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亚强

作品数:23 被引量:43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8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健康
  • 4篇教育
  • 3篇心理健康
  • 3篇性别
  • 3篇收入不平等
  • 3篇健康不平等
  • 2篇代际传承
  • 2篇性别差异
  • 2篇医疗保险
  • 2篇少年
  • 2篇社会
  • 2篇实证
  • 2篇收入分配
  • 2篇青少年
  • 2篇就医
  • 2篇劳动力
  • 2篇家庭
  • 2篇保险
  • 1篇对称性
  • 1篇对角线

机构

  • 2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0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马里兰大学

作者

  • 22篇齐亚强
  • 10篇牛建林
  • 3篇梁童心
  • 1篇叶华
  • 1篇刘洁

传媒

  • 4篇社会学评论
  • 3篇社会学研究
  • 2篇社会
  • 2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人口研究
  • 1篇瞭望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方人口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保险
  • 1篇中国卫生政策...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社会发展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对男女教育均衡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文章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与县级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建立多层线性模型,考察了县级社会经济特征对各地区男女平均教育年限的影响,以及这些社会经济特征与个体和家庭特征之间可能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地区经济的普遍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城乡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对提高中国居民(特别是女性)的教育水平、缩小教育的性别差异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地区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还有助于降低户口性质、家庭性别偏好等微观因素对个人教育状况的差异性影响。
牛建林齐亚强
关键词:教育年限性别差异多层线性模型
城市外来者渴求幸福家庭
2014年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返回老家”与“立足本地”的艰难抉择与双重困境,就业压力和住房压力分列两种选择的困难之首.
齐亚强刘洁
关键词:幸福家庭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压力住房
我国中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双向影响研究
2024年
目的:实证考察我国中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动态双向影响,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别以日常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作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对13647名我国中老年人的追踪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健康本身的动态相依性后,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化效应为0.119(P<0.001),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标准化效应为0.138(P<0.001)。从效应强度上看,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相对更大,这在女性样本中尤为突出。结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动态双向效应,二者共同构成个体健康的一体两面,应重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溢出效应,以及中老年女性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风险。
齐亚强熊雅婕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中老年人
医保地区差异对就医有哪些影响?
2017年
我国现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城乡居民、不同在业类型的人群设立不同的医疗保险,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为城乡居民医有所保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内部存在重要的差异。首先,三大医疗保险项目之间制度壁垒森严,保险的具体特征和保障水平迥异。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医疗保险类型实际对应资源的差异。其次,现行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在县市级统筹、实施属地管理的原则。
牛建林齐亚强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社会医疗保险医保
缩小收入差距会促进人口健康吗?——基于社区追踪数据的新证据
2023年
“威尔金森假说”认为随着社会整体收入差距的升高,社会凝聚力将下降,而相对剥夺感会增加,进而导致人口健康水平整体下移,但“绝对收入假说”质疑收入不均与健康分化的因果关系,基于跨国比较的研究也提供了争议性的证据。通过在中国情境下检验收入不均与人口健康的关联,做了两点创新。第一,不同于基于国家和省区市、县区层面的收入不均程度测量,聚焦于社区层面的收入均衡状况及其健康后果;第二,基于社区层面的追踪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收入均衡程度与健康表现的因果效应。四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10—2015)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区收入基尼系数与人口健康存在显著关联,随着社区收入基尼系数的下降,社区人口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可部分解释这两者的关联。在稳健性检验中,变换收入基尼系数测量方式和更换调查数据后,社区收入均衡程度与人口健康的因果效应依然存在。
程诚柯希望齐亚强
关键词:人口健康因果效应社会网络
生命历程中的性别化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
2023年
心理健康是健康资本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其突出的性别差异已成为当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研究议题。文章从性别化社会角色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利用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轨迹,探讨了性别角色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较差,这一健康劣势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和婚姻对两性心理健康的回报不同有关。在已婚人群中,性别化的家务劳动分工对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提供了重要解释:在工作和家庭角色叠加的情形下,平衡工作与妻职、母职的困境明显增加了已婚女性的抑郁症状得分。两性心理健康的差异贯穿整个成年期,女性的心理健康劣势持续累积,在老年期仍在不断强化。
熊雅婕齐亚强
关键词:心理健康抑郁症状性别差异社会角色生命历程
地区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状况对我国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被引量:23
2015年
文章利用2005年小普查数据以及地区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状况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具有很强的正效应,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个体的自评健康状况越好。(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不平等状况也与其居民的健康存在重要的相关关系。当控制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个体自评健康仍具有独立的促进效应,而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对个体自评健康的效应不再显著。(3)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的效应强度因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而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该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不平等,而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则会进一步拉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
齐亚强牛建林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被引量:99
2012年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婚配模式也经历了变迁。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婚配模式的变迁,检验了工业化理论对我国婚配模式演变的解释效力。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的婚姻匹配模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同类婚;此外,各时期的异质性婚配现象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不同社会特征婚姻匹配强度的变化趋势部分印证了工业化理论,自致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先赋性因素的重要性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对同类婚和异质婚具体形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可渗透性在各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同类婚和异质婚现象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齐亚强牛建林
关键词:工业化
转型社会中的人际信任及其变迁被引量:7
2022年
文章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比分析了中国居民人际信任水平和结构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略有下降,城镇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居民。然而,在总体信任水平相对稳定的背后,中国居民人际信任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而言,基于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的特殊信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而对包括陌生人在内的一般信任水平则显著上升。因此,中国社会的所谓“信任危机”更多是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般信任水平的上升幅度不足以抵消特殊信任水平的下降幅度所导致的结果。此外,人际信任水平还存在重要的群体差异。总体而言,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住房和汽车等资产、自评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而收入的增加对提高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明显效果。
齐亚强张子馨
关键词:人际信任特殊信任
中国预期寿命变动的地区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1981—2010被引量:15
2018年
利用最近四期人口普查数据估算的分省预期寿命及相应年份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省份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地区差异及其历时变动情况,并通过拟合针对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考察影响人口预期寿命地区差异的社会经济因素。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不同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差距明显,这一差距在1990—2010年总体上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动过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教育和卫生基础资源状况是导致不同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齐亚强李琳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