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莉

作品数:13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乳腺
  • 6篇肿瘤
  • 6篇病理
  • 5篇血管
  • 5篇乳腺癌
  • 5篇细胞
  • 5篇腺癌
  • 5篇免疫
  • 4篇乙酰肝素酶
  • 4篇组织化学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肝素酶
  • 3篇直肠
  • 3篇直肠肿瘤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3篇腺肿瘤
  • 3篇临床病理
  • 3篇结直肠

机构

  • 13篇辽宁省肿瘤医...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陈莉
  • 3篇尹为华
  • 3篇马雅
  • 2篇蔡广玲
  • 2篇邱雪杉
  • 2篇李姝玉
  • 2篇李奕
  • 1篇龙飞
  • 1篇王聪
  • 1篇张齐
  • 1篇何翠菊
  • 1篇张清富
  • 1篇徐宏
  • 1篇余光银
  • 1篇黄波
  • 1篇王彦
  • 1篇张鑫丰
  • 1篇李妍
  • 1篇李强
  • 1篇罗娅红

传媒

  • 3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实用肿瘤学杂...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第四届全国肿...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浸润性乳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预后价值评价
2010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乳腺癌中PCNA表达,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结果:组织学分级高、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PCNA蛋白表达的平均秩次高,P<0.05;PCNA、淋巴结转移进入预后分析模型。结论:PCNA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增殖活性强的乳腺癌,分化程度低,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CNA、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CNA的预后价值显著。
陈莉
关键词:乳腺癌PCNACOX比例风险模型预后
乳腺癌DNA含量与临床病理因素、PCNA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DNA含量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增殖指标PCNA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90例乳腺癌DNA含量,SP法检测PCNA蛋白表达水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预后。[结果]90例乳腺癌异倍体率87.8%,低分化组乳腺癌DNA含量平均秩次高于高分化组(P<0.05),DNA含量与PCNA相关系数为r=0.257,P>0.05。DNA含量与PCNA均未进入COX方程中,淋巴结转移、年龄进入方程中。[结论]DNA含量可以反映乳腺癌的分化程度,对预后有参考价值。PCNA蛋白表达与DNA含量无相关性,两者均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陈莉
关键词:DNA增殖细胞核抗原乳腺肿瘤
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预测疗效的价值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检测肿瘤的变化,对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26例,27个病灶,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前和两周期化疗后行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和计算病变信号上升率(SI)、最大信号上升速率(Vmax)、排出率(Ewash)和最大排出速率(Vwash)的变化,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化疗3~6个周期后手术,以Miller&Payne病理疗效评价作为金标准,并将Ⅴ、Ⅳ和Ⅲ级病例为有效组,Ⅰ和Ⅱ级为无效组。分析研究化疗2周期后增强MRI和DWI的变化对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27个病灶临床疗效,CR5例,PR18例,SD4例。病理疗效中有效组为22例(Ⅲ级为15例,Ⅳ级为4例,Ⅴ级为3例);无效组为5例,均为Ⅱ级。SI均值为96.82±27.91,化疗后,有效组SI降低,平均降低21.09±27.57,无效组增高,平均增高3.40±19.80(P=0.076);Vmax的均值为254.85±82.75,化疗后,有效组Vmax明显下降122.00±117.89,无效组则有所上升,平均上升19.78±80.47(P=0.019);Ewash的均值为-13.32±9.54,化疗后,两组均上升,分别为13.94±18.85和11.36±14.71(P=0.780);Vwash均值为19.63±16.71,化疗后,两组均下降,分别为5.99±15.23和12.87±30.58(P=0.472)。27个病灶可进行化疗前ADC的测量。25个病灶可进行化疗后ADC的测量。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为(0.9468±0.2232)×10-3mm2/s,高于无效组的(0.7080±0.1040)×10-3mm2/s(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诊断界点为0.81×10-3mm2/s时,预测化疗有效的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0.0%。[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用动态增强MRI的Vmax的变化具有预测化疗反应的价值。初始ADC值可能是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
赵林何翠菊陈莉张斌罗娅红张齐王聪张鑫丰马特龙飞张强徐宏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动态增强MRI扩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中乙酰肝素酶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和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探讨Hpa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5例乳腺癌中Hpa的表达及肿瘤MVD,取20例癌旁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64例肝素酶阳性表达组MVD值(65.58±13.38),31例肝素酶阴性表达组MVD值(48.52±10.15),Hpa阳性者MVD值明显较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58,P<0.05)。肝素酶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H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Hpa促进肿瘤间质微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与转移,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陈莉
关键词:肝素酶乳腺癌微血管密度
乳腺癌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和CD34的表达,并联合运用RNAi技术沉默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乙酰肝素酶的表达,观察bFGF、VEGF的变化情况,分析乙酰肝素酶、bFGF、VEGF表达的意义以及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乙酰肝素酶(64/95)、bF-GF(72/95)和VEGF(65/95)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则呈阴性表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乙酰肝素酶和bFGF、VEGF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病例中bFGF、VEGF表达率明显比乙酰肝素酶阴性表达病例高,向人乳腺癌细胞系中转染乙酰肝素酶特异性siRNA,抑制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后发现VEGF、bFGF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和(bFGF/VEGF)共表达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比乙酰肝素酶单独表达更显著。结论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在乳腺癌中过度表达可能通过释放bFGF、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黄琴张清富陈莉李姝玉张楠明健邱雪杉
关键词:乳腺肿瘤乙酰肝素酶免疫组织化学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99例大肠癌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采用单克隆抗体VEGF进行标记。结果VEGF阳性率:结肠癌51.16%(22/43),直肠癌67.86%(38/56);高中分化腺癌组62.50%(45/72),其他组55.56%(15/27);浸肌层组42.86%(12/28),浸浆膜组67.61%(48/71);有转移组72.00%(36/50),无转移组48.99%(24/49)。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无明显关系,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VEGF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复发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马雅尹为华蔡广玲陈莉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免疫组织化学
CT引导下经皮肺及纵隔穿刺细胞学评价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评价针吸细胞学在CT引导下经皮肺及纵隔穿刺中的诊断价值,探讨提高细胞学诊断阳性率的方法。方法CT引导下,对经皮肺及纵隔穿刺标本行细胞学检查,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下诊断,并与相应活检组织学对照分析。结果肺穿刺141例,细胞学诊断恶性病变83例,良性病变24例,细胞学确诊率75.89%(107/141)。原发纵隔肿物穿刺10例,仅一例确诊。结论CT引导下针吸细胞学诊断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同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减少假阴性诊断。
陈莉邹本义李奕
关键词:穿刺细胞学穿刺标本常规制片肿物穿刺
乳腺癌组织乙酰肝素酶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5例乳腺癌组织中Hpa和bFGF的表达情况,取20例癌旁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Hpa和bFGF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7%和75.79%。检验结果表明,Hpa表达和bFGF表达呈正相关(P=0.000)。Hpa、bFGF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P=0.001;P=0.007)、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P=0.000)、临床分期(P=0.000)、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无关(P=0.310,0.724)。结论:Hpa和bFGF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两者表达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的高表达与乳腺癌侵袭与转移有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陈莉邱雪杉
关键词:乙酰肝素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CD44v6与大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79例大肠癌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采用单克隆抗体CD44v6进行标记。结果 CD44v6阳性率:结肠癌51.52%(17/33),直肠癌71.74%(33/46);高中分化腺癌组64.52%(40/62),其他组52.94%(9/17),浸肌层组55%(11/20),浸浆膜组65%(39/60),有转移组77.50%(31/40),无转移组48.71%(19/39)。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及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 CD44v6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复发及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雅尹为华陈莉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CD44V6免疫组织化学大肠癌病理特征
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宫颈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2005年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早期宫颈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价值、临床意义及如何提高术中冰冻诊断准确率。方法对70例CIN及早期宫顼癌患者术前阴道镜活检病理、术中冰冻病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术中共有16例(16/70)病理级别上升,发现浸润癌6例;CINⅡ级-Ⅲ级、原位癌或镜下疑早浸3个等级的病理改变率分别为82.35%(28/34)、56.25%(18/32)、50.00%(2/4)。结论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可以弥补术前活检取材表浅之不足,可以进一步判断宫颈病变程度,尤其是有无浸润及浸润深度等,为临床决定手术方式、范围提供较准确依据。
陈莉李奕王彦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早期宫颈癌回顾性对照分析术中冰冻病理级别活检取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