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栗

作品数:20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油藏
  • 5篇油田
  • 4篇剩余油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剩余油分布
  • 3篇盆地
  • 3篇乾安油田
  • 2篇岩石
  • 2篇页岩
  • 2篇伊通盆地
  • 2篇油气
  • 2篇游离烃
  • 2篇砂岩
  • 2篇砂岩油藏
  • 2篇剩余油分布规...
  • 2篇试验区
  • 2篇微相
  • 2篇围压
  • 2篇井网

机构

  • 17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吉林...
  • 1篇长江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20篇陈栗
  • 8篇李忠诚
  • 5篇王岚岚
  • 3篇魏兆胜
  • 3篇唐大卿
  • 2篇张辉
  • 2篇陈红汉
  • 2篇王海龙
  • 2篇宋鹏
  • 2篇钟显彪
  • 2篇马文艳
  • 2篇程志远
  • 2篇何宇
  • 2篇刘奇
  • 2篇吴海瑞
  • 1篇徐小红
  • 1篇李楠
  • 1篇陈建文
  • 1篇张莉
  • 1篇杜丽萍

传媒

  • 2篇石油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能源与环保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中国油田采油...
  • 1篇吉林省第五届...

年份

  • 6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盆机制被引量:16
2010年
郯庐断裂带伊通段的构造活动对伊通盆地的形成与油气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最新的地震、钻井、物探、露头等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新世-始新世中期的左旋走滑挤压阶段、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末期的右旋走滑伸展阶段和中新世-第四纪的右旋走滑和隆升阶段。其中第二阶段为主成盆期,控盆断裂活动特征具有南早北晚、由南向北迁移的规律,盆地沉积中心因此也从南西向北东迁移并靠近西北缘主断裂;第三阶段为盆地反转期,控盆断裂发生右行压扭和隆升,盆地东南缘发生拱张使得万昌构造带等早期形成的构造高部位油气藏遭受破坏,而盆地西北缘受侧向挤压则形成宽2~4km的西北缘断褶带,具有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是盆地新的找油领域。
唐大卿陈红汉孙家振张辉陈栗
关键词:右旋走滑郯庐断裂带伊通盆地
基于多裂缝扩展形态的水平井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2024年
为研究多簇压裂裂缝扩展的实际形态对水平井产能预测的影响,进而科学指导压裂施工设计,基于位移不连续法(DDM)研究了布缝间距和布缝数量2个因素对多裂缝扩展形态、流量分配的影响,并采用CMG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吉林油田H区块的实际地质参数,建立了单水平井压裂均质模型,基于产能最大化,优选出最佳的压裂施工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簇数增加,进液量百分比极差和裂缝长度极差先增大,后略微减小;当进行4簇射孔压裂时,裂缝2、3的进液量百分比和缝宽都过小;簇间距对多裂缝扩展均匀程度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多裂缝扩展均匀程度更高,在实际压裂施工中应采用较大的簇间距。在H区块地层参数条件下,最优裂缝簇数为3簇,最佳簇间距为40 m,最优裂缝半长为120 m,最佳裂缝导流能力为10μm^(2)·cm。该区块适合使用黏度30 MPa·s、排量6 m^(3)/min的压裂液进行压裂。
李忠诚陈栗徐小红何宇张军
关键词:水力压裂多裂缝产能预测水平井压裂参数
一种石油及其代用能源的高效率超低污染利用方法
一种石油及其代用能源的高效率超低污染利用方法,属于石油加工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原油进行常压蒸馏;步骤2:对轻质油进行分馏;步骤3:对重油进行初步裂解;步骤4:将裂化后的原料重油进行高压分离;步骤5:经...
刘颖李忠诚陈栗刘海滨孟媛媛陈建文贾立莹孙宜显王建一
伊通盆地新近纪差异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被引量:13
2013年
结合最新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伊通盆地新近纪反转构造的差异改造特征、成因演化、变形规律及动力学背景,分析差异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伊通盆地西北缘反转构造以右旋走滑冲断为主,可划分为高隆翻转冲断型、中隆斜列冲断型和低隆破裂冲断型,形成沿盆地西北缘平行展布的宽约2~4km的断褶带,油气成藏条件良好;而在盆地东南缘,反转构造则以相对较弱的右旋压扭和隆升掀斜为主,且在尖山、万昌、搜登等构造带顶部还发育了拱张性断裂,对早期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反转构造成因主要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弧后扩张而使中国东北大陆遭受挤压隆升,同时还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远程挤压效应影响,此外还与盆缘隆起的发育位置和隆升强度密切相关。
唐大卿陈红汉江涛张辉邱玉超陈栗
关键词:断褶带油气成藏伊通盆地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乾安油田老区剩余油分布规律
乾安油田老区属低渗透裂缝砂岩油藏,纵向上油层发育多,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储层物性较差,裂缝发育.自1985年投入开发,经过20多年的开发历程,初期注采井网未进行大规模调整,已严重不适应地下地质条件需要,目前采出程度仅...
陈栗王岚岚尚博萱刘玉珍
关键词:砂岩油藏剩余油数值模拟
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乾安油田老区属低渗透裂缝砂岩油藏,纵向上油层发育多,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储层物性较差,裂缝发育。自1985年投入开发,经过20多年的开发历程,初期采用的300×300m反九点注采井网未进行大规模调整,已严重不适应地下...
陈栗
关键词:乾安油田剩余油沉积微相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井网综合调整技术在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中的应用
合理注采井网的确定是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成败的关键,本文以吉林油田海坨子油田为例,通过对海坨子油田的地质再认识和开发现状、开采特点、开发效果的评价与研究,结合油田的开采实际,分析该油田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裂缝分布规律...
陈栗钟显彪王岚岚王莉莉
关键词:裂缝低渗透井网适应性井网调整
文献传递
成熟探区相控油藏储集体精细表征与产能劈分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单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了曲流河及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的平面与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其对应的测井识别标志。分析曲流河及三角洲分流河道储层的构型刻画方法,并利用多种方法对侧积体规模、前积层与侧积层产状进行定量计算,刻画单砂体内部构型。探索基于多级构型界面约束的构型建模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网格约束,该方法综合采用多级界面约束和设置非均质网格技术,实现了以较少量网格对构型级别夹层的精细表征。同时解析常规产能劈分方法,探索单砂体产能劈分要素,提出了多参数相结合的产能劈分方案,进而为油田未来精细调剖挖潜方案的制订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撑。
鲍志东李忠诚陈栗吴凡牛博牛博魏兆胜王振军封从军周新茂张莉臧东升刘锐万谱李磊
关键词:储集体单砂体
微地震波监测技术在水驱前缘与裂缝研究中的应用——以乾安油田为例被引量:9
2007年
应用潜入式水驱前缘和裂缝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描述了乾安油田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井周裂缝发育特征,确定了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结果表明,乾安油田水驱前缘"指状"突出现象普遍,油井排100m附近剩余油较多。
王建华李迎九陈栗陈俊哲韩莹波赵燕新
关键词:裂缝发育水驱前缘乾安油田
长春弱挥发油油藏的开发经验被引量:11
2001年
长春油田是 1988年发现的弱挥发油油藏 ,油田属于断块油气藏 ,油田开发采取边外注水 ,高速开发的政策。1990年达历史最高年产油量 6 3.4× 10 4t,1994年降为 7× 10 4t,1999年已降到 2 .85× 10 4t,综合含水从初期的不含水增大到 86 .3% ,油田处于晚期开发。油田开发表现的特征与溶解气驱开发类似。预测采收率仅为 2 7%左右 ,较数值模拟理想方案低 2 3%。针对以上问题 ,阐述了该油藏的地质特点和烃类流体类型 ,总结了油田开发的历程、开发特征和开发经验。提出了开发挥发油及弱挥发油油藏 ,保持饱和压力以上是开发好此类油藏的关键 ,应列为此类油藏开发的最重要原则。
钟显彪王岚岚陈栗关云东秦杰
关键词:油藏开发数值模拟断块油气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