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鞠斌山

作品数:96 被引量:61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天文地球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油藏
  • 12篇数值模拟
  • 12篇值模拟
  • 11篇驱油
  • 10篇油田
  • 10篇采收率
  • 9篇渗流
  • 8篇低渗
  • 7篇低渗透
  • 7篇油层
  • 6篇低渗透油藏
  • 6篇动压力
  • 6篇压力梯度
  • 6篇压裂
  • 6篇页岩
  • 6篇页岩气
  • 6篇原油
  • 6篇启动压力梯度
  • 6篇微粒运移
  • 6篇混相

机构

  • 7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5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
  • 6篇中国石化胜利...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阿尔伯塔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中海油田服务...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北京石油机械...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87篇鞠斌山
  • 14篇樊太亮
  • 9篇李治平
  • 7篇栾志安
  • 7篇王晓冬
  • 7篇吴聃
  • 5篇吕广忠
  • 5篇马明学
  • 5篇迟杰
  • 5篇王建俊
  • 4篇唐书恒
  • 4篇逄增苗
  • 4篇房平亮
  • 4篇王红亮
  • 4篇刘楠楠
  • 3篇李钟洋
  • 3篇苏皓
  • 3篇雷征东
  • 3篇邱晓凤
  • 3篇伍增贵

传媒

  • 8篇中国科技论文
  • 7篇科学技术与工...
  • 5篇石油钻探技术
  • 4篇石油勘探与开...
  • 4篇石油大学学报...
  • 4篇中外能源
  • 3篇石油学报
  • 3篇特种油气藏
  • 2篇煤炭学报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水动力学研究...
  • 2篇西安石油学院...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河北工业科技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钻采工艺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13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泥质白云岩油藏油井产能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泥质白云岩油藏油井产能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目标泥质白云岩油藏的基本参数;通过岩芯应力敏感实验获得岩芯渗透率与应力的关系方程,基于岩芯渗透率与应力的关系方程建立考虑应力敏感的目标...
鞠斌山田亚鹏刘楠马帅董银涛
文献传递
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氮气见效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开采"洞顶阁楼油",塔河油田开展了单井注氮气矿场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单井注氮气增油效果差异很大,影响了现场单井注气的大规模应用。通过综合分析,认识到岩溶成因和储集空间类型是决定单井注氮气效果的基础;基于岩溶成因及储集空间类型,将注气井划分为4种类型,从产油量、有效期、含水、压力等4个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井注气后的见效特征,可对矿场注气选井提出建议,指导矿场注气试验的实践和推广。
张慧张慧鞠斌山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氮气见效特征
基于Delaunay网格和Voronoi图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优选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的最佳方法,基于Delaunay三角网格和Voronoi图建立了二维油-水2相油藏的有限体积模型。结果表明:基于Delaunay网格计算得到的饱和度场能更好地反映储层各向异性对其分布的影响,计算精度更高,但是由于井筒附近的网格尺度太小,导致计算速度变慢;基于Voronoi图的有限体积模型计算精度比Delaunay网格上计算精度差,但是计算速度比Delaunay网格计算速度要快3个数量级。可见考虑井筒影响的Delaunay网格的有限体积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单井或井组规模的油藏精细模拟,不考虑井筒影响的Voronoi图的有限体积模型适合于多井大规模油藏模拟。
牛丛丛牛丛丛
关键词:VORONOI图有限体积法油藏数值模拟
世界火成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被引量:39
2011年
火成岩油气藏作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已经引起了石油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比较详细的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火成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历程,介绍了火成岩油气藏在世界范围的分布及勘探开发现状。介绍了多种成熟的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特别是火成岩地震勘探技术和非地震勘探技术方面的发展,这些技术推动了火成岩的勘探开发。针对中国火成岩勘探开发中的技术难题,通过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中国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江怀友鞠斌山江良冀齐仁理李龙
关键词: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
疏松砂岩油藏高渗条带识别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疏松砂岩油藏在开发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出砂问题,导致储层物性改变,在储层中形成高渗条带甚至大孔道,加剧油藏的非均质性,影响油田的开发动态。综述了疏松砂岩油藏高渗条带识别技术的9种方法,讨论了大孔道的形成影响因素。运用生产特征方法和示踪剂方法对油田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判断高渗条带的存在性和方向性。
王蔚鞠斌山蒋韧
关键词:疏松砂岩非均质性示踪剂
海外油气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针对海外油气田投资开发的特点,构建海外油气开发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分别对国家风险指标和技术风险指标进行了赋值依据研究和数值量化,运用层次分析和归一化方法确定海外项目风险指标权重值,并对海外开发项目进行了风险分级。研究表明,海外高风险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政治风险高以及技术风险高的国家和地区。同时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投资对策和建议,其评价结果和建议可为海外油气项目投资优选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蒋伟娜鞠斌山翟光华陈亚强蒋宏娜魏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双水平井SAGD井组开发方式优选研究
2016年
为研究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SAGD)井组开发过程中各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运用油藏工程原理描述各开发阶段的产能,得出影响SAGD开发注采效率的可控因素,包括:蒸汽干度、注采比和多井组SAGD开发的井组距离等开发因素,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优选调控。模拟结果表明:井底蒸汽干度越高,SAGD注采效率越好;注采比影响蒸汽腔的发育范围,优选注采比约为0.9;模拟蒸汽腔的发育极限以确定相邻SAGD井组的干扰范围,优选SAGD井组间距离约为75m。为指导SAGD井位布置,模拟低物性段分布的影响,注采井之间存在低物性段,可以防止汽窜,注汽井上部存在低物性段却阻碍蒸汽腔的发育。
刘楠楠鞠斌山陈常红
关键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油藏工程数值模拟
储集层多尺度裂缝高效数值模拟模型被引量:19
2019年
针对储集层复杂裂缝多尺度特征与现有裂缝数值模拟方法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了多尺度裂缝高效数值模拟三重介质混合模型。模型对多尺度裂缝进行分级处理,对导流能力强、跨度广的大尺度裂缝,采用离散裂缝模型进行显性表征;对导流能力较弱、跨度窄的中尺度和小尺度裂缝,采用传统连续介质模型分别进行双重介质等效和基质增强等效,并提出一套与非结构化网格相适应的形状因子、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属性等效方法。基于商业模拟器及矿场实际井资料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有效模拟多尺度复杂缝网发育的储集层,与传统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裂缝模型相比,模拟效率能大幅提高,同时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苏皓雷征东雷征东龚斌赵文琪赵文琪鞠斌山秦鹤
关键词:油藏数值模拟双重介质混合模型
双重介质煤层气-水两相不稳定试井模型
2018年
为了明确煤层气排采时的渗流过程,考虑煤层气在生产过程中的气-水两相分布,提出一种双重介质煤层气-水两相不稳定试井模型。利用基于Delaunay网格的有限体积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双重介质煤层气-水两相试井理论曲线,并分析了模型在不同地质参数情况下的双对数曲线的特征。结果表明:基质储能系数越大,对生产越有利。含气饱和度越大,到达复合半径的时间越早,达到系统稳定所需的时间越长;解吸系数越大,表现为边界距离的增大,有利于煤层气长期稳定生产。
牛丛丛鞠斌山
关键词:煤层气双重介质有限体积法试井
页岩储层的微观孔渗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页岩气藏的孔渗结构特征与常规气藏显著不同,其孔渗结构通常具有超致密、特低孔、特低渗的显著特征。孔隙度变化范围一般在1%—5%,其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通常认为这些孔隙属于纳米级孔隙。分析了有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三种微孔隙和自然微裂缝与水力压裂裂缝两种微裂缝的微观特征,并对页岩气在各种储集空间中的储存形式做了分析,同时指出了页岩储层中孔隙网络的形成对渗透率改善的重要意义。
吴聃鞠斌山
关键词:页岩气微裂缝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