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云华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市栖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薄膜覆盖法杀灭鱼塘和沟渠钉螺的效果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评价薄膜覆盖法杀灭鱼塘及周边沟渠环境钉螺的效果。方法选择有螺鱼塘及周边有螺沟渠,分别采用"氯硝柳胺药物喷洒+薄膜覆盖"("药物+覆膜"法)和单纯氯硝柳胺药物喷洒(药物喷洒法)进行灭螺试验,并于灭后15、30、90d和360d进行灭螺效果观察;同时观察灭螺现场的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情况。结果 "药物+覆膜"法在鱼塘和沟渠环境15、30、90d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31%、99.36%、100%和91.45%、95.84%、100%,未发生鱼类死亡现象,1年后活螺密度分别降为0和0.07只/0.1m2;而单纯药物喷洒法在两种环境中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36%、72.59%、65.76%和70.36%、72.87%、75.82%,且有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1年后的活螺密度分别为0.11只/0.1m2和0.13只/0.1m2。结论在鱼塘及周边沟渠特殊有螺环境,应用"药物+覆膜"法,既可显著提高灭螺效果,又可有效避免药物灭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毒性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 张科刘宁刘松怀龚云华候宁孙继江吴锋
- 关键词:钉螺塑料薄膜鱼塘沟渠灭螺效果
- 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南中村监测点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11.67%和95.49%,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从2010年的9.93%(95/957)下降为2011年的1.35%(7/519),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亦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结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所采取的常规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有效,但有螺面积未见明显有效压缩,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提示今后要强化灭螺措施,并确保灭螺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江滩有螺环境治理,继续开展螺情和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以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反复。
- 张科侯宁龚云华章求平孙继江刘松怀吴锋
-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
- 血吸虫毛蚴自动识别系统的检测效果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通过模拟现场实验,比较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与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血吸虫毛蚴的效果,以评价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替代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血吸虫毛蚴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居民粪便样本260份,按不同实验需要制作含有血吸虫毛蚴的检测样本瓶。制作30份阳性样品(每瓶中放入5条毛蚴)用于敏感性实验,由2名检验人员采用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再采用毛蚴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检测,比较阳性检出率。制作30份阳性检测样品(每瓶中放入10条毛蚴),由2名操作人员分别采用同一台毛蚴自动识别系统在不同时间检测,比较检测结果。从200份阴性粪便样品中随机抽取90份,加入不同数量毛蚴,制作成阳性样品。将90份阳性样品分为3组,每组30份。第1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21条毛蚴、第2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6~20条毛蚴、第3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1~5条毛蚴,然后与其他110份阴性样本混合。采用盲法的原则,由2名检验人员先采用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该200份样品,再用毛蚴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时间、正确率、漏检率、误检率等参数。结果 2名检测人员采用人工肉眼观察法对30份阳性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43.33%和33.33%,而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出率为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12.97,P均<0.01)。2名检测人员采用同一台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30份阳性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96.67%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血吸虫毛蚴阳性样品的正确率为98.00%,高于人工肉眼观察法的79.75%;检出阳性样本的用时仅为人工肉眼法的50%;毛蚴自动识别系统的阳性漏检率和误检率分别为2.22%和1.82%,明显低于人工检测的35.56%和7.73%。结论与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相比,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血吸虫毛蚴具有敏感性高、重复性
- 杨佩才何伊莎张洪英高原周玮龚云华张科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毛蚴自动识别系统病原学诊断
- 两种血清学方法在江滩地区筛查血吸虫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血吸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为粪便检查,是直接诊断血吸虫病的方法,但随着控制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经反复化疗,流行区病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明显下降,特别是对低感染度的居民,寄生虫病原学诊断技术的敏感性则显得不足,而且费时费力,群众对粪检的依从性也愈来愈低[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是利用高新技术研究的一种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新方法,已开发出标准化的诊断试剂盒[4,5].由于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及整个检测过程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等优势,已成为现场筛查血吸虫病的优选方法之一.目前在全国多个省份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了现场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筛查效果[6].为了评价DDIA法在江滩地区的应用价值,我们采用与间接血凝试验(IHA)平行检测的方法进行了现场查病的筛查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 张科候宁龚云华章求平丁有杰叶家明吴锋
- 关键词:血吸虫病IHA裂体吸虫病免疫学诊断DDIA血清学
- 南京市栖霞区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 2015年
- 目的评价南京市栖霞区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收集2004-2013年南京市栖霞区血吸虫病疫情及综合治理资料,分析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10年来的疫情变化,评估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结果南京市栖霞区通过实施10年的综合治理,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2007年后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病人;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到2006年沿江地区所有耕牛全部被淘汰。2013年江滩地区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分别较2004年下降42.25%和82.56%,自2009年起未再查出感染性钉螺。2010年全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综合治理是栖霞区江滩地区快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有效措施。
- 张科刘宁侯凯候宁龚云华章求平叶家明王飚孙继江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 2009年
-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 侯宁刘宁王飚张科章求平龚云华丁有杰洪青标
-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
- 2005—2014年南京市栖霞区钉螺控制效果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掌握南京市栖霞区钉螺消长情况,探讨控制钉螺策略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比较2005-2014年全区螺情资料和现场不同环境类型螺情指标逐年变化情况.同时比较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全区2005前螺情居高不下,通过强化灭螺.江滩和通江河道实施综合治理等措施.钉螺面积从2005年6554 215ha(1ha=10000m^2)降至2014年的3581591ha。下降了54.65%,活螺密度由6.520只/0.11m^2下降至2.050只/0.11m^2.有螺框出现率由81.5%下降至16.5%,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0.879,P〈0.05)。区内感染性钉螺最终消灭。并于2010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强化灭螺并实施有螺环境全覆盖药物灭螺结合综合治理是控制辖区内螺情的直接有效措施.但仍需加强螺情监测.以巩固防治成果。
- 张科龚云华候宁章求平李洁孙继江丁有杰吴锋
-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
-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对底栖甲壳动物的毒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了解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对长江湿地底栖甲壳类动物的毒性及其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中的降解规律,为钉螺控制措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长江下游南京段克氏原螯虾、中华绒毛蟹作为受试水生动物,观察其在不同浓度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溶液中浸泡后的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和LC50;同时检测浸泡液不同时间下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的残留量,分析消解参数。结果克氏原螯虾在8~400 mg/L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溶液中浸泡24、48、72、96 h,仅400 mg/L 96 h组死亡1只,累计死亡率为8.33%;中华绒毛蟹在10~640 mg/L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溶液中浸泡24、48、72、96 h均无死亡;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在克氏原螯虾、中华绒毛蟹养殖水和清水环境中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7.59、4.08、11.92 d。结论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毛蟹对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均有较强的耐受性,杀螺剂量的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溶液未见对这2种水生生物有毒性,养殖水有不同程度加快氯硝柳胺乙醇胺盐降解的作用。
- 龚云华张科储小华杨佩才
- 关键词: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克氏原螯虾毒性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