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芝兰

作品数:60 被引量:517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土壤
  • 11篇乳酸
  • 10篇乳酸菌
  • 10篇微生物
  • 6篇多糖
  • 6篇栽培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发酵
  • 5篇食用
  • 5篇脱毒
  • 5篇马铃薯
  • 4篇生物学
  • 4篇食用菌
  • 4篇桃儿七
  • 4篇退化土壤
  • 3篇药用
  • 3篇栽培技术
  • 3篇植物
  • 3篇乳制品
  • 3篇生物学特性

机构

  • 46篇西藏农牧学院
  • 13篇西藏大学
  • 7篇西南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西藏自治区农...
  • 2篇重庆市农产品...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59篇陈芝兰
  • 18篇张涪平
  • 16篇何建清
  • 13篇田发益
  • 13篇钟国辉
  • 9篇杨爽
  • 8篇熊伟
  • 7篇蔡晓布
  • 7篇彭岳林
  • 7篇杨吉霞
  • 6篇钟政昌
  • 5篇次柏
  • 5篇栾运芳
  • 4篇何艳
  • 4篇陈宗道
  • 4篇南志强
  • 4篇薛会英
  • 3篇张永青
  • 3篇袁雷
  • 3篇钱成

传媒

  • 8篇食品科学
  • 8篇西藏科技
  • 6篇食用菌
  • 3篇食用菌学报
  • 2篇中国马铃薯
  • 2篇中国野生植物...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村科技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特种经济动植...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化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 8篇2003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5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海拔梯度中荷斯坦牛血液中乳酸和血糖含量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不同海拔梯度西藏农区牛血液中受氧分压影响的主要血液指标进行分析,为高原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择不同海拔高度(2 900~3 100 m,3 700~3 800 m,3 900~4 100 m,4 500~4 600 m)饲养的西藏农区牛,用气质联谱仪(GC/MS)和血糖仪测定不同海拔高度下牛血浆中的L-乳酸、D-乳酸和血糖的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采血后血浆低温保存,用于气质联谱仪仪分析乳酸含量;血糖实地测定。结果显示:2岁以下及成年牛血浆中L-乳酸和总乳酸与最高海拔牛差异极显著(P<0.01);2岁以下牛D-乳酸与最高海拔牛差异显著(P<0.05),而成年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高海拔对血浆乳酸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田发益梁桂荣袁雷陈芝兰巴平李晓忠钟国辉
关键词:荷斯坦奶牛乳酸
喜马拉雅狼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被引量:1
2006年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蜘蛛优势种喜马拉雅狼蛛LycosehimalayaensisGravely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记载了喜马拉雅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亚成蛛及性成熟。喜马拉雅狼蛛在西藏林芝地区1a发生2 ̄3代,第3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或幼蛛越冬;5月中旬即由田边草丛向青稞地内迁移,在青稞作物全生育期间出现2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在室内发现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属游猎型蜘蛛,性凶猛,常游猎在植株、陆地、草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蚜虫等多种青稞害虫以及其他小型昆虫,其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可产卵3 ̄5次,卵囊含卵量20 ̄60粒,平均40粒。平均孵化率89.8%。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4 ̄7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6 ̄7次,出卵囊前至少蜕皮1次。喜马拉雅狼蛛的产卵前期3 ̄7d,平均5d;卵期11 ̄17d,平均14d;幼蛛期65 ̄142d,平均98.6d;成蛛期112 ̄168d,平均115d左右,雌蛛较雄蛛长20 ̄45d,平均34.6d。性比除第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幼蛛出卵囊后至性成熟的成活率为18.4% ̄51.3%,平均达31.8%。室内饲养发现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不提供食物成蛛可存活23 ̄52d,平均36.5d。
张涪平陈芝兰周晓英
关键词: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
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65
2005年
陈芝兰张涪平蔡晓布何建清彭岳林
关键词:秸秆还田微生物麦田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在牦牛奶酪中乳酸菌基因型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13引物,对退火温度、Mg2+浓度、引物用量、Taq酶用量、模板量进行单因素梯度试验,建立最佳反应条件,然后对分离自牦牛奶酪的39株乳酸菌进行扩增,用NTsys 2.10e软件分析扩增图谱,计算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并与16S rRNA测序得到的菌种鉴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9株乳酸菌相互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7~0.98之间,当相似系数为0.78时,菌株被分成10个组,除X23、Y36和Y37之外,其余菌株均按照不同的菌种聚类,与16S rRNA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聚类有较强的地域相关性。结论:RAPD技术可用于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基因型研究,可用于菌种鉴定和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杨吉霞陈芝兰杨海燕黄艾祥陈宗道
关键词:乳酸菌随机扩增多态性聚类分析基因型鉴定遗传相似系数
西藏野生灵芝菌种组织分离技术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试验采用西藏野生灵芝,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灵芝菌丝,并通过试验验证,适合灵芝菌丝生长的母种培养基是马铃薯综合培养基,培养条件是避光培养,温度24℃~28℃,湿度60%~65%。菌丝在适宜条件下长势良好,菌丝整齐浓密,色泽洁白,生长速度较快,最快生长速度达16.89mm·d-1。经过9d~10d培养便可作为母种使用。母种在木屑麸糠培养基中经避光培养20d~30d,便可作为原种使用且证明菌种具备出菇能力,达到灵芝人工栽培用菌种的要求。
耿向永鲍隆友陈芝兰张华鲁志平
关键词:野生灵芝菌种出菇试验
不同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试验研究了林芝地区农田土壤不同土层、不同时期、不同作物根际微生物数量。
陈芝兰张涪平周小英
关键词:农田土壤土壤微生物
西藏地区牦牛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30
2008年
实验分析西藏牧民家庭制作的牦牛发酵乳制品中酸奶和奶渣的微生物数量,通过菌种选择分离,采用传统分类与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分离的乳酸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份发酵牦牛乳样品中乳酸菌数为1.04×104~2.10×106CFU/ml,酵母菌数为8.20×103~6.70×105CFU/ml;2份奶渣样品中乳酸菌和酵母菌为0.2×10~1.0×10CFU/g;共分离15株乳酸杆菌、4株乳酸球菌和3株酵母;乳酸菌中10株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1株Lactobacillu fermentum、2株Lactobacillus reuteri、1株Lactobacillus brevis、1株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2株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另有2株分别为1株Pediococcu和1株Lactococcus菌株,未鉴定到种;L.paracasei为牦牛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优势种(占总分离株的55.6%)。
陈芝兰程池马凯刘光全李红李辉
关键词:乳酸菌
桃儿七叶斑病及其防治被引量:6
2003年
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Wall.ex Royle)Ying]属于小檗科、桃儿七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蛇咬伤、痈疖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痛及气管炎等症.群众还用它沤制农药杀虫.1880年Podwyssotzkii从美洲桃儿七的树脂中分离出鬼臼毒素,现已证实鬼臼毒素具抗癌活性.以鬼臼毒素为母体改造所得的一些衍生物可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现在所用的依托泊甙和替尼泊甙抗肿瘤效果明显.
何建清陈芝兰张格杰
关键词:桃儿七叶斑病症状病原菌
红菇蜡伞子实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优化法确立红菇蜡伞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红菇蜡伞干燥子实体萃取粗多糖较佳的条件为:粒度以粉碎60目筛,选用菌盖,提取剂为蒸馏水,选择料水比为1:10(W/V),沉淀剂达到80%的乙醇浓度,萃取时间为4h,萃取温度选择在90℃,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可得到粗多糖3%~4%。正交试验表明影响红菇蜡伞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料水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各因素的最佳条件为:时间4h,温度80℃,料水比1:10,乙醇浓度85%。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6.52%,提取粗多糖含量在49.17%~69.86%,多糖提取量以A3B2C1D3组合最多。
陈芝兰张涪平钟国辉熊伟田发益钟政昌杨爽
关键词:多糖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07年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钟国辉钟政昌田发益陈芝兰杨爽
关键词:土壤主要养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