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眩晕
  • 14篇阵发
  • 9篇阵发性
  • 9篇前庭
  • 9篇位置性
  • 9篇位置性眩晕
  • 9篇良性阵发性位...
  • 6篇半规管
  • 5篇疗效
  • 5篇耳石
  • 3篇水平半规管
  • 3篇前庭疾病
  • 3篇脑干
  • 3篇疾病
  • 3篇耳石膜
  • 2篇星形
  • 2篇星形胶质
  • 2篇星形胶质细胞
  • 2篇诱发电位
  • 2篇听觉

机构

  • 20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20篇靳哲
  • 20篇赵忠新
  • 17篇庄建华
  • 17篇陈瑛
  • 17篇李艳成
  • 7篇徐瑾
  • 5篇黄流清
  • 3篇尹又
  • 2篇彭华
  • 2篇赵菲
  • 1篇徐雪元
  • 1篇谢雪微
  • 1篇赵正卿
  • 1篇贺琦

传媒

  • 5篇第九次全国脑...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药学服务与研...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3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征和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青年型脑梗死在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青年型脑梗死临床资料,依据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青年型脑梗死的临床特征的异同。
李艳成庄建华徐瑾黄流清靳哲陈瑛赵忠新
氟桂利嗪在偏头痛性眩晕预防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及评价氟桂利嗪在偏头痛性眩晕预防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门诊确诊偏头痛性眩晕患者50例,治疗组应用氟桂利嗪5mg,每晚服一次;对照组应用淀粉片,每晚服一次。每月观察1次,共观察...
陈瑛庄建华尹又靳哲李艳成赵忠新
关键词:氟桂利嗪偏头痛性眩晕疗效安全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误诊情况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误诊情况。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眩晕门诊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的以“头晕”为主诉的287例患者中曾有误诊经历的48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48例患者均由Dix—Hallpike或Rolltest诱发试验确诊。结果(1)临床特征:48例患者的年龄31—87岁,平均年龄(54±12)岁,病程1d至19年,其中女性占79.2%(38/48),男性占20.8%(10/48);其中后半规管BPPV占75.0%(36/48),水平半规管BPPV占20.8%(10/48),混合型BPPV占4.2%(2/48);48例患者全部予以成功复位,其中确诊后当日成功复位41例(85.4%),随访期间6例(12.5%)曾有复发。(2)首诊科室依次为:综合内科43.8%(21/48),神经内科27.1%(13/48),骨科18.7%(9/48),耳鼻喉科2.1%(1/48),其他8.3%(4/48)。所有患者中68.7%(33/48)首诊于普通门诊,另外31.3%(15/48)首诊于急诊室相应科室。(3)第一次就诊时的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27.1%(13/48),颈椎病27.1%(13/48),脑梗死4.2%(2/48),梅尼埃病2.1%(1/48),其他10.4%(5/48),未给出诊断29.1%(14/48)。(4)人均就诊3.4次(1640/48例)。(5)患者最常接受的检查:头颅CT(28例次),颈椎MRI(19例次),头颅MRI(18例次),颈椎x片(18例次),颈椎CT(8例次)。结论本研究中的BPPV误诊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误诊者首诊科室以综合内科及神经内科常见。临床科室,尤其是内科和神经内科应重视Dix-Hallpike或Rolltest诱发试验的应用,以减少BPPV的误诊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靳哲庄建华赵忠新陈瑛李艳成
关键词:眩晕头晕误诊
氟桂利嗪在偏头痛性眩晕预防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观察及评价氟桂利嗪在偏头痛性眩晕(MV)预防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5月眩晕门诊确诊的MV患者25例,予以氟桂利嗪5 mg,每晚口服1次。每月观察1次疗效并进行评价,共观察及评价3个月。结果经随访观察,予以氟桂利嗪干预后第1、2、3月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4%、88%、88%,且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良好。结论氟桂利嗪在预防治疗MV中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
陈瑛庄建华赵忠新靳哲李艳成
关键词:氟桂利嗪偏头痛性眩晕
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治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Dix-Hallpike诱发试验出现眩晕与眼震发作共490例,其中双侧阳性55例,占11.2%,按诱发出的眼震类型将其进一步分为4类:(1)双侧水平向地性眼震16例,双侧水平离地性眼震5例,判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给予平躺左右摇头训练及Barbecue复位后症状缓解;(2)双侧向下为主的眼震2例,判断为前半规管BPPV,给予Kim复位后症状消失;(3)双侧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进一步行平躺试验,6例表现为垂直向上性眼震,判断为双后半规管BPPV,给予双侧PRM复位后症状缓解;14例仍为扭转、向上性眼震,结合平卧侧头诱发试验判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给予Barbecue复位;(4)一侧为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对侧为向下性眼震12例,坐位头前倾30°,半小时后再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均表现为该侧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而对侧向下性眼震消失,判断为该侧后半规管BPPV,给予PRM复位后症状消失.结论 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阳性并不少见,临床应该根据诱发出的眼震类型进一步分类,逐步判断出受累的半规管并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
赵菲庄建华谢雪微靳哲陈瑛赵忠新
关键词: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思路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的诊治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诊治的、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思路。结果 20例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双侧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进一步行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其中6例患者平躺试验时出现垂直向上眼震发作而低头试验无眼震发作,判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给予两侧颗粒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其余14例患者在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时仍表现为扭转、向上性眼震发作,但此时二者眼震的扭转方向相反,判断为眼震带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给予一侧Barbecue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对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的患者,不应贸然诊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应排除眼震出现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赵菲靳哲庄建华陈瑛李艳成赵忠新
关键词:位置性眩晕耳石
前庭阵发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对51例VP患者的BAEP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AEP异常者40例,异常率为78.4%。与Ⅰ-Ⅲ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相比,Ⅰ-Ⅲ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高(χ2=4.763,P=0.029),病程显著延长(t=2.469,P=0.021),而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Ⅲ-Ⅴ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比较,Ⅲ-Ⅴ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病程、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正常的患者比较,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延长的患者病程相对较长(P=0.055),男性有增多趋势(P=0.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P患者BAEP异常以Ⅰ-Ⅲ波峰间期延长为主,且以男性更多见。病程越长,蜗神经越易受累。
李艳成徐瑾陈瑛靳哲庄建华赵忠新
关键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眩晕
前庭阵发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探讨BAEP对前庭阵发症早期听力损害的检测价值。方法:对51例前庭阵发症患者进行BAEP检测,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PL),Ⅰ-Ⅲ、Ⅲ-Ⅴ波间期(IPL),两...
李艳成庄建华陈瑛靳哲徐瑾赵忠新
关键词:眩晕
俯屈仰头试验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及评价俯屈仰头试验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方法收集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眩晕门诊确诊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92例,对入组对象先行平卧侧头试验(HRT),随后行俯屈仰头试验(BLT)。根据HRT及BLT结果,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或Brandt-Daroff锻炼并随访。统计分析经BLT诱发出眼震的患者比例以及对比HRT与BLT在患侧判断中的准确性和治疗成功率。结果 92例患者中,83例(90.2%)经BLT后诱发出眼震,其中68.7%(57/83)的患者兼具俯屈位眼震和仰头位眼震,21.7%(18/83)仅有俯屈位眼震,9.6%(8/83)仅有仰头位眼震。92例患者中,HRT可明确患侧者74例(80.4%),其中69例BLT阳性,5例BLT阴性。BLT阳性的69例患者,60例与HRT患侧判断一致,经手法复位治疗成功;9例BLT与HRT结果不一致,先按HRT判定结果行手法复位3次,未成功,随后按BLT判断结果行手法复位成功。HRT无法判定患侧者18例(19.6%),其中14例经BLT明确后手法复位治疗成功,4例经BLT后仍未诱发出眼震,嘱患者进行Brandt-Daroff锻炼,随访3d后患者诉眩晕发作消失且HRT未诱发出眼震。92例患者中按HRT判断结果复位成功者65例(70.7%),按BLT判断结果复位成功者83例(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T在诱发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时阳性率高,在HRT无法判断受累侧时,BLT能较为便捷地确定受累半规管,从而为选择有效的手法复位提供依据。
陈瑛庄建华赵忠新靳哲李艳成
关键词:眩晕前庭疾病半规管耳石膜
前庭阵发症的影像学特点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P)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对51例VP患者(VP组)及51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的桥小脑角区进行轴位扫描,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VP组42例(82.4%)患者存在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其中单侧37例(88.1%),双侧5例(11.9%);对照组8例(15.7%)患者有NVCC,均为单侧。VP组NVCC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351,P<0.001)。VP组NVCCⅠ型23耳(48.9%),Ⅱ型5耳(10.6%),Ⅲ型17耳(36.2%),Ⅳ型2耳(4.3%);压迫小脑前下动脉45耳(95.7%)。对照组Ⅰ型4耳(50.0%),Ⅱ型1耳(12.5%),Ⅲ型3耳(37.5%),无Ⅳ型;压迫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VP组与对照组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947)。结论 VP患者NVCC的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为单侧NVCCⅠ、Ⅲ型的前庭蜗神经与小脑前下动脉交互压迫。
李艳成徐瑾贺琦徐雪元陈瑛靳哲庄建华赵忠新
关键词:眩晕影像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