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莉

作品数:11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日照市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4篇蛋白
  • 4篇弥散
  • 3篇血清
  • 3篇缺血
  • 3篇肿瘤
  • 3篇加权成像
  • 3篇S-100
  • 3篇S-100蛋...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影像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烯醇化...
  • 2篇兔脑
  • 2篇兔脑缺血
  • 2篇转移瘤
  • 2篇烯醇化酶
  • 2篇弥散成像

机构

  • 6篇日照市中医医...
  • 4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1篇陈莉
  • 4篇刘松
  • 4篇孙先普
  • 4篇隋庆兰
  • 3篇陈为霞
  • 2篇王开平
  • 1篇孙选
  • 1篇刘学军
  • 1篇张磊
  • 1篇杨斐
  • 1篇李滢
  • 1篇孔守芳
  • 1篇窦斌
  • 1篇冯卫华
  • 1篇徐厚梅
  • 1篇王洪真
  • 1篇周晓

传媒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21例放疗前后CT影像对比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放射治疗前后在CT表现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溶骨型脊柱转移瘤CT影像特点及其放疗后1月、3月、6月的椎体转移瘤CT值及体积值变化,总结其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及影像学CT检查,溶骨型椎体转移病灶放疗后1个月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CT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个月、6个月后病灶同部位CT值与放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 04,P=0. 017)。本组中所有病灶在放疗6个月后CT检查评价为CR 2例,PR 9例,NR 8例,PD 2例,总有效率52. 3%,38. 1%的患者病灶表现稳定。结论在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病灶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促进溶骨性病灶钙化修复,对患者具有相当肯定的疗效; CT检查是一种观察骨转移灶放疗后影像学变化的安全有效的常规检查手段。
沈莲冯卫华陈莉韩斌丽王洪真
关键词:肺肿瘤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附8例报告)
2001年
陈莉孙先普徐厚梅
关键词: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X线诊断CT
MSCT、MRI多模态成像对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中MSCT、MRI多模态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4月期间本院接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展开研究,术前DSA造影检出150个病灶,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对比MSCT、MRI多模态成像对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的诊断效能。结果(1)碘油沉积良好病灶45个,DWI呈均匀低信号表现,部分缺损病灶为105个,DWI病灶为均匀低信号表现,缺损区域呈高信号表现;(2)MRI多模态成像的肿瘤包膜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P<0.05);(3)在术后3个月DSA共检出病灶残留110个,无病灶残留45个,MRI多模态成像检测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AUC值均明显大于MSCT(P<0.05);(4)术前瘤区的ADC值明显低于肿瘤坏死区与碘油沉积区,且碘油沉积区明显低于肿瘤坏死区(P<0.05)。结论应用MRI多模态成像能清晰显示患者的病灶残留情况,在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评估中的诊断价值高于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陈莉陈为霞郑薇杨斐
关键词:MSCT原发性肝癌
脑缺血后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变化与磁共振弥散成像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比分析兔脑缺血后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信号、大小变化与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血清含量变化的关系,探讨血清NSE和S-100蛋白诊断脑梗死及监测脑梗死动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将制作成功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兔30只分为6组,即缺血1、3、6、12、24、48 h组,每组5只。另取5只动物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每组分别于各自时间点进行MRI弥散成像,分别测量弥散系数(ADC)值、相对ADC(rADC)值和异常信号区的相对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不同时间脑组织NSE和S-100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含量。结果兔脑缺血6 h后血清中NSE和S-100蛋白含量显著升高,至缺血24 h达到高峰,48 h后下降;DWI缺血1 h显示明显的高信号并伴有ADC值的下降,在不同的缺血时间点,各组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缺血6 h时ADC值最低,以后逐渐升高,48 h恢复至略高于1 h时水平。结论NSE与S-100蛋白血清学检测可以作为诊断脑梗死动态变化的一项指标,但不是早期诊断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陈莉刘松隋庆兰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成像脑缺血
低场MRI在四肢木、竹类异物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四肢木、竹类异物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013年行MRI检查并经手术探查取出四肢木、竹类异物的15例患者(27块异物)的临床和MRI资料,15例均行SE T1WI、FSE T2WI、STIR及GRE T2*WI扫描,分析比较4种序列对异物及周围改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的27块异物中,SE T1WI显示13块,FSE T2WI显示22块,STIR显示27块,GRE T2*WI显示26块。FSE T2WI、STIR、GRE T2*WI对异物显示率高于SE T1WI。SE T1WI对出血的显示率高于FSE T2WI。SE T1WI和GRE T2*WI对挫伤的显示率均低于FSE T2WI和STIR。结论:MRI是检出四肢木、竹类异物十分有效的方法,STIR和GRE T2*WI是检出异物最敏感的序列,STIR是显示异物周围改变最敏感的序列,综合运用多种序列可提高异物的检出率,为避免漏诊、误诊应行双侧对比检查。
王开平陈莉孙先普窦斌陈为霞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CT和MRI诊断1例被引量:1
2009年
陈莉刘松隋庆兰
关键词:丘脑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PWI鉴别诊断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在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255例单发脑转移瘤和104例高级别胶质瘤为研究对象(共359例,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术前均常规进行核磁共振扫描以及PWI检查,详细测量肿瘤区、瘤旁区、肿瘤周围水肿区(瘤周区)以及健侧无肿瘤的正常脑组织CBV(脑血容量)值,得出肿瘤区、瘤旁区、瘤周区相对无肿瘤的正常脑组织的rCBV(相对脑血容量)值,记录患者PWI特征。结果 255例单发脑转移瘤,104例高级别胶质瘤PWI显示:1)在肿瘤区,单发脑转移瘤的rCBV值(4. 85±2. 17),比高级别胶质瘤rCBV值(6. 32±2. 59)低,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均高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rCBV(2. 15±0. 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转移瘤瘤旁区的rCBV值(1. 31±0. 25)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瘤旁区rCBV值是(3. 01±0. 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3)在肿瘤周围水肿区内,单发脑转移瘤的rCBV值(1. 11±0. 31),比高级别胶质瘤的rCBV值低(1. 58±0. 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4)单发转移瘤的PWI在对比剂首过后,信号恢复较高级别胶质瘤明显慢。结论对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采用PWI的检查手段,计算瘤周区的rCBV值,显示其血流灌注特性,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陈莉王开平孙先普陈为霞
关键词:灌注加权成像高级别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后血清NSE和S-100含量变化与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兔脑缺血后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信号、大小变化与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血清含量变化,探讨血清NSE和S-100诊断脑梗死及监测脑梗死动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将制作成功的兔MCA...
隋庆兰陈莉刘松
关键词:S-100蛋白血清学检测磁共振弥散成像
文献传递
兔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蛋白表达与表观弥散系数值变化的对比
2010年
目的分析兔脑缺血及再灌注后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的表达与磁共振弥散成像(MRI-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探讨在诊断脑梗死及监测脑梗死动态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兔大脑中动脉缺血及再灌注(MCAO/R)模型58只,随机分为永久缺血组和再灌注组。其中永久性缺血组分为缺血1、3、6、12、24、48 h组,每组5只;再灌注组缺血1 h拔线再通后分为再灌注0 h(5只)、2 h(5只)、5 h(5只)、11 h(4只)、23 h(5只)和47 h(4只)组。另取10只动物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兔脑缺血和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进行MRI-DWI,测量ADC值;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NSE和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脑缺血1 h脑组织NSE和S-100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缺血12 h和再灌注11 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再灌注组表达程度低于缺血组,再灌注后23~47 h表达再次上调。在不同的缺血时间点,各组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缺血组缺血1 h均可显示DWI上明显高信号并伴有ADC值的下降,至缺血6 h时ADC值最低。再灌注5 h ADC降到最低。再灌注23~47 h,ADC值出现再次下降,与脑组织NSE和S-100蛋白表达再次上调相对应。结论脑组织NSE和S-100蛋白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害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ADC值的变化对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与脑组织NSE和S-100蛋白的表达变化基本一致。
陈莉隋庆兰孙先普刘松刘学军李滢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脑缺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
兔脑缺血再灌注NSE、S-100蛋白的脑表达、血清含量与ADC值变化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兔脑缺血及再灌注后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的表达与NSE和S-100蛋白血清含量及磁共振弥散成像/(MRI-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探讨NSE和S-100蛋...
陈莉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脑缺血S-100蛋白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