4篇食物中毒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机构

  • 36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六安市疾病预...
  • 2篇东南大学
  • 2篇湖北省疾病预...
  • 2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天津市疾病预...
  • 1篇卫生部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济南市疾病预...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贵阳市疾病预...
  • 1篇黑龙江省疾病...
  • 1篇江西省疾病预...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宣城市疾病预...
  • 1篇浙江省绍兴市...

作者

  • 38篇丁凡
  • 17篇李群
  • 12篇金连梅
  • 9篇王锐
  • 7篇洪志恒
  • 7篇涂文校
  • 6篇殷文武
  • 6篇孟玲
  • 6篇高永军
  • 4篇倪大新
  • 4篇冯子健
  • 4篇刘波
  • 4篇常昭瑞
  • 4篇赵坚
  • 4篇王亚丽
  • 3篇向妮娟
  • 3篇吕勇
  • 3篇黄立勇
  • 3篇牛艳
  • 2篇姚建义

传媒

  • 9篇疾病监测
  • 4篇实用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23年1—6月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MEM)评估2023年1—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结果2023年1—6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57940例,报告发病率为39.68/10万,低于2017—2019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64.97/10万),高于2020—2022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26.37/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2023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较往年推迟,第20周报告病例数快速上升,第26周达到极高流行水平。从病原构成来看,2023年1—6月全国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4.31%(4694/32804)、12.18%(3995/32804)和73.51%(24115/32804);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A71和CV-A16构成比均下降,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均上升。MEM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南方手足口病总体流行强度高于北方,其中广东处于极高流行水平,江西和湖南处于中流行水平,贵州、四川、湖北、重庆和浙江处于低流行水平。结论2023年,我国手足口病春夏季发病高峰后移,峰值明显高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南方省份流行高峰早于北方省份。建议各省密切关注本省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张雨桐宋杨刘凤凤丁凡刘言哲常昭瑞
关键词:手足口病监测预警
2016年11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
2016年
目的评估2016年11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11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10月有所上升,主要以发生在学校的水痘、季节性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传染病暴发事件为主。人感染禽流感散发疫情将会逐渐上升。寨卡病毒病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输入后在南方蚊媒条件适宜的地区仍有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在东北和华北等燃煤自采暖家庭中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风险将明显上升。结论 2016年11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有所上升;需重点关注人感染禽流感,一般关注季节性流感、寨卡病毒病、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涂文校任瑞琦汪立杰王亚丽丁凡孟玲洪志恒金连梅倪大新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我国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我国疾控系统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建议和数据参考。方法以2015—201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中国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为依据,采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评价分析方法,对全国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配置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我国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变化不大;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最多的为东部地区,占35.25%~35.85%;平均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2~1.03人;平均每万平方千米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47.24~148.06人;平均每十亿元GDP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66~1.96人;卫生技术人员按常住人口分布的公平性基尼系数分别是0.15、0.15、0.16;按地域面积分布的公平性基尼系数分别是0.59、0.58、0.58;按GDP分布的公平性基尼系数分别是0.29、0.30、0.30。结论我国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公平性,人员数量总体低于国家标准,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在增加人力资源数量的同时,注重地区内部和地区间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公平性,以实现我国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全面均衡发展。
郭利娜李南南丁凡席晶晶
关键词: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
2009年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了解全国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趋势(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为有效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全国钩体病监测及实验室数据做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国钩体病的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处于低水平波动,发病构成未见明显改变。各监测点疫情与全国总体疫情变化一致。监测点鼠密度合计为3.63%,略高于2008年(3.43%)。各监测点捕获的鼠类总体仍以黑线姬鼠最多,占捕获鼠的44.36%。血清学抗体滴度阳性界值的判定标准仍不统一,致使各监测点的血清学监测结果相互间缺乏可比性。结论全国发病总体趋势呈现较低水平,部分地区偶见散发。各省应继续对钩体病疫情加强关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丁凡刘波殷文武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血清学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被引量:42
2012年
为了解近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系统整理与分析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与《中国卫生统计摘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数据。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机构平均人员数维持稳定,至2010年,三级疾控中心人员总数为195 467人,每10万人口疾控中心人员数为14.6人。西部地区疾控中心每机构平均人员数持续低于东、中部地区。省级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市、县级疾控中心该比例逐年下降。2010年较2005年,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上升了15.2%,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8%,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减少了8.1%。调查表明,近年来全国省市县各级疾控中心人员队伍得到一定发展,但不均衡,卫生技术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张雪莉丁凡李群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
2014年6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估2014年6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既往历史数据分析,结合近期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预计2014年6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与5月持平或略有下降,报告事件将以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等传染病为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近期多地发生登革热输入病例,既往发生过登革热流行或暴发的地区尤应加强防控工作。人感染H7N9禽流感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中东呼吸综合征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但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较低。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近期有所上升,但传入我国的风险仍为低,输入病例导致该病在我国本土化和大范围播散的可能性极低。结论 2014年6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5月持平或略有下降;需重点关注手足口病和中东呼吸综合征,一般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以及食物中毒。
洪志恒向妮娟邢薇佳丁凡曹洋涂文校倪大新金连梅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2016年9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估2016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近期我国蚊媒条件更加适宜,一旦有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播疾病病例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有所增加;登革热已在南方部分省份发生本地传播,进一步流行的风险加大。未来一段时间仍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需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工作。结论预计全国2016年9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略高于8月份,但仍处于全年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等媒介伊蚊传染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风险。
洪志恒王亚丽牟笛靳淼常昭瑞丁凡孟玲涂文校金连梅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2010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及疫情分析被引量:49
2012年
目的分析2010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2010年中国HFRS病例资料及国家监测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全国共报告HFRS病例9526例,发病例数较2009年上升8.93%,报告死亡118例,病死率为1.24%。全国发病明显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11月为全年最高发病月份,多数省份春季高峰发病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秋冬季高峰发病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各年龄组男性发病均高于女性,多数年龄组(除25~30岁和〉65岁组外)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病例所占比例有所升高;病例职业仍以农民最多。与往年相比,各监测点鼠密度及带病毒率变化不明显。各监测点鼠种多且构成复杂,野外以黑线姬鼠占主导优势,居民区以褐家鼠占主导优势,但云南省国家级监测点野外和居住区的优势鼠种分别为黄胸鼠和大绒鼠,并在野外大绒鼠监测到新型汉坦病毒(泸西病毒)。结论HFRS在中国分布广泛,发病呈地域性和聚集性,局部地区仍存在暴发和流行的风险,发病人群特征及不同类型疫区的发病季节分布均有变化。
黄立勇周航殷文武王芹孙辉丁凡满腾飞李群冯子健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2013年8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估2013年8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结果既往监测显示,8月是全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低的月份之一;2013年1-7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趋势和往年类似,各月事件数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7月报告事件数比6月下降。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等)和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等)已进入流行季节。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虽然不足以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东地区新发病例持续发生。7月我国多地持续发生高温天气且造成较多的中暑病例和死亡,气象部门预测8月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近期有地震、台风、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结论预计2013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类似,处于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
涂文校丁凡谢荣恒周升常昭瑞李昱刘凤凤闫梅英周蕾刘波任婧寰夏志贵胡伟江李湉湉孟玲洪志恒金连梅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中国2004—2011年毒蕈中毒事件分析被引量:70
2014年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444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 856例,死亡606例。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毒蕈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的高发省份。通过监测报告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2种,其中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致命白毒伞、毒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等6种毒蕈。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5.1%。误将野生毒蕈当做可食用蕈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事件总数的96.8%。结论毒蕈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王锐高永军丁凡谢荣恒王霄晔李群
关键词:毒蕈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