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凡 作品数:20 被引量:23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文化科学 更多>>
用于作曲技术的恒星声学 被引量:1 2013年 声学背景变星的光度变化,源于其内部的声波,所以说,恒星行为与乐器之间有很强的数理联系和相似性,二者在泛音列之频率方面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当然,"恒星乐器"特有的许多性质,又使得其声音与一般乐器有所区别。理论与作曲技术之背景当今许多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不协和的音程与和声。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这些不协和音,并使其富含理论上的意义。将恒星的声学纳入音乐的轨道,颇为符合作曲实践的这种趋势。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证实这样一件事:根据恒星物理的原则及其内部自然过程所设计的声响,可以作为作曲实践、理论创新和美学演进的一种新的基础。主要贡献宇宙事件和音乐事件,都由事件、过程和状态的层级权力秩序来决定。变星的声音模式预兆着某些非同寻常的泛音模式以及其模式随恒星演化而发生的变化。因为恒星体量极大,所以其振荡频率数低于可闻阈的下限;也正是因此,我们须将其声频折算至可闻阈之内。但恒星振荡的频域又远宽于乐音的频域,因此我们还必须确定一个基准点——对于基于宇宙学灵感的音乐理论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出发点。笔者开发了基于C音的软件,以进行可管控的作曲试验。研究的意义本研究结合使用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方法与路数。天体物理学家可以在各种不同大小和内部结构的恒星中发现一些特别的振动模式,它们代表了"天体乐器"可能提供的声响特质,并提供了关于其声音频谱的信息。这样,作曲家可以检视这些声响的听觉特征、其在各种音乐语境中的表现、其制造声响紧张度的能力,以及其在创建表情性音乐结构时的适用性。这些方面在作品《恒星音乐第1号》(Stellar Music No.1)中皆有所表现,可参看之。 佐尔坦.柯拉斯 简诺.凯勒 魏晓凡关键词:作曲技术 天体物理学家 宇宙学 紧张度 表情性 气鸣乐器 为数字音乐建立网络道义支付平台的可行性 2012年 信息的物质间性和能量间性,决定了作为商品的艺术品,特别是音乐作品在货款支付的环节上必然要面对一种"程序疑难"。然而这种疑难在传统市民社会中也早就有了一种以道义为支撑的消解渠道。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尝试论述建立"音乐作品网络道义支付平台",作为网络音乐计件下载收费运营体系的良好补充,增加著作权人的收益并刺激民间艺术创作,同时可以为在社会上推广数字音乐的付费理念,在特定的时代以可行的方式做一份贡献。 魏晓凡关键词:数字音乐 网络平台 音乐信息 清音彻九天 2019年 杜寒风 魏晓凡音乐传播中音乐的“联构信息”及其类型划分 2016年 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中,以及持续的网络化进程之中,音乐文化和音乐传播态势都在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对这个话题做出初步的观察和思考,通过结合已有学术成果和社会实际事例,对音乐这一富有特殊性的艺术门类所呈现的基本性质、音乐内容在信息上与其他类型内容的复合传播现象、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体系所展现的重要特性等,都做了反思和观念提纯。 魏晓凡关键词:网络化 音乐传播 对校歌歌词的几点音乐社会学观察 2016年 在以校歌为代表的"标识歌曲"中,某些社会学因素对其生产和传播的影响更为强大。许多校歌的传播效果之所以不孚众望,大部分情况下都有歌词方面的原因,有些歌词设计甚至抵消着优秀旋律的艺术与社会效益。常见的具体问题有在歌词中过度使用缺少诗性色彩的词汇甚至行政文件术语,也有在整体形态上过度追求方整因而进行冗赘的罗列堆叠,还有谋篇上因缺乏创意而堕入俗套。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校歌创作的把关人应尊重艺术规律,并深入认识校歌作为标识歌曲的特殊要求和特殊优势,由此慎重选择创作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注意让歌词尽量优美而简练,不照搬口号,慎贪大求全,并且勇于打破地理描述词汇、叠字等俗套,多演绎校名或相关词汇,甚至运用逆向思维,不硬求将学校的特色嵌入校歌,而是让校歌为学校增添特色。 魏晓凡关键词:校歌 歌词创作 学校音乐 互联网多媒体娱乐内容新类型“耳搔”(ASMR)初探 被引量:7 2017年 一种以听觉信号设计为特色、中文名为"耳搔"的多媒体内容已于近两年在我国网民中培养了较为固定的爱好者群体。这种以人声低语和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噪音为主要内容的音频节目多为网民自制,有的还伴有简单拍摄的视频。它据称能够引发令部分受众感到舒适、减压的神经刺激感,但也可能无此效果,仅作为一种视听休闲途径。作为显著不同于音乐、广播节目的新兴听觉娱乐体裁,其内容的分众化倾向明显,未来亦有与产业化运营合流的可能,因此值得网络文化生态研究者继续关注。 魏晓凡关键词:声音传播 网络文化 “标识歌曲”生成方式的类型研究 2015年 对校歌、企业歌曲、队歌、会歌等"标识歌曲"进行深入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生成方式的关注,因为其生成方式的类型差异会与其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实现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具体地,可以针对标识歌曲生成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变项,例如发动者、执行者、发动行为、决定者等,结合实际经验为其各自制定出基本的分类维度,并将几个维度综合起来,得出一套给标识歌曲的生成方式划定类型归属的方法,由此为每首标识歌曲写出生成方式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可能需要的附加信息,就可以为这方面的样本整理和综合批评工作提供一种可用的思想资源。 魏晓凡关键词:组织文化 音乐文化建设 音乐生产 论在音乐传播研究中借鉴并发展“议程设置”理论 被引量:1 2014年 音乐传播中有一些情况与新闻传播研究中可以应用"议程设置"理论的情况相类似,但在理论模式上又不完全等同。鉴于"议程设置"理论已被从新闻传播领域引至不少相关研究领域,尽管音乐的特殊性使其不能被机械照搬至音乐传播研究领域,但我们或许仍能凭借音乐传播与新闻传播在有显著区别的前提下的某些客观联系,将"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视角,在音乐传播研究中进行有限度的借鉴。通过音乐传播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双重视角,对这些情况做初步分析,可望对更全面地认识音乐传播活动的特点有所助益,并可能尤其有利于对中国音乐受众态度和行为的解读与引领。 魏晓凡关键词:音乐传播 艺术品位 文化建设 试论音乐传播机理诸层次——以互联网通信协议分层为参照 被引量:2 2015年 音乐传播体系的复杂度决定了寻找其机理划分新角度的工作仍应继续。以"信息的网络化传递及其意义生成过程"为桥梁,可以从互联网通信协议的分层中获得关于音乐传播机理层次划分的启发。尽管不应将其视为机械照搬,但互联网通信协议的七个层次在音乐传播的事实中均有对应环节,且"协议"亦与音乐传播生态中的"规约"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些思路可以丰富对音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关于音乐传播的应用研究。 魏晓凡试论音乐传播中音乐信息结构的开放性 2016年 关于音乐的审美生成、社会效益、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否明示了有某种、某些种或某类"乐音-非乐音"的信息元素组合结构正在对这个被研究着的"音乐"起着事实上的框定作用或阐发作用,在这些研究中作为被考察对象的音乐及其行为过程,其实都可以被看作(也应该在必要时被看作)有着乐音信息和其他多种信息同生共存的"信息模块"及其自身动态演化的过程;这个"信息模块"(或者说"联合信息结构")和在传播路径拓扑上与之邻接的外部信息相"耦合",并且彼此作用,结果既建构着自身的形态。 魏晓凡关键词:网络化 音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