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
- 作品数:11 被引量:7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o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新技术。文中旨在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5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患者心率平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扫描;B组患者心率平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扫描。2组注射对比剂为80~90 ml。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评分,对冠状动脉3个主要分支即右侧冠状动脉、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56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168支,共有156支(92.9%)冠状动脉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其中A组30例患者90支血管,其中4支(4.44%)冠状动脉不能评价;B组26例患者共计78支血管,其中8支(10.3%)血管不能评价;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辐射剂量(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均值(17.28±0.45)mGy,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84±0.08)mSv,其中A组CTDIvol均值(17.38±0.73)mGy、ED(2.90±0.13)mSv;B组CTDIvol均值(17.17±0.47)mGy,ED(2.77±0.09)mSv。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按照平均心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平均心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的原则,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大大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 陈新张军周长圣顾海峰刁强郑玲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
-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肝脏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不同病变的强化特征。方法:收集39例肝脏占位患者,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原发性肝癌12例、肝脏转移瘤4例、肝脏血管瘤8例、肝脏腺瘤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肝脓肿2例,术前分别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对动态增强图像绘制感兴趣区,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curse,TSC)。结果:12例原发性肝癌的病变周边见"假包膜";6例巨块型肝癌可见中央坏死及出血;2例病灶可见病灶中脂肪变性,动态增强曲线呈现出"快进快出";肝脏转移瘤4例,病变中央大都为坏死区,可见包膜影,增强包膜早期强化,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肝脏血管瘤8例在常规T2WI脂肪抑制呈明显的高信号,边界清楚,动态增强曲线为"慢进慢出型";肝脏局灶性结节2例,边缘尚清,病灶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增强方式为"快增缓增型";肝脏腺瘤4例,边缘清楚,动态增强早期明显强化;肝脓肿2例,病灶分布在肝周缘,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强化。结论: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结合常规序列对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张军李林陈新卢光明郑玲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脏病变
- 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固定术后的应用被引量:2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因骨骼病变行金属固定术的患者共有金属固定36处,其中金属外固定11处,均为胫腓骨外固定;内固定25处,包括颈椎内固定10处,腰椎内固定4处,胫腓骨内固定8处,尺桡骨内固定3处。对患者行双能量CT扫描后,用双能量软件内的单能谱技术(Monoenergetic)处理,分为40、70、100、130、160、190keV的6组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别对上述6组图像和平均加权120kV图像按照4分法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价标准:1分为金属伪影严重,不能评价;2分为金属伪影少许,尚可评价;3分为无明显金属伪影,骨质结构显示良好;4分为无金属伪影,图像优秀。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别对全部金属固定和金属内、外固定患者在不同keV条件以及平均加权120kV的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全部金属固定物,单能谱CT图像3分及以上者为25处,而120kV图像3分及以上者为4处,双能量CT的单能谱技术改善了骨折金属固定术后CT的图像质量(F值=116.487,P〈0.01)。对于金属内固定术,单能谱70keV图像3分及以上者为25处,100keV图像为12处,70keV可提供最佳的图像质量(F值=122.149,P〈0.01),而对于金属外固定,130keV可提供最佳的图像质量,3分及以上者9处(F值=60.902,P〈0.01)。结论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改善了金属固定术后CT检查的影像质量;金属内固定CT复查采用70keV,金属外固定cT复查采用130keV进行图像重组可获得最佳图像质量。
- 周长圣郑玲张龙江罗松赵艳娥陈新卢光明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内固定器外固定器
- 双源CT峰值跟踪法颈部CTA扫描优化方案初步探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初步探讨64层双源CT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方法:将60例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对比剂注射速率均为4.0mL/s,使用自动触发技术,阈值设为120Hu,达到峰值后延迟4s扫描,A采用足向头方向的扫描方案,B组采用头向足方向的优化方案,其他参数相同,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做后处理,然后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B组注射侧头臂静脉CT值比A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主动脉弓CT值高、大脑中动脉CT值低,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能有效消除注射侧头臂静脉伪影干扰,改善颈部动脉显示效果。
- 陈新周长圣张军顾海峰罗松郑玲
- 关键词:CT血管成像X线计算机颈动脉
- TOF-MRA与3D CE-MRA在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TOF-MRA与3D CE-MRA成像技术的异同点以及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某院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的115名患者行磁共振常规检查、TOF-MRA及CE-MRA检查,采用血管原始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15例患者均行TOF-MRA检查、CE-MRA检查,其中5例病例由于严重伪影无法进行图像质量的评价;在正常血管显示方面2种成像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2种方法综合评价优于单一成像方法的应用(P<0.05),与TOF-MRA相比,CE-MRA与综合评价方法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例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9例患者大脑后动脉P1段闭塞,在显示血管闭塞及侧支血管方面,CE-MRA方法比TOF-MRA成像方法具有明显优势;与TOF-MRA相比,CE-MRA成像方法还可以显示颅外段的动脉血管。结论:TOF-MRA与3D CE-MRA 2种成像方法各有优势,在脑卒中患者的血管显示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2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血管病变的显示。
- 张军陈新毕俊卢光明郑玲
- 关键词:脑卒中时间飞跃法
- 胸部DR双能量减影与DR胸片、胸部CT吸收剂量对照研究
- 本文从X线吸收剂量的角度来探讨胸部DR双能量减影(dual energy subtraction,DES)与DR高千伏X线摄影、DR亚高千伏X线摄影,以及胸部常规CT扫描、低剂量胸部CT扫描被检者X线吸收剂量之间的差异,...
- 王骏赵国良李苏建周正良张玥玥陈新
- 关键词:双能量减影数字X线摄影
- 文献传递
- 膝关节置换螺旋CT扫描技术初步经验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常规CT扫描条件的初步经验。方法:对25名成年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前后2次CT申请检查中实行适度增加曝光剂量和层厚的扫描,对比同一患者前后2次扫描所得图像中金属伪影、密度分辨率的情况。结果:患者第2次扫描图像的金属伪影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密度分辨率得到了提高。结论:适度提高曝光剂量,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图像中金属伪影的影响,提高密度分辨率。提高层厚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增大曝光量对处理金属伪影与密度分辨率在层厚方面的矛盾起到了重要的权衡价值。
- 陈新周长圣张军顾海峰罗松郑玲
- 关键词:金属伪影密度分辨率部分容积效应信噪比
- 双源CT颈部CTA扫描方案选择原则的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方案的选择原则。方法:80例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CT单能量减影扫描方案(DS-CTA),B组采用CT双能量减影扫描方案(DE-CTA),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作后处理,然后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与A组相比,B组断层扫描时间平均缩短67%、辐射剂量平均降低21%;在后处理时间和图像质量方面,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方案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 陈新顾海峰周长圣罗松郑玲
- 关键词:CT血管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颈动脉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瘘的检出率及分型诊断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瘘的检出率和分型诊断,并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9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连续的48533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瘘的检出率、类型及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共检出102例冠状动脉瘘,发生率0.21%(102/48533)。102例冠状动脉瘘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92例(90.2%,92/102),冠状动脉右心房瘘4例(3.9%,4/102),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和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各2例(2.0%,2/102)、冠状动脉左心房瘘和冠状动脉心小静脉瘘各1例(1.0%,1/102)。9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起自双侧冠状动脉46例(50.O%,46/92),左冠状动脉28例(30.4%,28/92),右冠状动脉11例(12.0%,11/92),余7例(7.6%,7/92)同时伴存其他心外血管异常沟通。结论本组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为0.21%,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最常见(占90.2%),而来自双侧冠状动脉主肺动脉瘘占50%。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这些冠状动脉瘘的类型和异常血管,为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 周长圣张龙江王怡宁于薇黄伟张波赵艳娥陈新郑玲张兆琪金征宇卢光明
- 关键词:动脉动脉瘘血管造影术
- 胸部DR双能量减影与DR胸片及胸部CT吸收剂量对照研究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胸部DR双能量减影(DES)与DR高千伏X线摄影、DR亚高千伏X线摄影、胸部常规CT扫描以及低剂量胸部CT扫描被检者X线吸收剂量之间的差异,从剂量学角度阐明胸部影像学检查程序。方法:72例患者采用DR双能量减影、DR高千伏X线摄影以及CT扫描。DR双能量减影采用140 kV3、20 mA,60 kV、500 mA自动曝光,以及110 kV3、20 mA,60 kV、500 mA自动曝光进行后前站立位X线摄影。DR高千伏X线胸部摄影采用140 kV2、00 mA与亚高千伏采用110 kV、200 mA自动曝光后前站立位进行摄影。常规CT胸部扫描采用120~130 kV进行扫描。低剂量CT胸部扫描采用110 kV进行扫描。对各组X线吸收剂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能量减影之间、高千伏胸部X线摄影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减影技术的被检者吸收剂量与DR胸部高千伏X线摄影及胸部CT检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DR双能量减影作为DR高千伏胸部X线摄影的一种补充,适度加以应用,同时部分疾病可采用胸部低剂量CT扫描,以从整体上降低被检者的随机吸收剂量。
- 王骏赵国良李苏建周正良张玥玥陈新
- 关键词:胸部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