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丹

作品数:6 被引量:166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高压变质
  • 3篇高压变质带
  • 3篇变质
  • 3篇变质带
  • 2篇造山带
  • 2篇碎屑
  • 1篇岩带
  • 1篇杂岩
  • 1篇增生杂岩
  • 1篇折返
  • 1篇折返机制
  • 1篇山带
  • 1篇苏鲁造山带
  • 1篇碎屑锆石
  • 1篇太平洋板块俯...
  • 1篇年代学
  • 1篇片岩
  • 1篇中生界
  • 1篇中亚造山带
  • 1篇锆石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6篇周建波
  • 6篇郭晓丹
  • 4篇韩杰
  • 3篇曾维顺
  • 3篇曹嘉麟
  • 1篇宋卫卫
  • 1篇张兴洲
  • 1篇李雨柯
  • 1篇邱海峻

传媒

  • 2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松辽地块大地构造属性:古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被引量:32
2012年
对松辽地块南部上古生界哲斯组的碎屑锆石应用LA--ICP--MS U--Pb测试的结果显示了4个主要的年龄段:263~378 Ma(峰值年龄274 Ma);405~547 Ma(峰值515 Ma);660~974 Ma(峰值为923 Ma);其余均为中元古代年龄1 165 Ma、1 369 Ma、1 476 Ma、1 517 Ma。其中最年轻一组锆石年龄263±2 Ma代表了哲斯组主体沉积的下限年龄;~274 Ma的峰期年龄与附近地区的大石寨组火山岩和岛弧岩浆岩的年龄一致;~515 Ma的峰期年龄与东北地区泛非期基底变质杂岩的年龄一致;其余的古老年龄均反映了松辽地块基底的信息。结合松辽地块的北部上古生界土门岭组、西部本巴图组和东缘黑龙宫组的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松辽地块应存在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变质基底,为古生界地层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松辽地块应为一个稳定的微地块,而不是长期活动的造山带。
宋卫卫周建波郭晓丹李雨柯
关键词:大地构造属性古生界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韩杰周建波郭晓丹
苏鲁造山带的折返机制:莱阳盆地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周建波郭晓丹韩杰曾维顺曹嘉麟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本巴图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意义被引量:26
2011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巴图组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类型、岩石组合、锆石年代学等进行了研究。镜下特征显示本巴图组砂岩主体为岩屑晶屑含砾砂岩;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它们多具有震荡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Th/U比值为0.06~1.03(平均0.55),具有岩浆锆石的典型特点。应用LA—ICP—MS测年技术对本巴图组进行了碎屑锆石分析.其^206Pb/^238U年龄可以分为5组:①319~451Ma,峰期年龄为363Ma;②457~543Ma,峰期年龄为513Ma;③724-996Ma,峰期年龄为945Ma:④1031~1836Ma,峰期年龄为1572Ma;⑤2469-2505Ma,峰期年龄为2487Ma。年龄分布的意义:研究区本巴图组沉积的时间下限应为319Ma之后;457-543Ma发生泛非期构造热事件,沉积物源主要来源于佳~蒙地块;另外几组峰值年龄945Ma、1572Ma和2487Ma主要反映了佳-蒙地块基底的年龄信息。
郭晓丹周建波张兴洲邱海峻
关键词:碎屑锆石年代学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被引量:73
2012年
中国东北变质基底为由含矽线石榴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和各种长英质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采自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矽线石榴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均指示高级变质发生在500Ma左右。来自松辽地块古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的证据也表明约500Ma构造岩浆事件的存在。跨越整个中国东北不同地块的泛非期高级变质岩形成了超过1 300km北西向展布的晚泛非期'中国东北孔兹岩带',以顺时针p/T轨迹的孔兹岩带与同期岩浆杂岩共同构成了一巨型的约500Ma前后的造山带,笔者这里命名为'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这证明了中国东北各地块在500Ma之前已经拼合,并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具有构造亲缘性,曾是晚泛非期(500 Ma)西伯利亚南缘Sayang-Baikal造山带的组成部分。450Ma之后,已经拼合的中国东北地块群从西伯利亚裂解,向南朝现今的中国东北漂移;230Ma前后,东北地块群沿索伦—西拉沐伦—长春缝合带与华北板块碰撞;210~180 Ma,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佳木斯地块与西部松辽地块最终拼贴,沿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形成一弧形高压带(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黑龙江蓝片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长春—延吉带),这里简称'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之后东北地区进入了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并持续至今。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郭晓丹
关键词:大地构造学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被引量:60
2013年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周建波韩杰Simon A WILDE郭晓丹曾维顺曹嘉麟
关键词:太平洋板块俯冲中亚造山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