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伟
- 作品数:16 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生物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非何杰金淋巴瘤(PTL)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1972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PTL43例,对其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观察PTL肿瘤发展规律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应用SPSS1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寿命表法、Kaplan-Meier法及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和71%,5、10年无瘤生存率均为7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分期和B症状(即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P<0.001),病程长短也影响PTL的预后(P=0.049),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TL病情进展时,肿瘤沿甲状腺淋巴引流区扩散,未发现跳跃性。两叶以上病灶者颈内淋巴结转移率为50%(7/14例),显著高于单叶者的14%(4/29例,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远处转移率及肿瘤相关死亡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值均<0.0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肿瘤相关死亡率高于滤泡型淋巴瘤(FL)和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P<0.01)。未观察到低度恶性PTL转化为高度恶性淋巴瘤。MZL和FLⅠ期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治疗,均可获得长期生存;对不利预后因素(DLBCL、FLⅡ期以上和B症状)患者,给予以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仍难以控制肿瘤的进展。结论PTL具有自己的临床生物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其临床生物特性制定治疗策略较为恰当。
- 杨焕军梁世雄陈忠伟稽庆海王达飞
- 关键词:疾病预后阿霉素化学治疗
- 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 目的:分析脊柱淋巴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这种少见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淋巴瘤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 18—76岁,平均47岁。4例既有CT也有MRI检查,6例仅有C...
- 周良平彭卫军陈忠伟
- 关键词:淋巴瘤骨肿瘤计算机体层磁共振成像
- 文献传递
- 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分类信息代码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规范、精确疾病定义。方法 采用多项分类内容定义疾病或形态学改变。数据库设计采用SQLSERVER 2 0 0 0数据库。结果 确立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分类信息 9位核心代码 +2位附加代码系统的方案。核心代码本质为疾病属性分类命名编码 ,包含了“性质分类”、“生物行为”、“组织起源”、“形态归类”及“诊断名称序号”等。附加代码包括“标本来源”、“病理类别”两项。结论 病理诊断结果代码库可与国际医学规范术语集(SNOMED International)及国际疾病分类 (ICD)代码相对应 ,方便国内外同行进行医学信息通讯和交流 ,对推广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编码 。
- 杜祥施达仁李小秋夏川江朱雄增王坚陈忠伟苏鹏
- 关键词:临床病理诊断国际疾病分类形态学改变生物行为行医
- 原发性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血液动力学的MR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癌前病变血液动力学的特征。方法用MR灌注扫描(MR perfusion,MRP)的方法对实验诱发大鼠肝脏的HCC癌前病变阶段到癌变阶段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在MR T2WI检出并与病理对应良好的46个结节中有9个再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RN)、22个HCC癌前病变即发育不良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10个早期HCC和5个HCC。RN、DN、早期HCC和HCC结节及邻近肝实质的平均阳性强化积分值(positiveenhancement integral,PEI)分别为205·67±31·17、161·94±20·74、226·09±34·83、491·86±44·61、204·84±70·19。将结节PEI值和结节旁肝组织PEI值对比,发现9个RN与邻近肝实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30,P=0·06),MRP图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RN均呈等信号;DN较邻近肝实质低,并有统计学意义(t=-3·64,P=0·02),DN的血流灌注曲线于动脉后期较邻近肝实质下降,MRP图像动脉期呈等信号,门脉期为低信号。10个早期HCC中4个结节表现为低灌注,PEI值低于邻近肝实质,动脉期呈稍低信号,门脉期为等信号;6个早期HCC显示为稍高灌注,PEI值稍高于邻近肝实质,动脉期为稍高信号,门脉期呈稍低信号。5个HCC呈典型的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相对低信号,结节灌注曲线动脉段较邻近肝实质有明显抬高,结节较邻近肝实质的PEI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2)。结论MRP能反映HCC癌前病变结节演变过程中血流的改变,HCC的血流灌注量较邻近肝实质明显增多;DN的血流灌注量较邻近肝实质减少。
- 管生赵卫东周康荣彭卫军毛健唐峰陈忠伟曹光孙非
- 关键词:癌前状态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过长2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1998年
-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伴非典型性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4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伴非典型性子宫内膜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4例中,4例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7例痊愈,10例好转,3例在随访中。内膜癌患者的PCNA检测均为阳性高表达。结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伴非典型性,其病变的发展是双向的,即可癌变,也可逆转。
- 张秀珊陈忠伟张玉兰
-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生非典型增生临床病理癌前病变
- 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免疫表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6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手术切除的13例肾嫌色细胞癌和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眼观、光镜和电镜观察,Hale胶体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嫌色细胞癌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颗粒状,核皱缩,有核周空晕;其中6例(46%)为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电镜下见胞质内微泡和管泡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12/13阳性。嗜酸细胞腺瘤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伴小核仁;1例(16.7%)出现核异型性;电镜下见胞质内层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免疫组化两者均表达Ecadherin、EMA,不表达CD10、CK20、vimentin;CK7在10/13例嫌色细胞癌中呈强阳性表达,2/6例嗜酸细胞腺瘤呈灶性表达。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鉴别诊断基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Hale胶体铁染色和电镜检查是区分二者的有效手段。
- 肖立陆孝禹陈忠伟杨文涛朱雄增
- 关键词: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免疫表型组织化学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被引量:27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抗体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6 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L2 6、BLA36、CD30和bcl 6抗体。结果 76 7% (4 6 / 6 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集中在 40~ 70岁 ,淋巴结内外均可累及 ,90 0 % (5 4/ 6 0 )患者临床分期为Ⅱ (2 4/ 5 4)、Ⅲ (2 1/ 5 4)、Ⅳ (9/ 5 4)期。组织病理形态 :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 88 3% (5 3/ 6 0 ) ,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 3 3% (2 / 6 0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 3 3% (2 / 6 0 ) ,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 5 0 % (3/ 6 0 )。免疫标记LCA、L2 6、BLA36表达率为 10 0 0 % (6 0 / 6 0 ) ,CD30表达率为 3 3% (2 / 6 0 ) ,bcl 6表达率为 95 0 % (5 7/ 6 0 )。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 ,侵袭性大 ,必需结合其组织病理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陶琨朱雄增徐薇苓陈忠伟陆洪芬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 甲状舌管乳头状癌诊断及治疗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探讨甲状舌管乳头状癌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例患者术前接受常规体检、B超、细针穿刺检查,手术均包括颈前肿块及舌骨中部的切除(Sistrunk operation),一侧甲状腺肿块切除或腺叶切除。一例患者由于发现明显右颈肿大淋巴结,故同时实施了功能性颈清扫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2例患者标本符合甲状舌管乳头状癌诊断,并正在密切随访中。结论:甲状舌管癌为罕见病种,已有公认的诊断标准,Sistrunk手术仍为一种适当的外科治疗方法。
- 王宇王弘土吴毅陈忠伟沈磊施达仁
- p53及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血道转移发生的关系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研究 p5 3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血道转移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 7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5 3及VEGF的表达。结果 p5 3和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8.1%和 5 8.2 % ;62 .0 %的病例中 p5 3和VEGF表达一致。p5 3及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静脉侵犯、血道转移密切相关 (P<0 .0 5 ) ,p5 3及VEGF阳性表达组血道转移发生率为 66.7% ,明显高于 p5 3及VEGF阴性表达组和 p5 3阳性表达、VEGF阴性表达组 (P <0 .0 1) ;p5 3及VEGF阴性表达病例中 ,无同时性或异时性血道转移发生。结论 结合分析 p5 3及VEGF表达状态 ,对预测结。
- 李继坤郑淼李远芳陈忠伟
-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血道转移P53蛋白
- 原发性甲状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PTL)临床特点、诊断措施,治疗的选择及影响局部控制和预后因素。方法 1 972年1月~2 0 0 2年1 2月我院收治PTL 4 3例,对其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应用SPSS 1 0中的卡方检验、寿命表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结果 PTL肿瘤发展时,首先侵犯甲状腺周围的颈内淋巴结,低度恶性PTL无1例发展为高度恶性。总的5年、1 0年生存率分别为78%、71 %,5年、1 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78%;死于肿瘤7例,均为Ⅱ期以上,2例有B症状(2 /3) ,4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4 /5 )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颈部有淋巴结转移、分期及全身转移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P <0 .0 0 1 ) ,病程的长短也影响PTL的预后(P =0 .0 4 9)。局部复发9例,均为单纯手术者(9/1 1 ) ,B症状及治疗方案对肿瘤局部控制有影响(P <0 .0 0 1 ,P =0 .0 0 2 )。结论 PTL是预后较好的一组淋巴瘤。手术的作用明确病理诊断及分类。建议病理类型为粘膜相关淋巴细胞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和滤泡性淋巴瘤(FL)的IEA单纯术后放射治疗,ⅡEA以上可行术后放疗+化疗。而对于有B症状或/和高度恶性的PTL则应以化疗为主,完全缓解后可考虑局部放疗。
- 杨焕军王达飞陈忠伟稽庆海梁世雄付小龙蒋国梁
- 关键词:甲状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原发性临床预后分析病理类型EA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