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刚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异体
  • 3篇同种异体
  • 3篇ADSCS
  • 3篇BMSCS
  • 2篇体外
  • 2篇细胞
  • 2篇抗原
  • 2篇抗原性
  • 2篇成骨
  • 1篇蛋白
  • 1篇地黄
  • 1篇地黄多糖
  • 1篇多糖
  • 1篇移植后
  • 1篇诱导成骨
  • 1篇诱导大鼠
  • 1篇早期胚胎
  • 1篇神经样细胞
  • 1篇体外培养
  • 1篇透明带

机构

  • 5篇辽宁医学院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马刚
  • 5篇秦书俭
  • 4篇包翠芬
  • 2篇郑德宇
  • 2篇高源
  • 2篇李磊
  • 1篇付海燕
  • 1篇刘建生
  • 1篇杜红阳
  • 1篇单伟
  • 1篇刘宇卓
  • 1篇李季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同种异体BMSCs、ADSCs移植后的抗原性差异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 from bone marrow,BMSCs)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SCs,ADSCs)体内移植后的抗原性差异。方法体外培养WKY大鼠BMSCs、ADSCs,经成骨诱导后植入wistar大鼠桡骨缺损区,分别于植入后1、2、4、8周进行缺损区HE染色,于1、2、4、8周免疫组化检测缺损区IL-2、TGF-β、TNF-α、CD4、CD8,采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液上清IL-2、TGF-β、TNF-α的含量。结果 BMSCs、ADSCs移植术后1~2周有少量淋巴细胞、白细胞浸润,IL-2、TGF-β、TNF-α、CD4、CD8蛋白少量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MSCs、ADSCs体内移植后所致的抗原性无显著性差异。
李磊秦书俭包翠芬马刚李季刘宇卓
关键词:同种异体抗原性骨缺损
大鼠同种异体BMSCs、ADSCs、PMSCs诱导成骨后抗原性差异的体外对比
探讨大鼠同种异体BMSCs、ADSCs、PMSCs诱导成骨后在体外环境下的抗原性差异。8周龄普通级近交系Wistar大鼠,取材获得3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骨髓来源MSC...
马刚秦书俭郑德宇包翠芬单伟
大鼠ADSCs、BMSCs、PMSCs体外诱导成骨样细胞的抗原性差异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鼠ADSCs、BMSCs、PMSCs诱导成骨后在体外环境下的抗原性差异。方法体外培养8周龄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ADSCs、BMSCs、PMSCs,对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采用CD分子表面标志物鉴定细胞并定向诱导为成骨样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与同种异体SPF级近交系WKY大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三者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第五代(成骨诱导前)CD分子表面标志物鉴定:三种细胞均强表达CD29,极弱表达CD34。成骨诱导28d后经过茜素红染色均可见紫红色钙结节;经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后三者均显示深浅不一咖啡色颗粒,Kaplow评级:PMSCs(4分)>BMSCs(3分)>ADSCs(2分)。结论在体外与同种异体脾淋巴细胞共培养试验中,MTT检测显示三种细胞都表现出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数据分析显示三种细胞诱导前后及三者之间横向比较免疫源性的统计学差异没有显著性。
马刚秦书俭包翠芬李磊高源
关键词:同种异体成骨诱导抗原性
去透明带方法的选择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去透明带方法的选择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与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对小鼠进行超数排卵后,取单细胞阶段受精卵,将其分为酸性台式液去透明带组(台式液组)、0.5%链霉蛋白酶去透明带组(链霉蛋白酶组)以及未去透明带组。体外培养,分别观察三组单细胞受精卵分裂为2-细胞受精卵的卵裂率。结果台式液组、链霉蛋白酶组与未去透明带组的第一次卵裂率分别为65.1%、66.7%、66.1%,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50>P>0.900)。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酸性台式液去透明带与0.5%链霉蛋白酶去透明带后受精卵均能进行正常分裂,此两种处理方法对受精卵早期发育均没有影响。
高源秦书俭郑德宇刘建生马刚
关键词:透明带小鼠早期胚胎卵裂率
地黄多糖在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对Notch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Notch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鼠BMSCs为研究对象,取第3代细胞,分为对照组、β-巯基乙醇诱导组(5mmol/L BME)和地黄多糖诱导组(0.2 mg/mL)进行诱导实验,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细胞生长周期改变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Notch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otch蛋白胞内片段(NICD)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地黄多糖诱导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S+G2/M期的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不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各诱导组诱导后产生特异性神经细胞标志物表达。其中地黄多糖组nestin及NSE阳性细胞率高于β-巯基乙醇诱导组(P<0.05);GFAP阳性细胞率低于β-巯基乙醇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地黄多糖诱导组诱导前为Notch1蛋白强阳性或阳性染色,并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地黄多糖诱导组诱导分化24 h后细胞内NICD含量逐渐下降,到第5天时,低于诱导前水平,且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地黄多糖可能通过抑制Notch1蛋白表达而诱导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且主要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杜红阳付海燕马刚包翠芬秦书俭
关键词:地黄多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1蛋白神经样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