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多炎

作品数:31 被引量:190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耐药
  • 11篇葡萄球菌
  • 11篇球菌
  • 7篇万古霉素
  • 7篇金黄色葡萄球...
  • 7篇黄色葡萄球菌
  • 6篇细菌
  • 6篇耐药性
  • 5篇药敏
  • 4篇药敏试验
  • 4篇药性分析
  • 4篇生物学特性
  • 4篇敏感性
  • 4篇耐药性分析
  • 4篇菌谱
  • 4篇菌谱分析
  • 3篇药物
  • 3篇生物学
  • 3篇万古霉素耐药
  • 3篇细胞壁

机构

  • 22篇安徽省立医院
  • 6篇蚌埠医学院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水利厅...
  • 1篇安徽省水利厅
  • 1篇安徽省道路运...
  • 1篇安徽省临床检...
  • 1篇黄山市黄山区...
  • 1篇安徽省立新安...

作者

  • 31篇陈多炎
  • 18篇马筱玲
  • 12篇鲁怀伟
  • 10篇戴媛媛
  • 9篇李华
  • 7篇张涛
  • 4篇濮跃晨
  • 3篇王敬华
  • 3篇李庆
  • 3篇周素芳
  • 2篇孙光明
  • 2篇纪冰
  • 2篇耿先龙
  • 2篇杜飞
  • 2篇胡白
  • 2篇翟志敏
  • 1篇徐兵
  • 1篇王忠荣
  • 1篇蒋玉麟
  • 1篇王德生

传媒

  • 6篇临床输血与检...
  • 4篇安徽医学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工企医刊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安徽预防医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浙江检验医学
  • 1篇第二届世界华...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L型细菌败血症47例分析
1993年
我科1990年1月至1991年12月,收治细菌学证实的L型细菌败血症47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37例,女10例。最小年龄生后12小时,最大年龄12岁。~28天14例,~1岁17例,~3岁8例,~7岁3例,~14岁5例,年龄愈小,患病率愈高,1岁以内婴儿占65.8%。本组入院前有29例曾用过青霉素,35例有基础疾病,其中营养不良Ⅱ°4例;肺结核3例;皮肤脓肿及脓疮疹6例;新生儿硬肿症2例;脐炎1例;电解质紊乱2例;症疾2例;川畸病1例;
肖玉屏蒋玉麟陈多炎
关键词:败血症L型细菌儿童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2]>,糖肽类药物(万古霉素)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这类细菌严重感染的唯一有效药物.然而,有文献报道,万古霉素的应用并不能有效降低患者体内MRSA的...
马筱玲王敬华李华陈多炎濮跃晨
关键词: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细菌分离菌谱分析
文献传递
2566例急性腹泻细菌病原学检测报告
1998年
1996年5月~10月对我院肠道门诊2566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细菌病原学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1996年5月~10月我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2566份。1.2 培养基和诊断血清(1)麦康凯琼脂;(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琼脂;(3)生化反应培养基;(4)志贺、沙门氏菌属、致腹泻大肠杆菌的诊断血清。1.3
陈多炎周素芳刘素云
关键词:急性腹泻
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感染的药敏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测定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和(或)人型支原体感染对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用美国其昌达生物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解脲脲原体和(或)人型支原体培养鉴别定量药敏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标本支原体培养阳性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解脲脲原体阳性的163例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性高,分别为97.55%、95.70%和90.18%;人型支原体阳性的7例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性高,分别为85.72%,85.72%和42.86%;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均为阳性的93例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性高,分别为89.25%,89.25%和53.76%。耐药性高的分别是林可霉素、壮观霉素、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结论在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感染时以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作为治疗首选药物。
赵政龙胡白陈多炎张思平吴爱丽廖理超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药敏试验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后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探讨有效方法,为临床正确诊断奠定基础。方法使用万古霉素体外诱导将1株h-VRSA逐步诱导为VISA;观察原代菌及其诱导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结果并与标准菌株ATCC 29213比较,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后生物学特性变化规律;比较手工法、仪器法和PCR检测法的细菌鉴定结果。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后主要生物学特性改变为:细胞壁增厚、细胞表面粗糙,有结节状凸起、菌落变小,溶血环和色素消失,血浆凝固酶、甘露醇、甘露糖等生化反应由阳性转为阴性。生物学特性改变可导致手工法和仪器法细菌鉴定结果错误,但对PCR检测鉴定结果没有影响。结论金葡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后生物学特性改变可导致常规方法细菌鉴定结果错误,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张涛马筱玲戴媛媛鲁怀伟陈多炎
关键词:VISA生物学特性
74株溶血葡萄球菌重新鉴定的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调查近年来临床标本中溶血葡萄球菌迅速增多,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著减少的原因。方法使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4株溶血葡萄球菌重新进行鉴定。结果74株溶血葡萄球菌经传代培养后,有6株的血浆凝固酶、甘露糖和甘露醇等试验由阴性转变为阳性;PCR检测后,有15株细菌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特异性基因(nuc和coa)阳性。结论临床标本中葡萄球菌菌种构成比的变迁与部分细菌生化反应改变而导致的菌种鉴定错误有关,使用某些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戴媛媛马筱玲孙光明鲁怀伟李华陈多炎
关键词: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PCR
Hetero-VR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初步建立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Hetero-VRS)的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纸片法、万古霉素联合β-内酰胺抗生素快速筛选法和菌谱分析法同时进行Het-ero-VRSA检测。结果 共检测17个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亚克隆,其中只有一个亚克隆的MIC为32μg/ml,其它16个亚克隆的MIC为8-16μg/ml;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结论 万古霉素联合β-内酰胺抗生素快速筛选法和菌谱分析法都是Hetero-VRSA检测的有效方法,后者检测Hetero-VRSA的灵敏度能够达到10-8;纸片法不是Hetero-VRS检测的理想方法;Hetero-VRS的出现,应该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王敬华马筱玲濮跃晨陈多炎鲁怀伟
关键词:菌谱分析万古霉素药敏试验
57例门诊皮肤软组织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纪冰马筱玲胡白李华陈多炎
关键词:细菌培养
60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调查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了解医院近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用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ATB Expresson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CNS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3年共分离到CNS 601株,以表皮葡萄球菌(33.66%、28.62%、22.12%)、溶血葡萄球菌(37.62%、36.40%、29.95%)、模仿葡萄球菌(6.93%、8.83%、11.52%)为主;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青霉素G、氨苄西林、红霉素、苯唑西林及头孢唑林的平均敏感率较低,分别为0、2.61%、3.38%、17.75%、18.24%、22.1%,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的平均敏感性较高,分别为100.00%、97.62%和93.78%,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中介的菌株。结论 CNS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情况严峻,应做好CNS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最新动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延缓其耐药性的产生。
周树生刘宝张琳琳鲁怀伟陈多炎戴媛媛
关键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幼兔灌肠与肠道细菌移位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了解经肛门途径清洁灌肠及经口服途径全肠道灌洗对幼龄兔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以期选择更为安全的方法 ;并对灌肠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选用幼龄兔 30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经肛灌肠组 (A) ,经口全肠道灌洗组 (B)及空白对照组 (C)。依次取肠系膜淋巴结 (MLN)、肝、脾、肺匀浆 ,并抽取门静脉血液、胆汁 ,分别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并行血浆内毒素测定。结果 口服清肠组及灌肠组与对照组三者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灌肠组和口服清肠液组 ,都可明显地引起肠道细菌移位 。
王忠荣张敬杰徐兵李巍松孔祥苏义林吴圣军孙华王德生卜跃晨陈多炎陈柯胡闻
关键词:幼兔灌肠肠道细菌细菌移位内毒素移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