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免疫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
  • 3篇肿瘤
  • 3篇组织化学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病理分析
  • 3篇病理学
  • 2篇乳头
  • 2篇乳腺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文献复习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免疫组化
  • 2篇复习
  • 1篇单纯型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6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上海市静安区...

作者

  • 8篇韩春
  • 6篇唐峰
  • 5篇毕海霞
  • 3篇张福林
  • 2篇张沁
  • 2篇朱琪
  • 1篇张群丽
  • 1篇赵华丽
  • 1篇陈宏
  • 1篇徐伟
  • 1篇杨茹怡
  • 1篇梁宗辉
  • 1篇胡杰
  • 1篇黄锋平

传媒

  • 3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淋巴结内痣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痣(nodal nevi,N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2018年至2019年诊断的2例NN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岁和50岁,均无恶性黑色素瘤病史,因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于腋窝淋巴结内发现NN。术后随访44~49个月,2例患者均未见复发及转移。镜下2例NN的痣细胞呈巢团状聚集,分别位于淋巴结被膜处及边缘窦内,病灶最大径分别为2 mm和2.5 mm,痣细胞形态温和,类似于皮肤的良性色素痣细胞,缺乏明显的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S100均呈强阳性表达,SOX10、P16均呈阳性,Ki67阳性计数均<1%;HMB45、KP-1、CKpan均呈阴性。结论 NN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内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结合临床病史、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结果有助于与淋巴结转移性癌及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
韩滢韩春金圣杰朱琪张沁唐峰
关键词:免疫组化临床病理
脉络丛乳头状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3年5月至2012年8月间1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和免疫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1.5~51岁,中位年龄31岁。发病部位分别为第四脑室(7例)、侧脑室(4例)、左桥脑小脑角(2例)。光镜下肿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由单层立方形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肿瘤细胞异型性小,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上皮基底部,核分裂象未见或偶见。其中4例有钙化,2例有黏液变性,1例有骨化,1例有纤维化。结论 脉络丛乳头状瘤为中枢神经少见的良性肿瘤,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需与脑膜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鞘瘤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相鉴别。外科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韩春毕海霞张福林唐峰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学
不同固定时间对脑胶质瘤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免疫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Ki67)在脑胶质瘤标本中因固定时间不同而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GFAP和Ki67阳性表达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71例脑胶质瘤标本,肿瘤直径≥2cm,每例标本取6块大小为1 cm×1 cm×0.2 cm的肿瘤组织。4%甲醛固定处理,固定4 h、24 h、48 h、96 h、7 d和14d后进行GFAP、Ki67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不同固定时间对GFAP、Ki67阳性率的影响。结果脑胶质瘤标本经过4 h、24 h、48 h、96 h、7 d和14 d固定处理后,GFAP有效阳性率分别为63.38%、97.18%、95.77%、92.95%、90.14%和7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02,P<0.001),Ki67有效阳性率分别为87.32%、100%、100%、100%、98.59%和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5,P<0.001)。固定24 h、48 h、96 h和7 d的组别中GFAP、Ki67的有效阳性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固定时间对脑胶质瘤组织中GFAP、Ki67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有影响,固定24 h、48 h、96 h、7 d的染色结果优于固定4 h和14 d。
韩春韩春唐峰
关键词:脑胶质瘤免疫组化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MRI影像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血管脂肪瘤8例,对其术前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中,术后证实6例位于胸腰段硬膜外,1例位于胸腰段脊髓内,1例位于腰骶段髓外硬膜下;MRI术前定位准确8例,定性准确5例,另外3例定性为良性肿瘤。硬膜外病灶呈梭形压迫硬膜,椎管狭窄,于蛛网膜下腔与肿瘤间显示受压线样硬膜影,部分椎管内外生长病灶呈哑铃型伴椎间孔扩大,周围骨质无破坏;脊髓内病灶呈椭圆形,两端脊髓呈杯口状改变;硬膜下病灶呈新月形于硬膜下生长,硬膜无受压改变,椎管明显狭窄。病灶在T1WI、T2WI上均以等高信号为主,T2WI压脂后7例病灶信号增高,仅1例脊髓内病灶压脂后信号明显降低;增强后4例表现为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6例强化均匀,2例强化不均匀。结论:椎管内血管脂肪瘤多发生于硬膜外,少数发生于脊髓内及硬膜下,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病灶位于硬膜下。MRI能清楚显示血管脂肪瘤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其与椎管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赵华丽席瑜玲韩春梁宗辉
关键词: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磁共振成像
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年龄为49-86岁;肿块均位于左侧乳房,肿块界清,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或囊性;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有筛状和管状-梁状和突体型构型。肿瘤实质由腺上皮细胞、基底样细胞和皮脂腺分化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ER、PR和Cerb B-2均阴性,上皮细胞表达CK7、CK5/6和CD117;基底样细胞具有肌上皮细胞特征,表达CK5/6和P63。4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均无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随访3-6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情况发生。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具有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毕海霞韩春张群丽张沁朱琪唐峰
关键词:乳腺肿瘤腺样囊性癌免疫组织化学
一例乳腺单纯型浸润性筛状癌病例报道被引量:1
2015年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CC)较为少见,Page等于1983年首次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加以描述。2003版《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首次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上皮性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予以确认。本文报道一例乳腺ICC病例,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供临床该类型乳腺癌诊治参考。
陈宏毕海霞韩春杨茹怡
关键词:乳腺肿瘤浸润性筛状癌预后
乳头型颅咽管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乳头型颅咽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乳头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25~66岁,平均44岁。镜下见肿瘤组织由复层上皮细胞围绕纤维血管形成乳头状结构。其中1例包括两种类型,部分肿瘤为造釉细胞型伴有胆固醇裂隙,小部分为乳头型,1例伴有少量纤毛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1例伴有鳞状上皮分化。结论颅咽管瘤的乳头型较造釉细胞型少见,影像学易与垂体腺瘤相混淆,明确诊断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
韩春张福林唐峰毕海霞胡杰徐伟黄锋平
关键词:颅咽管瘤乳头型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黑色素性室管膜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黑色素性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黑色素性室管膜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5岁,临床表现为第四脑室肿块,进行性增大,伴有头痛、呕吐。镜下见圆核瘤细胞散在分布,形成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室管膜菊形团和乳头状结构,并见散在黑色素细胞。免疫表型:EMA、GFAP和vimentin均(+)、Ki-67增殖指数<1%,HMB-45(+)证实黑色素细胞存在。结论黑色素性室管膜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确诊依赖免疫表型。
毕海霞唐峰韩春张福林
关键词:室管膜瘤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