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浩瑜

作品数:26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左传
  • 6篇《左传》
  • 4篇汉语
  • 4篇处置式
  • 3篇训释
  • 3篇语法
  • 3篇语法意义
  • 3篇致使义
  • 2篇异文
  • 2篇语法化
  • 2篇文言
  • 2篇文言文
  • 2篇论语
  • 2篇教学
  • 2篇法化
  • 2篇词汇
  • 1篇代词
  • 1篇典故
  • 1篇动词
  • 1篇动量

机构

  • 22篇华南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6篇郭浩瑜
  • 3篇杨荣祥

传媒

  • 5篇五邑大学学报...
  • 5篇湖南工业职业...
  • 2篇古汉语研究
  • 2篇语文月刊
  • 2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语文研究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 1篇语言科学
  • 1篇励耘语言学刊
  • 1篇历史语言学研...
  • 1篇汉语史研究集...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把”字句--遭受义“把”字句被引量:14
2010年
近代汉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把"字句——遭受义"把"字句。其结构模式是"(S受损者)+把+O当事+V+了";其语法意义是"遭受(损失、不幸、不如意)";其篇章功能是充当背景信息,作为后续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来源看,这种"把"字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是通过致使义"把"字句功能的扩展产生的;另一类为"贾老儿既把个大儿子死了",是通过"把"字提宾结构类推产生的。
郭浩瑜
关键词:功能扩展
宋以来典型致使义处置类型的来源和发展被引量:2
2017年
典型致使义处置式萌芽于唐朝,初步发展于宋朝,元代之后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它从"VP+N"提宾类推而来,有两种来源形式:一种,其VP为表使动意味的心理活动动词,扩展至其他类型的动词;一种,其VP部分是表"消亡"、"残损"等意味的状态动词或形容词。两种情况的VP原本皆可表使动,因其指向的两可性而产生重新分析,并因N1的变化而最终使得歧义消失而确立其"致使义"。
郭浩瑜
关键词:类推
李群玉诗歌用韵研究
2003年
 湖南诗人李群玉生活在中唐—晚唐时期,其诗歌用韵表现出转变时期的特点,通过对其诗歌用韵进行穷尽式调查研究,能证明王力先生关于中唐和晚唐音系的可靠性,也能反映当时实际品语的面貌,很有研究价值。
郭浩瑜
关键词:诗歌唐朝用韵
从“控制度”看处置式的不同语法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近、现代汉语中的"处置式"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学者们将其区分为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致使义处置式,还有一种遭受义处置式。本文认为"处置式"的多种语法意义与"控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所谓控制度,是指处置式中,N1对整个句子所表示的事件的掌控力度以及N2的受控力度。前述四种语法意义的处置式,控制度依次由高到底。
郭浩瑜杨荣祥
关键词:控制度处置式语法意义
从《左传》《史记》异文比较看周礼的衰落
2021年
《史记》有不少关于春秋的历史材料来自《左传》。对比两书的异文,会发现《史记》对《左传》中有关周礼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改。由此可以推见,西汉时期的人已经对周礼有了疏离感。这是社会变迁和士人嬗变所带来的结果。
郭浩瑜
关键词:《左传》《史记》异文
也谈“用心一也”之“用”的训释
2019年
通过对《荀子》所产生的时代的语言进行调查,文章发现,"用心一也"的"用"当解释为"使用",不当解释为"因为"。这是因为先秦的"心一"一般表示心思统一,"心"表示多人之心;相当于"因"的"用"只出现在风格比较庄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用法在金文和《诗经》中很常见,但在后代的散文中很少见,说明这个用法在口语中已经消失。
郭浩瑜
试论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以《齐晋鞍之战》为例
2017年
社会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语言的认知和探讨;语言历史的研究,也离不开对社会现象和意识的分析与挖掘。如果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要教好或者学好文言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中,往往附有"古代文化常识"之类的章节,以便学习者通过掌握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来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郭浩瑜
关键词: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学语言历史文化知识
《左传》之“无宁”考辨
2018年
《左传》中的"无宁"的解释分歧很多,注家们也往往语焉不详。文章通过对《左传》及相关注释的整理分析,归纳其用法特点,发现:"无宁"是一个语气副词,不可拆分,它不等于"宁",也不是一个"愿词";它主要用在疑问句中,表达一种委婉的推测语气,其中暗含确定和奉劝、提醒的意味;它后来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是经过历时发展的结果。
郭浩瑜郭懿鸾
关键词:《左传》
先秦时期“一二+NP”的特殊意义
2016年
先秦时期有一种“一二+NP”结构,其NP往往是亲属名词,常用于周王与诸侯、诸侯与诸侯的对话中,指称同姓或异姓的诸侯,从而表达出一种对称谓对象的亲近、尊敬之意。这是一种带有时代特色的语言结构,它随着周朝的礼乐崩坏以及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的不断加剧而消失。
郭浩瑜
关键词:先秦亲属称谓诸侯国概数
《笠翁对韵》异文勘正十则
2019年
清代戏曲家李渔所著之《笠翁对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启蒙读物,如今也成为了语文新课标同步阅读读物。然而目前的各种版本中存在不少异文,如果不加以整理和讨论,则会造成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的不良后果。选择十则《笠翁对韵》中的异文加以分析,从典故、语义、语法、音韵等角度展开探讨,以求得到比较合理的结论。
郭浩瑜
关键词:异文押韵词义典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