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 作品数:5 被引量:5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不同功能菌与有机肥混施对蔬菜生长和赤红壤肥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固氮菌、溶磷菌、纤维素降解菌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对蔬菜株高、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pH值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菌与有机肥混施,明显促进蔬菜生长.施用两种以上功能菌,可显著增加蔬菜株高,第二茬效果更明显;单施有机肥、功能菌与有机肥混施,可提高蔬菜生物量27.6%~85.7%;与单施有机肥比较,单一功能菌施用,蔬菜生物量没有差异,两种以上功能菌施用,可提高蔬菜生物量16.9%~45.5%,第一茬增加更显著.固氮菌、溶磷菌和纤维素降解菌同时与有机肥混施的效果最好.功能菌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赤红壤的酸度,施用两种以上功能菌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碱解氮.与单施有机肥比较,单一功能菌施用,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两种以上功能菌施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的活性,但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因此,建议施用添加有多种功能菌的生物有机肥,改良肥力低的赤红壤,促进作物生长. 熊凡 冯宏 郭彦彪 贾重建 陈冲 卢瑛关键词:功能菌 有机肥 蔬菜生长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组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4年 以广东省内第四纪红色黏土、玄武岩和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林地、果园/草地)下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腐殖质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分析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质等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中,各腐殖质组分占有机碳的比例是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胡敏素碳(HMC),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土壤腐殖酸碳(HAC+FAC)以草地最高、水田最低;玄武岩、花岗岩母质发育土壤腐殖酸碳以果园最高。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所占比例均高于惰性态,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有机碳比例以草地最高、旱地最低;玄武岩、花岗岩为果园最高、林地最低。3种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湿筛)主要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表层土壤>0.25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破坏率(PAD)大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均随着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和团聚体MWD随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PAD随着土壤易氧化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而降低,易氧化有机碳组分有利于土壤中形成较大的团聚体,并增加团聚体水稳性。 贾重建 刘红宜 卢瑛 陈冲 熊凡 崔启超关键词:土壤腐殖质 易氧化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母质 珠江三角洲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剖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6 2017年 采集珠江三角洲平原20个农田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包括高锰酸钾氧化碳(POXC)、不同浓度硫酸氧化的有机碳组分(CF1、CF2、CF3和CF4)、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和胡敏素碳(HMC)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OC含量变幅为1.88~52.78 g kg^(-1)。SOC、CF1、CF2、CF3、POXC、FAC、HAC含量均在耕作层(Ap1)中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7.87、7.29、4.32、2.57、0.58、1.72、2.60 g kg^(-1),在水耕氧化还原层(Br)中最低;CF4和HMC含量在Bg层土壤中最高,平均值分别为5.32、15.03 g kg^(-1)。Ap1、Ap2、Br、Bg层中POXC占有机碳比例平均值分别为3.2%、3.3%、3.5%、3.6%,活性有机碳(CF1+CF2)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在各发生层土壤中所占比例均>60%。土壤腐殖质以HMC为主,所占比例约80%。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 刘红宜 陈冲 卢瑛 贾重建 崔启超 熊凡关键词:有机碳组分 剖面分布 农田土壤 珠江三角洲 土壤质地三角图的规范制作及自动查询 被引量:20 2013年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蓄水导水性、保肥供肥性、通气性、耕性等物理性质,进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养分元素的有效性,最终影响植物生长状况,对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功能也有明显的影响, 郭彦彪 戴军 冯宏 卢瑛 贾重建 陈冲 熊凡关键词:EXCEL 自动查询 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磷剖面分布及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015年 以珠江三角洲平原由三角洲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和滨海沉积物发育形成的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水田、果园、菜地3种利用方式下不同发生层土壤全磷(TP)、有机磷(Po)、有效磷(AP)、无机磷(Pi)组分的含量和剖面分布特征,并利用液相31P核磁共振(NMR)技术测定了耕层土壤中磷形态分布。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农田土壤全磷、有机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耕层土壤中全磷、有效磷、Al-P和Fe-P明显富集;菜地和果园耕层土壤中全磷、有效磷、Al-P、Fe-P、Ca-P和O-P含量均高于水田。土壤磷素以无机磷形态为主,无机磷、有机磷占全磷比例平均值分别为71.3%和28.7%。土壤无机磷组分以O-P和Fe-P为主,Al-P最低。Al-P、Fe-P、Ca-P、O-P与全磷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Al-P、Fe-P、O-P、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Fe-P和Al-P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贡献者。31P-NMR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磷形态均以正磷酸盐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磷组分,菜地耕层土壤中磷形态包括正磷酸盐、磷酸单酯和焦磷酸盐,水田和果园包括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焦磷酸盐;水田土壤中正磷酸盐所占比例最低,磷酸单酯和磷酸二酯所占比例最高;成土母质对水田耕层土壤各形态磷所占比例影响很小。 陈冲 贾重建 卢瑛 刘红宜 崔启超 熊凡关键词:磷形态 剖面分布 成土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