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玉梅

作品数:49 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1篇儿童
  • 28篇白血
  • 28篇白血病
  • 27篇细胞
  • 26篇急性
  • 15篇淋巴
  • 12篇淋巴细胞
  • 11篇贫血
  • 10篇淋巴细胞白血...
  • 10篇急性淋巴细胞
  • 10篇儿童急性
  • 8篇预后
  • 8篇再生障碍性贫...
  • 8篇障碍性贫血
  • 8篇急性淋巴细胞...
  • 8篇急性淋巴细胞...
  • 6篇髓系
  • 5篇重型
  • 5篇急性白血
  • 5篇急性白血病

机构

  • 2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4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江西省儿童医...
  • 1篇深圳市中心医...

作者

  • 49篇陈玉梅
  • 44篇竺晓凡
  • 36篇邹尧
  • 24篇陈晓娟
  • 24篇王书春
  • 20篇杨文钰
  • 19篇刘天峰
  • 16篇张丽
  • 15篇郭晔
  • 11篇阮敏
  • 9篇张家源
  • 9篇刘晓明
  • 5篇戚本泉
  • 4篇王建祥
  • 4篇刘芳
  • 3篇张丽
  • 3篇安文彬
  • 3篇郭晔
  • 3篇常丽贤
  • 3篇钱林生

传媒

  • 7篇中华血液学杂...
  • 5篇中国小儿血液
  • 5篇中华儿科杂志
  • 4篇中国实用儿科...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白血病.淋巴...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国际输血及血...
  • 2篇第十七届全国...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抗感染化...
  • 1篇白血病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D-A+VM_(26)+rhG-CSF动员白血病患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2004年
目的  评价HD -A +VM2 6+rhG -CSF动员白血病患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   5例高危急性白血病患儿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HR -ALL) 4例 ,急性杂合细胞白血病 (AHL) 1例。年龄 9~ 1 3岁。 5例患儿均采用HD -A +VM2 6+rhG -CSF方案进行动员。在化疗后第 9天应用rhG -CSF ,当白细胞升至 5× 1 0 9/L以上时 ,使用CS - 30 0 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结果   4例采集 1次 ,1例采集 2次。全部患儿均能耐受该动员方案治疗。MNC值为 5 96 5( 5 0 2~ 7 2 )× 1 0 8/kg。CD3 4+ 细胞量为 4 372 ( 3 95~ 5 6 2 )× 1 0 6/kg。结论  G -CSF联合大剂量Ara -C和VM2 6的化疗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竺晓凡陈玉梅邹尧王书春张丽
关键词:VM26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替尼泊苷粒细胞刺激因子
CCLG-2008方案治疗标危中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期随访结果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评价根据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调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分组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并采用CCLG-2008方案系统治疗的初诊标危、中危ALL患儿共285例,其中男179例(62.8%)、女106例(37.2%),年龄5.3(0.5 ~14.0)岁.无需涉及MRD调整危险度分组已定义为高危组的初诊ALL患儿不在本研究范围.根据初次于本院确诊并入组的时间分组:Ⅰ组: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初诊,共126例,均按CCLG-2008方案设定的危险度分组进行划分及治疗,且未根据骨髓MRD水平调整危险度分组及治疗方案;Ⅱ组: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初诊患儿,共159例,除按CCLG-2008方案设定的危险度分组进行划分及治疗外,在治疗过程中将根据不同时期(诱导治疗的第33天以及整体治疗的第12周)MRD的水平调整其危险度分组及治疗方案.两组患儿均采用四色荧光抗体标记的流式细胞仪进行MRD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或x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285例患儿中B细胞型268例(94.0%),T细胞型17例(6.0%);中枢神经系统(CNS)1状态232例(81.4%),CNS 2状态48例(16.8%),CNS 3状态5例(1.8%).Ⅰ组标危78例(61.9%),中危48例(38.1%);Ⅱ组调整前标危109例(68.6%),中危50例(31.4%),调整后标、中、高危比例分别为:53.5%(85例)、39.6%(63例)和6.9%(11例).285例患儿均随访2.5年,总复发率为7.4%(21例),Ⅰ组和Ⅱ组分别为12.7%(16例)和3.1%(5例)(P=0.009);败血症、侵袭性真菌感染、坏死性小肠炎等较为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为32.3%(92/285),Ⅰ组和Ⅱ组分别为28.6%(36/126)和35.2% (56/159) (P =0.392);总病死率为6.7%(19/285),Ⅰ组和Ⅱ组分别为10.3%(13/126)和3.8% (6/159) (P =0.044).�
刘晓明邹尧王慧君陈晓娟阮敏陈玉梅杨文钰郭晔刘天峰张丽王书春张家源刘芳蔡小矜戚本泉常丽贤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微小残留病
强化疗加G-CSF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转归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观察强化疗加重组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诱导化疗采用DNR每日45mg/m2,静脉注射,第1天~第3天,Ara-C每日200mg/m2,静脉点滴,第1天~第7天。化疗后白细胞计数(WBC)<1.0×109/L时起加用G-CSF,剂量为每日200μg/m2,皮下注射,直至WBC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后停用。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例。结果完全缓解(CR)12例,CR率80%,PR1例,总有效率86.6%,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治疗中未发现G-CSF的明显副作用。对CR12例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随访,失访2例,持续CR(CCR)7例,复发3例。复发者中2例于CR后不久中断治疗3个月和4个月后复发,另1例治疗4疗程后于治疗中复发。结论AML强化疗中加用G-CSF对CR率无影响。
赵耀中卞寿庚薛艳萍郭亚林李睿陈玉梅周世勇
关键词:G-CSF急性白血病转归
85例18岁以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2007年
目的研究初治18岁以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儿童AML无病生存(DFS)率。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85例年龄18岁以下AML患者的疗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的无病生存(DFS),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85例患者中,1个疗程完全缓解(CR)者46例(54.1%),总CR率为75.3%。4年累积DFS率(25.8±9.7)%,4年累积复发率(73.9±9.9)%。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90g/L、>1个疗程达CR及巩固疗程<6个是影响患者DF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60%、>1个疗程达CR及巩固疗程<6个与患者DFS期短显著相关(P<0.05)。同时具有1个疗程达CR和巩固疗程≥6个的患者4年累积DFS率(49.5±16.3)%。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60%和1个疗程达CR及巩固疗程≥6个的18岁以下AML患者DFS期显著延长。
王华竺晓凡冯四洲陈玉梅邹尧韩明哲
关键词:无病生存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纯红再障(附1例报告)
2004年
张丽邹尧陈玉梅王书春陈鲁宁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纯红再障PRCASLE免疫功能
雄激素治疗114例获得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为分析雄激素治疗儿童获得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的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14例NSAA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康力龙0.1mg/(kg.d)治疗。结果表明,15例(13.2%)患儿在中位时间12个月(2-72个月)获得了完全缓解;6例(5.3%)患儿在中位时间19个月(6-72个月)进展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其余93例患者(81.6%)仍处于NSAA状态。分析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诊断初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网织红细胞绝对(ARC)、血红蛋白,骨髓涂片中粒系/红系比例以及是否有输血依赖)与预后的关系发现,诊断初期伴输血依赖较无输血依赖患者更易进展为SAA(19.2%vs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诊断初期ARC低于50×109/L或ANC低于0.8×109/L易进展为SAA(8.1%vs0%)(p=0.029);(9.1%vs1.7%)(p=0.034),两者均低的患者更易进展为SAA(12.8%vs1.3%)(p=0.011)。结论 :给予康力龙治疗的NSAA患者有5.3%进展为SAA;诊断初期ARC最低值低于50×109/L和/或ANC最低值低于0.8×109/L的患者或初诊时有输血依赖的NSAA患者更易进展为SAA。
王书春李彦珊陈晓娟邹尧杨文钰刘天峰周剑锋曾慧敏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雄激素康力龙
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联合不同方案G-CSF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刘晓明竺晓凡邹尧王书春陈玉梅张丽张家源刘天峰阮敏常丽贤
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在儿童BCR/ABL阴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BCR/ABL阴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情况,并分析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与该部分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180例初诊BCR/ABL阴性B-ALL患儿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情况。根据有无IKZF1基因缺失将其分成两组:IKZF1缺失组和IKZF1正常组。回顾性分析IKZF1拷贝数缺失与BCR/ABL阴性B-ALL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儿中共有27例(15.0%)患儿发生了IKZF1缺失,其中IKZF1基因8个外显子全部缺失者4例,单纯1号外显子缺失者17例,4~7号外显子缺失者3例,2~7号外显子缺失者3例。IKZF1缺失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水平及流式MRD-高危组患儿的比例明显高于IKZF1正常组;IKZF1缺失组患儿多发生在无特殊融合基因异常的BCR/ABL阴性患儿,且IKZF1基因缺失患儿易伴随出现11、8、5、7、21号等染色体的异常。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IKZF1缺失组无病生存率(DFS)明显低于IKZF1正常组(0.740±0.096 vs 0.905±0.034,P=0.002)。Cox法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WBC、初诊时脑脊液状态、泼尼松松试验反应情况、染色体核型后,IKZF1缺失仍不利于患儿的DFS(P〈0.05)。结论部分BCR/ABL阴性B-ALL患儿存在IKZF1缺失,IKZF1缺失为BCR/ABL阴性B-ALL患儿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邹尧刘晓明张丽陈玉梅郭晔陈晓娟杨文钰王书春阮敏刘天峰张家源刘芳戚本泉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
伴染色体异常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临床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分析符合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临床特征,并伴染色体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2001至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符合NSAA临床特征且具有可分析的染色体核型结果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对治疗反应等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304例符合NSAA临床特征患儿中有28例伴染色体核型异常,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7例(25.0%),7号染色体异常5例(17.9%),其他染色体异常16例(57.1%).伴有和不伴有染色体异常患儿在治疗反应率[40.9%(9/22)比58.6%(119/203),x2=2.539,P=0.111]、脱离血制品输注率[54.5% (6/11)比65.0%(39/60),x2=6.455,P=0.086]、5年无进展生存率(49.2%比70.8%,x2=0.849,P=0.357)及5年累积生存率(79.1%比92.8%,x2=0.330,P=0.55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与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患儿疾病进展率[41.7% (10/24)比22.3% (48/215),x2=4.394,P=0.04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率[20.8%(5/24)比0.9%(2/215),x2=30.082,P=0.000]、5年累积AML或MDS发生率(33.4%比0.8%,x2=17.798,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符合NSAA临床特征患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9.2%,伴染色体异常的患儿与不伴染色体异常患儿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相似,但伴有染色体异常的患儿较不伴染色体异常患儿预后差,更容易进展为MDS或AML.
朱帅安文彬万扬任媛媛张然然章婧嫽刘超孙聪聪常丽贤陈晓娟杨文钰郭晔陈玉梅邹尧竺晓凡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预后
497例儿童少年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特点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分析儿童少年急性白血病 (AL)髓外浸润临床特点 ,指导临床治疗 ,提高长期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97例儿童少年AL ,为 1 996年 5月~ 2 0 0 3年 5月我院初诊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结果   1 7岁以下儿童少年AL中 ,ALL占 6 3% ,ANLL 33%。ALL初诊者髓外浸润中以纵隔浸润最多见 ,并多见于T -ALL患儿。髓外浸润在ALL高危组中的发生率最高。ANLL初诊时的髓外浸润常见部位为CNS、皮肤、眼部、胸膜等 ,多发生于M2b、M4 和M5型患儿。初诊时CNS浸润ANLL比ALL常见 ,中位年龄 1 2岁 ,男性高白细胞者多发 ,发生CNS浸润最常见的是M2b型 ,均有染色体t( 8;2 1 )异常。治疗中髓外复发主要在ALL患儿的CNSL ,发病率 1 4 .5%。结论儿童少年AL髓外浸润多见于T -ALL及M2b患儿 ,与预后不良有关。早期发现 ,积极治疗 ,可降低儿童少年AL的CNSL发病率。
陈玉梅杨小羊孙洪波邹尧王书春张丽钱林生竺晓凡
关键词:髓外浸润初诊儿童少年AL急性白血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