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连
- 作品数:10 被引量:172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悬吊疗法Neurac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尝试采用悬吊疗法神经肌肉激活(Neurac)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作为新型康复方案。方法选择初次诊断脑卒中偏瘫(Brunnstrom分期Ⅳ~Ⅴ期)患者共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应用Neurac技术,2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每次50 min,每周5次,疗程4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躯干控制能力评定量表(TCT)以及三维步态训练系统进行步态时空和时相参数分析,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FMA-UE、FTHUE-HK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下肢功能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FMA-LE、BBS和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步频和步长均增加,步宽降低,时相参数中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百分比以及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Neurac技术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功能,提高肢体平衡和控制能力,改善步态,增强康复质量和生活能力,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 刘英姣陈爱连
- 关键词:卒中偏瘫康复步态FUGL-MEYER评分
-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收治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U-FMA和HGRT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U-FMA和HGR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仪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改善手功能。
- 陈爱连
-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
- 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1
- 2016年
- 目的观察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均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建立治疗的信心,缩短建立反射性排尿的时间。
- 陈爱连胡振江符文君艾坤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膀胱功能训练
- 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0
- 2016年
-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对各类合并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接受训练指导、间歇导尿以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同时予电针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间歇导尿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尽快建立反射性排尿。
- 陈爱连胡振江符文君艾坤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电针膀胱功能训练排尿功能
- 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作用探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作用。方法: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新Bobath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上肢功能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 符文君陈爱连刘英姣闫钰章
-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生活质量
- 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观察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Feeney自由落体冲击造模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7 d。处理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脑组织EGF和bFGF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EGF表达下降(P<0.01),而bFGF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EGF和bFGF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促进神经再生相关生长因子EGF和bFGF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 张毅敏唐纯志程少冰陈爱连张玉卿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针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肱骨中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34例的康复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肱骨中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6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采用U-FMA、HGRT和伸腕肌MMT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肢功能和肌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U-FMA、HGRT和伸腕肌MMT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U-F/VIA、HGRT和伸腕肌M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仪能进一步提高肱骨中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手功能,明显增强患肢伸腕肌肌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陈爱连胡振江符文君
- 关键词:桡神经损伤康复治疗
- 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吞咽障碍康复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20年
- 环咽肌失弛缓症是脑干卒中的常见症状,是造成吞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和管理,并全方位地进行综合康复干预是一项多学科的任务。本研究主要综述了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策略,以期为此类患者的康复提供研究方向。
- 胡婷婷邓景贵覃佩陈爱连刘佳龚放华唐雪琴刘智群
- 关键词:脑卒中环咽肌失弛缓症吞咽障碍康复
- 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步态以及平衡等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训练。训练前后评定患者的平衡、躯干控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和生活质量以及行走过程中下肢的步态时空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37.61±4.36)分、(83.41±8.61)分、(80.71±9.19)分、(3.86±0.23)分]均高于对照组[(34.86±4.11)分、(76.83±7.36)分、(72.37±9.57)分、(3.66±0.34)分,均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步态时空参数的步速、步频和跨步长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跨步时间和支撑相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可有效优化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功能,改善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刘英姣张泓陈爱连符文君
-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步态
- 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5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纳络酮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纳络酮;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百会、水沟、风府透哑门、合谷和涌泉,疏密波,频率1Hz/50Hz,强度1~4mA。各组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14d。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及清醒率。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的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结束1个月的GC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继续提高(P<0.05)。纳络酮组及电针组在治疗结束及结束后1个月的GCS评分及GOS分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电针组及纳络酮组清醒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电针干预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GCS评分、GOS分级及清醒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 张毅敏陈爱连唐纯志张玉卿尹海斌陈声鑫
- 关键词:昏迷电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