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秀峰

作品数:10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间质
  • 5篇间质瘤
  • 4篇切除
  • 4篇胃肠
  • 3篇食管
  • 3篇食管胃
  • 3篇食管胃结合部
  • 3篇食管胃结合部...
  • 3篇手术
  • 3篇胃切除
  • 3篇腺癌
  • 2篇伊马替尼
  • 2篇切除术
  • 2篇胃癌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间质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纳米炭
  • 2篇近端

机构

  • 10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军区

作者

  • 10篇陈秀峰
  • 10篇陈志新
  • 10篇陈佳平
  • 10篇张波
  • 8篇陈海宁
  • 8篇杨弘鑫
  • 4篇胡建昆
  • 1篇王芳
  • 1篇陈心足
  • 1篇沈朝勇
  • 1篇杨昆
  • 1篇唐浩

传媒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华西医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治疗与预后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5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33~78岁,平均56岁。病程5 d~8个月,平均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等。均在术前行CT或腹部增强CT等检查发现病灶,其中位于系膜16例,网膜15例,腹膜后4例。3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肿瘤标本镜下均以梭形细胞为主;极低危险、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患者分别为0、3、0、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DOG-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酸性钙结合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4%(32/35)、100%(3/3)、71.4%(25/35)、8.6%(3/35)、22.9%(8/35)、0%(0/35)。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96个月,平均46个月。8例出现进展,7例病情稳定。结论 EGIST发现时往往体积较大,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杨弘鑫陈秀峰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肠道外间质瘤手术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临床上均无特异性症状,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分别为2例、11例、8例和4例。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者分别为2例、7例、6例和10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患者随访16—39个月,期间有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8、30和35个月复发。结论十二指肠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完整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陈佳平陈秀峰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手术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实施开腹手术的112例Ⅱ、Ⅲ型AEG病例资料。其中Ⅱ型AEG 77例,Ⅲ型35例;72例行近端胃切除,40例行全胃切除。结果 112例Ⅱ、Ⅲ型AEG患者肿瘤分期较晚、淋巴转移率高。按肿瘤部位分为Ⅱ型AEG组和Ⅲ型AEG组,两组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57例(74.0%)和15例(42.9%)行近端胃切除。按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75.76±27.02)min和(304.12±23.12)min;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近端胃切除组有15例(20.8%)患者出现烧心、返酸,有9例(12.5%)患有返流性食管炎;全胃切除组有15例(37.5%)每日进食大于5次。结论Ⅱ、Ⅲ型AEG目前主要经腹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选择行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手术,两种术式术后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陈秀峰陈海宁张波陈志新胡建昆王芳杨弘鑫陈佳平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并发症
胃巨大胃肠间质瘤四例
2013年
病例1女,46岁,因“全腹痛3月,加重12h”于2011年4月27日就诊。查体:左上腹有轻微压痛,可扪及包块。腹部增强CT示:左侧脾胃间隙见一大小约9.6cmx6.9cm包块,密度不均,内缘紧邻胃大弯侧,下缘紧邻胰腺前缘,后外方见脾血管影,动脉期病灶内见滋养血管影,间质源性肿瘤?见图1。初步诊断:左上腹包块,胃胃肠间质瘤(GIST)破裂?于5月5日行胃巨大GIST及胃壁部分切除术。术中见:
陈海宁杨弘鑫张波陈秀峰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上腹包块部分切除术胃大弯侧滋养血管GIST
Hem-o-lok结扎夹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比较使用Hem-o-lok结扎夹与传统结扎技术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分析结扎夹的优越性。方法随机将20例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需行近端胃切除术的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术中使用Hem-o-lok结扎夹闭胃周血管,第二组使用传统结扎技术,比较两组间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第一组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20±1.22)min和(0.50±0.85)ml,均小于第二组的(24.60±1.50)min和(2.20±1.48)ml(P<0.05)。结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时,使用Hem-o-lok结扎夹在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传统结扎技术。
唐浩陈秀峰张波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胃切除术HEM-O-LOK结扎夹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秀峰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小肠伊马替尼
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估纳米炭示踪早期胃癌(EGC)前哨淋巴结(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探索SLN的分布情况。方法 45例EGC患者在完成开腹探查后,将1mL纳米炭混悬液分4~6个位点于肿瘤周围经浆膜下注射,将最先黑染的淋巴结确认为SLN,术后将SLN和清扫的各组淋巴结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其预测价值。结果 45例EGC患者中有43例染色成功,检出率为95.6%,总共检出SLN 53枚,平均(1.23±0.53)枚/例。43例染色成功的患者中有11例(25.6%)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有3例(7.0%)患者出现假阴性,其预测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3.0%和72.7%,假阴性率及阴性预测值则分别为27.3%及91.4%。在36例胃窦癌患者中,有23例(63.9%)患者检出的SLN位于第3组。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两组比较,肿瘤长径(P=0.042)和淋巴结转移率(P=0.001)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组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炭示踪EGC的SLN,染色率、准确性和敏感性高,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胃周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陈秀峰张波杨弘鑫陈海宁沈朝勇胡建昆陈佳平陈志新
关键词: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淋巴转移纳米炭
管状胃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价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组(38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管状胃组(34例)则行食管-管状残胃吻合。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胃食管返流症状的患者有12例(31.6%),而管状胃组中仅有4例(11.8%)(P=0.043)。术后经胃镜检查发现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在传统组中有9例(23.7%),管状胃组中有2例(5.9%)(P=0.036)。结论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管状胃吻合,可以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陈秀峰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胡建昆陈佳平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经腹手术近端胃切除管状胃并发症
纳米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评价纳米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示踪效果。方法 8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试验组患者术中于肿瘤边缘浆膜下注射纳米炭进行胃周淋巴结示踪,对照组患者直接手术,对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结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每例清扫淋巴结(30.20±11.63)枚(17~45枚),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47±7.60)枚(15~31枚),P〈0.05。试验组患者淋巴结的黑染率为74.56%(1 260/1 690),在有转移的302枚淋巴结中,黑染的数目为185枚,黑染率为61.26%;非黑染的数目为117枚,占38.7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3.51±0.43)h〕与对照组〔(3.49±0.51)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异,未见纳米炭引起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胃癌根治术应用纳米炭进行淋巴结示踪是安全的,对淋巴结清扫及检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陈海宁张波陈秀峰杨昆陈心足胡建昆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癌纳米炭淋巴结胃癌根治术
21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21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上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胃底、胃体及幽门部分别为24例(11.0%)、103例(47.5%)、59例(27.2%)和31例(14.3%)。所有患者的肿瘤均于内镜下剥除或行手术切除,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属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及高危险度患者分别为56例(25.8%)、67例(30.9%)、41例(18.9%)和53例(24.4%)。术后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52个月,平均35个月。获得随访的35例高危险度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者19例,2例进展;未服用者16例,9例进展,服用伊马替尼者病情进展的比例较低(χ2=8.426,P=0.004)。在11例病情进展患者中,局部复发4例、复发合并腹腔多处转移1例、肱骨转移1例、肝转移合并腹腔转移1例、肝转移4例。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伊马替尼可改善高危险度患者的预后。
杨弘鑫陈秀峰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间质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