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彦宾

作品数:19 被引量:35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草原
  • 8篇羊草
  • 7篇羊草草原
  • 4篇生态系统
  • 4篇涡度
  • 4篇涡度相关
  • 3篇碳通量
  • 2篇植被
  • 2篇生态系统呼吸
  • 2篇生物量
  • 2篇湿地
  • 2篇水分
  • 2篇土壤
  • 2篇群落
  • 2篇物量
  • 2篇胁迫
  • 2篇芦苇湿地
  • 2篇黄河三角洲
  • 2篇功能群
  • 2篇放牧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辽宁商贸职业...
  • 1篇家林业局管理...
  • 1篇格里菲斯大学

作者

  • 19篇郝彦宾
  • 11篇王艳芬
  • 7篇崔骁勇
  • 4篇黄祥忠
  • 4篇康晓明
  • 3篇于贵瑞
  • 3篇崔丽娟
  • 3篇李伟
  • 2篇张曼胤
  • 2篇闫俊华
  • 2篇周小奇
  • 2篇韩士杰
  • 2篇王绍强
  • 2篇李英年
  • 2篇伏玉玲
  • 2篇李林峰
  • 1篇李玉
  • 1篇汪诗平
  • 1篇张一平
  • 1篇居为民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MODIS影像和气候数据模拟中国内蒙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被引量:24
2008年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通量受到降水和土壤水分可利用性的强烈影响,时空变化显著.所以,整合卫星遥感和田间通量观测成为准确刻画中国北方内蒙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区域碳循环动态的重要基础.基于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通量数据,研究发现:对于内蒙古锡林郭勒温带草原试验站,遥感增强植被指数(EVI)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相关关系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GPP的关系.因此,利用基于EVI的植被光合模型(VPM)对该站点的总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遥感模拟,模型的输入包括增强植被指数,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平均空气温度(Ta)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对比2003年5月到2005年9月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植被光合模型可以准确模拟研究时间段内总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动态(R2=0.903,N=111,p<0.0001);研究时间段内模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641.5gC·m?2,仅高估了约6%,且植被光合模型模拟效果优于其他生产效率模型(比如:TURC,MODIS-PSN).因此,引进改进的植被指数(比如EVI和LSWI),植被光合模型可以成功模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可能成为区域碳通量准确模拟的有效工具.
伍卫星王绍强肖向明于贵瑞伏玉玲郝彦宾
关键词:涡度相关遥感锡林郭勒
基于VIP模型对内蒙古草原蒸散季节和年际变化的模拟被引量:19
2008年
利用内蒙古羊草草原(Leymus chinensis)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的气象数据、野外实测和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应用基于生态系统过程的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模型,以半小时为步长,模拟分析了羊草草原生态系统2003~2005年(分别为平水年、平水年和干旱年)蒸散及其分量的变化过程。通过与通量数据对比,VIP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羊草草原生态系统的蒸散过程(R2=0.80),在峰值大小和变化趋势上,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结果显示:3年蒸散量分别为337、338和223mm;在降水相对充沛的2003和2004年,蒸腾量为192和171mm,而降水相对较少的2005年,蒸腾量仅为96mm;年平均蒸腾和蒸发对蒸散的贡献基本持平;生长季蒸散占全年的83%,6月开始,蒸腾大于蒸发,蒸散和蒸腾的月总值均在7、8月达到最大值,两月蒸散占全年的43%。LAI是影响蒸散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降水,而净辐射对蒸散的影响较小。在生长季,蒸发的季节变化平缓,蒸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蒸腾的差异。
王永芬莫兴国郝彦宾郭瑞萍黄祥忠王艳芬
关键词:羊草草原蒸散降水
极端干旱对内蒙古羊草草原水分平衡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频繁出现的极端干旱事件会使水分循环的关键过程发生改变,进而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为了定量分析极端干旱对半干旱草原水分平衡的影响,利用内蒙古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1978-2005年的气象数据、野外实测数据,对基于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Denitrifi cation-decomposition)进行参数化,模拟羊草草原生态系统2004-2005年各水分通量(蒸散、蒸腾、蒸发)和水分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极端干旱对蒸散、蒸腾、蒸发的影响.通过与涡度相关实测数据对比发现:参数化后的DNDC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羊草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分通量,在峰值大小和时间动态上,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R2=0.68,P<0.0001),且实测和模拟结果都发现2005年的极端干旱使蒸散量显著降低(P<0.0001).基于参数化后的DNDC模型对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也进行了定量分离,发现与2004年相比,极端干旱使年蒸腾量降低了57%,年蒸散量降低了30%,生态系统由水分盈余转为严重的水分亏缺,进而使总初级生产力降低了73%,影响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而且,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发生改变的降水阈值为20.8 mm/月.本研究表明,极端干旱显著改变了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对蒸散的相对贡献,其对植被蒸腾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康晓明崔丽娟郝彦宾李伟崔骁勇王艳芬
关键词:羊草草原水分平衡涡度相关DNDC模型
极端干旱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和静态箱法,研究极端干旱事件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_2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_e)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干旱显著降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的NEE、R_e和GPP(P<0.05),导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减弱,而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对照处理(CK)和极端干旱处理(D)中,NEE、R_e和GPP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干旱减弱NEE、R_e和GPP对空气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表层土壤温度与NEE、R_e和GPP的相关性高于深层土壤温度与NEE、R_e和GPP的相关性。分析5 cm土壤温度与NEE和R_e的相关关系。极端干旱减弱NE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增强R_e对5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NEE、R_e和GPP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极端干旱对土壤全碳、全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张远郝彦宾崔丽娟李伟张骁栋张骁栋张曼胤李林峰杨思
关键词:泥炭地碳通量土壤含水量
基于涡度相关通量数据的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反演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准确估计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化是预测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最大光能利用率(εmax)是遥感估算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参数之一,本研究基于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简称MCMC)方法,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8个野外台站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对εmax进行反演,得到εmax的最优估计值及其不确定性,并利用优化后的εmax对2003~2008年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简称GPP)及其不确定性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8个生态系统εmax后验估计结果均呈近似正态分布,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εmax分别为0.737±0.026 ~0.850±0.035g C/MJ·PAR,1.056±0.090g C/MJ· PAR和0.199±0.068~0.469±0.043g C/MJ·PAR;εmax估计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内蒙、当雄和海北草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模拟值产生9.17% ~ 14.20%的误差,长白山、鼎湖山、千烟洲和西双版纳4个森林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误差为3.52%~7.79%,禹城农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误差为8.52%.对εmax进行优化后,GPP年总量模拟值的相对误差显著降低,有效改善了原模型对内蒙草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高估和除当雄草地生态系统外其他6个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低估.
张强张黎何洪林韩士杰李英年欧阳竹石培礼王辉民郝彦宾张一平闫俊华
关键词:CASA模型GPP参数估计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特征被引量:24
2014年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通量观测,对2009—2010年生长季芦苇湿地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感热通量(Hs)和潜热通量(LE)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芦苇湿地NEE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个CO2吸收高峰,分别出现在11:00和16:00左右,其特点是在午间出现了碳交换通量的降低。CO2吸收的日最大值在两个生长季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分别出现在2009年7月(-0.30 mg CO2m-2s-1)和2010年6月(-0.37 mg CO2m-2s-1)。CO2排放的日最大值两个生长季均出现在9月,分别为0.19和0.25 mg CO2m-2s-1。Hs和LE的日动态均为单峰型,极值都出现在中午前后,生长季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以潜热为主,且在日尺度上,热通量和NEE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季节尺度上,芦苇湿地生长季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2009年生长季生态系统白天固定354.63 g CO2/m2,同时期夜间释放159.24 g CO2/m2,净CO2吸收量为-195.39 g CO2/m2。2009年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为-651.13 g CO2/m2,生态系统呼吸(Re)为455.74 g CO2/m2,系统表现为碳汇。路径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显著影响NEE的日动态(R2=0.46—0.84),而NEE的季节动态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降水和PAR的影响次之。
李玉康晓明郝彦宾丁恺王艳芬崔骁勇梅旭荣
关键词:芦苇湿地涡度相关碳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估算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能力被引量:4
2017年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分量,提高其估算精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于受多种因子的影响,GPP的时空变异明显,其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与GPP密切相关,近年来被应用于估算区域和全球GPP,但其在中国生态系统的适用性尚不清楚。以中国8个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驱动两叶光能利用率模型(TL-LUE,TwoLeaf 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模拟以站点为中心0.5°×0.5°区域内的月GPP,验证SIF估算GPP的能力。结果表明,SIF具有监测中国典型植被生态系统GPP的能力,月SIF与TL-LUE模拟的月GPP之间显著相关,其中5个生态系统中两者的R2高于0.8,最高达到0.91,GPP与SIF变化的斜率随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模拟的GPP与SIF遥感数据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同,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在生长季节好于非生长季节;SIF能更好地监测农田GPP的季节变化。
刘青瑞居为民张永光张雷明王绍强周艳莲赵风华闫俊华韩士杰郝彦宾陈世苹李英年项文化
极端干旱条件下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被引量:34
2006年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2005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净生态系统交换(Nete-cosystemexchange,NEE)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作为生长季降雨量仅有126mm的干旱年,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干旱胁迫,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日动态表现为具有两个吸收高峰,净吸收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左右。最大的CO2吸收率为-0.38mgCO2·m-2·s-1,出现在6月底,与丰水年相比生态系统最大CO2吸收率下降了1倍。就整个生长季而言,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2005年都表现为净CO2排放,整个生长季CO2净排放量为372.56gCO2·m-2,是一个明显的CO2源。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控制着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大小,尤其是在白天,CO2通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和土壤温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黄祥忠郝彦宾王艳芬周小奇韩喜贺俊杰
关键词:涡度相关法羊草草原
内蒙古羊草草原碳交换季节变异及其生态学解析被引量:23
2006年
用涡度相关技术测量了内蒙古羊草草原2003和2004年两个生长季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观测表明,两个生长季的CO2通量存在明显差异.内蒙古羊草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根据其吸收高峰出现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具有两个吸收高峰,其特点是在午间出现了碳交换通量的降低,这种现象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午间降低现象一致;另一种类型是只有一个吸收高峰出现在午间.CO2通量的吸收和排放的日最大值在两个生长季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 2003年均发生于7月,分别为-7.4 g·m-2·d-1(白天)和5.4 g·m-2·d-1(夜间),而2004年发生在8月,分别为-12.8 g·m-2·d-1(白天)和5.8 g·m-2·d-1(夜间).2003年128 d的植物生长期内,整个生态系统白天固定了294.66 g CO2·m-2同时期夜间释放了333.14 g CO2·m-2;在2004年116 d的生长期内白天固定了467.46 g CO2·m-2,夜间释放了437.17 g CO2·m-2.根据两个生长季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在影响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生态因子中,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是两个重要的生态因子.连续的降雨会引起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的降低;在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决定白天CO2通量的主要是PAR,二者呈双曲线关系;土壤水分胁迫情况下,CO2通量显著低于适宜土壤湿度状况下的CO2通量,且当PAR>1200μmol·m-2·s-1时,生态系统出现了光饱和现象;CO2通量明显地被高饱和水汽压差(VPD)所抑制;夜间CO2通量主要依赖于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协调作用.
郝彦宾王艳芬孙晓敏黄祥忠崔骁勇牛海山张亚红于贵瑞
关键词:羊草草原CO2通量光合有效辐射
水分胁迫对内蒙古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9
2006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全球陆地区域的降水量及其空间/时间分布模式将发生明显改变,这种变化将对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干旱地区的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2003至2004年在内蒙古羊草草原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初步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和水分是影响该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9月)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因子.在土壤水分适宜条件下,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大(Q10=2.0),而当土壤含水量降低时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降低(Q10=1.6).高温和干旱会显著降低生态系统的光合生产力.生长季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模式的不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物候有明显的影响,在2003年6月初生态系统就开始净吸收CO2、在7月初出现最大净生态系统CO2吸收量,而因随后发生的干旱和高温胁迫使其在8月就提早进入休眠期;2004年春季的严重干旱导致生态系在7月初才开始净吸收CO2,并在降水丰沛气温适宜的8月出现最大CO2吸收量,水分胁迫导致该草地植物生长发育比2003年推迟1个多月.观测结果显示该草地生态系统在2004年5~9月比2003年同期多吸收30 g CO2·m-2.我国温带草原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要准确估算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长期联合观带研究.
伏玉玲于贵瑞王艳芬李正泉郝彦宾
关键词:羊草草原水分胁迫生态系统呼吸光合生产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