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鸣

作品数:429 被引量:1,447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3篇期刊文章
  • 153篇专利
  • 27篇科技成果
  • 22篇会议论文
  • 4篇标准

领域

  • 183篇农业科学
  • 74篇生物学
  • 2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2篇化学工程
  • 6篇医药卫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81篇紫胶
  • 47篇白蜡虫
  • 39篇寄主
  • 35篇漂白紫胶
  • 32篇植物
  • 30篇凤蝶
  • 26篇寄主植物
  • 23篇滞育
  • 22篇紫胶虫
  • 22篇保鲜
  • 21篇模化
  • 21篇昆虫
  • 21篇规模化
  • 20篇养殖
  • 20篇蛱蝶
  • 17篇虫白蜡
  • 16篇幼虫
  • 16篇人工养殖
  • 15篇云南松
  • 13篇滞育蛹

机构

  • 42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0篇云南省林业科...
  • 10篇西南林业大学
  • 8篇南京林业大学
  • 8篇国家林业局
  • 7篇西南林学院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云南省林业调...
  • 3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广安职业技术...
  • 2篇湖南省林业科...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国际竹藤网络...
  • 1篇云南省森林自...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华县林业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429篇陈晓鸣
  • 108篇张弘
  • 104篇冯颖
  • 100篇石雷
  • 74篇马李一
  • 67篇陈智勇
  • 65篇周成理
  • 61篇郑华
  • 55篇杨子祥
  • 53篇甘瑾
  • 51篇史军义
  • 44篇王绍云
  • 42篇陈航
  • 41篇王有琼
  • 41篇易传辉
  • 38篇段琼芬
  • 37篇叶寿德
  • 35篇陈勇
  • 35篇张重权
  • 33篇王自力

传媒

  • 98篇林业科学研究
  • 10篇食品科学
  • 9篇应用昆虫学报
  • 8篇环境昆虫学报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西北林学院学...
  • 5篇生态学报
  • 4篇林业科学
  • 4篇昆虫知识
  • 4篇广东农业科学
  • 4篇Zoolog...
  • 4篇西南林学院学...
  • 3篇昆虫学报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生物资源
  • 3篇第五届生物多...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8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16篇2018
  • 15篇2017
  • 25篇2016
  • 9篇2015
  • 24篇2014
  • 21篇2013
  • 41篇2012
  • 23篇2011
  • 27篇2010
  • 64篇2009
  • 37篇2008
  • 16篇2007
  • 10篇2006
  • 23篇2005
  • 13篇2004
4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草莓生物抗菌保鲜剂及其保鲜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草莓生物抗菌保鲜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质量比的原料制成:百部提取物5.0~15.0%,广霍香提取物5.0~15.0%,脱氢乙酸钠0.1~1.0%,氯化钙1.0~5.0%,余量为水。用本发明对草莓进行防腐保鲜处...
陈晓鸣甘瑾马李一石雷
文献传递
翘鳞肉齿菌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被引量:5
1996年
翘鳞肉齿菌是属于齿菌科的大型野生食用菌,调查表明,该菌多生长于海拔2000~3000m的松栎混交林或栎树林中地上,夏末秋初出菇。经在松针膏培养基和子实体浸液培养基上多次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白色纯化菌丝。菌丝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以在PDA和YM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日生长速率可达1.80cm/d和1.77cm/d。经在5~40℃和pH2~11的范围内菌丝培养试验证明,菌丝在20~25℃和pH3~7的条件下生长最好。翘鳞肉齿菌的担子孢子圆形,具大型疣突,人为条件下极难萌发。
冯颖陈晓鸣周德群赵丽芳惠雅玲王绍云
关键词:生物学特征孢子萌发食用菌类
三种昆虫甲壳素提取与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以含氮量和灰分含量为指标,采用酸碱法对蝉蜕、中华稻蝗和喙尾琵琶甲中甲壳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三种昆虫最佳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从蝉蜕中提取甲壳素方法为80℃下与NaOH(6%)反应1 h脱蛋白、再在常温下与HCl(0.2 mol.L-1)反应20 min,脱除无机盐;从中华稻蝗中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为80℃下与NaOH(7%)反应1 h脱蛋白,再在常温下与HCl(0.3 mol.L-1)反应10 min,脱除无机盐;从喙尾琵琶甲中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为80℃下与NaOH(7%)反应5 h脱蛋白,再在常温下与HCl(0.2 mol.L-1)反应10 min,脱除无机盐;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生分析表征的结果表明,三种昆虫中提取的甲壳素与标样一致。
郭宝华何钊冯颖陈晓鸣
关键词:蝉蜕中华稻蝗甲壳素
虎斑蝶实验种群生物学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记述了云南元江虎斑蝶Danaus genutia(Cramer)种群的全虫期形态特征、幼期发育历期、在云南昆明温室中的代生活史和生殖力、寄主范围、成虫及幼虫的行为习性,为该高观赏价值蝶种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在气候箱内单虫饲养观察个体发育史,建立温室实验种群收集种群生活史资料,结合实验种群和野生个体观察了解幼虫和成虫习性;根据成虫对多种植物的同时选择产卵、成虫对单种植物的顺序选择产卵及幼虫取食和发育情况判定幼虫寄主植物。[结果]在25℃恒温条件下,虎斑蝶从卵到成虫羽化历时22~27 d;在温室自然变温条件下(16.5~36.4℃),雌成虫从卵发育至产卵需35~40 d;成虫雌雄性比为1:1.26,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4.84粒;虎斑蝶元江种群的唯一确认寄主为鹅绒藤属的两种植物,青羊参Cynanchum otophyllum和峨眉牛皮消C.giraldii。[结论]虎斑蝶元江种群中存在明显的体表色斑多态性,这种警戒色多态性可能是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的结果,也可能是种群内的稳定多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除了萝藦科鹅绒藤属的2种植物,其他多种被文献报道为虎斑蝶寄主的植物被证明非元江虎斑蝶种群的寄主植物。
陈祯曹永周元清周成理陈晓鸣石雷
关键词:寄主范围习性
白蜡虫β1-微管蛋白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2011年
采用RACE和RT-PCR对白蜡虫雌成虫β1-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获得的cDNA全长序列为1 492 bp,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341 bp,编码44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β微管蛋白的保守区域和GTP结合位点,理论分子量约为50.20 Kda,等电点为4.75。同源性分析表明:所获得的β1-微管蛋白与其它昆虫的β微管蛋白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是高度同源的,该基因cDNA序列已经递交到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JF731244。
杨璞陈晓鸣朱家颖丁伟峰刘魏魏
关键词:白蜡虫微管蛋白RACE氨基酸
青斑蝶成虫释放诱集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为营造蝴蝶飞舞的景观,本研究以青斑蝶Tirumala limniace Cramer为对象,探究了颜色和气味对该蝶觅食的引诱作用,根据引诱结果设计出一种在蝴蝶放飞后引诱蝴蝶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合适的假花颜色、引诱剂和彩灯颜色。[方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颜色和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诱集到青斑蝶的数量。[结果]视觉和嗅觉信号均对青斑蝶的觅食有引诱作用。视觉信号中,5种颜色假花引诱效果最好的是白色(9.0%),其次是黄色(3.7%)和红色(2.0%),粉红(1.7%)和紫色(1.0%)最差。3种灯光对青斑蝶的引诱效果都好于对照,其中引诱效果最好的是7色彩灯(9.3%),其次是粉红色(8.3%)和红色灯(7.0%)。嗅觉信号中,3种蜜源信息引诱剂引诱效果最好的是混合物(1%α-蒎烯+1%水杨酸甲酯+1%1-辛醛)和对照(蜂蜜水),其次是1%水杨酸甲酯,1%α-蒎烯最差。喷洒蜜源信息和蜂蜜水的红色、黄色和白色假花对青斑蝶的平均引诱率比不喷时分别提高了2.38倍、1.91倍和1.97倍,说明青斑蝶在觅食时以嗅觉信号为主,视觉信号为辅。[结论]因此,该引诱装置选择的假花颜色为白色、黄色和红色;引诱剂为1%α-蒎烯+1%水杨酸甲酯+1%1-辛醛的混合物;彩灯为7色彩灯;较好的放飞方式是分多次放飞,每次放飞蝴蝶数量200~250只。该装置制作简便,造价便宜,可重复多次使用,对蝴蝶持续引诱效果较好,适合在网室内和野外蝴蝶放飞时使用。
李承哲王华唐宇翀陈晓鸣姚俊石雷周成理
关键词:觅食引诱嗅觉模拟装置
草莓采后病原菌分离及天然物对其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以云南省玉溪市所产草莓为材料,研究草莓在贮藏中的主要病害及病原真菌,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用多种天然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进行了抑菌试验,目的在于找到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物质。通过试验,分离、鉴定出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ex Fr.)Vuill.、青霉属Penicilliumsp.、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Pers.ex Fr.、草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Link ex Gray 4种病原真菌,找到了对4种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并确定了最低抑制浓度(MIC)。
甘瑾马李一石雷陈智勇陈晓鸣
关键词:草莓采后病害病原真菌抑菌作用
紫胶蚧成虫期种群变化及泌胶特点
2005年
紫胶蚧成虫期是分泌紫胶的关键时期。当紫胶蚧进入成虫期后,每隔 2周取样测定种群密度、虫体重、个体泌胶量。结果表明,紫胶蚧雌成虫群体密度与虫体重、个体泌胶量都存在线性关系。紫胶蚧成虫初期每雌虫每天净增加泌胶量 2. 54×10-4 mg,中期每雌虫每天净增加泌胶量 1. 98×10-4 mg,中、后期每雌虫每天净增加泌胶量 6. 25×10-5 mg。个体泌胶量与成虫期历期有关,成虫期历期越长,紫胶蚧个体泌胶量越大。在紫胶蚧适宜的温度、湿度范围内,温湿系数大的地方,紫胶蚧个体泌胶量大。
陈又清陈晓鸣李昆石雷陈志勇
关键词:紫胶蚧种群密度环境因子
白蜡虫雌虫体表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2023年
本研究通过分析白蜡虫Ericerus pela雌虫体表真菌的物种组成及其附生方式,为研究白蜡虫与体表真菌的互作关系和挖掘昆虫体表真菌的潜在利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白蜡虫雌虫体表真菌的分布情况和附生方式,通过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真菌种类。观察发现白蜡虫雌虫背面的真菌主要以菌丝网的形式依靠附着枝附生于几丁质外壳上;腹面的部分真菌附生方式与背面一致,还有部分真菌与白蜡虫雌虫分泌的蜡丝混合在一起或附着于雌性白蜡虫虫体的边缘刺附近。经分离培养纯化,共获得真菌8株,分别鉴定为碳团菌Hypoxylon sp.、云南木霉菌Trichoderma yunnanense、碳角菌Xylaria brevipes、浅黄隐球酵母Papiliotrema flavescens、香气红冬孢锁掷孢酵母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这些真菌附生在白蜡虫雌虫体表与其排泄的蜜露有关,蜜露能为真菌提供丰富的糖原、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在分离到的8株真菌中,木霉菌和酵母菌可能对白蜡虫雌虫有益,木霉菌对病原微生物有拮抗作用,酵母菌通过发酵利用蜜露,并产生抗菌物质,能减少其他微生物对白蜡虫的危害;其余的真菌均为植物病原菌,可能诱发寄主植物病害,对白蜡生产有潜在的危害;枝状枝孢菌和尖孢炭疽菌既是植物病原菌,又是昆虫病原菌,可能严重影响白蜡虫的种虫培育和白蜡产业的发展。
史鸿翔李斌陈晓鸣杨斌杨璞陈航
关键词:白蜡虫形态学鉴定
白蜡虫抗突变实验与主要功效成分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对白蜡虫的抗突变功能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甲壳素、多糖、维生素和黄酮类等。以白蜡虫为抗突变材料喂饲小鼠,48 h检测微核的发生率,各剂量组均比对照组的微核率低,其中高剂量组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抑制率为34.19%,说明白蜡虫能够对抗环磷酰胺产生的致突变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突变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白蜡虫含有2.14%甲壳素;7.2%的粗多糖,除蛋白后的多糖含量4.54%,多糖含量以葡萄糖计为28.4%,由葡萄糖、甘露糖和果糖组成,3种糖的摩尔比为5∶21∶1,白蜡虫多糖为一种杂多糖-蛋白复合物;白蜡虫还含有1.3%的总黄酮和多种维生素。甲壳素、多糖、维生素和黄酮类物质应为抗突变作用的主要功效成分。
冯颖陈晓鸣何钊郭宝华马艳
关键词:白蜡虫抗突变甲壳素多糖B族维生素黄酮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