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炜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聊斋
  • 7篇聊斋志异
  • 6篇小说
  • 6篇《聊斋志异》
  • 4篇古代小说
  • 3篇志怪
  • 3篇志怪小说
  • 3篇中国古代小说
  • 2篇搜神记
  • 2篇《搜神记》
  • 1篇道德
  • 1篇动因
  • 1篇欲望
  • 1篇缘由
  • 1篇神话
  • 1篇审美
  • 1篇审美价值
  • 1篇生存观
  • 1篇施闰章
  • 1篇十日谈

机构

  • 8篇兰州城市学院
  • 5篇西北师范大学
  • 5篇兰州师范高等...

作者

  • 15篇郑炜华
  • 2篇王忠禄
  • 1篇张兵
  • 1篇王晓燕

传媒

  • 6篇甘肃高师学报
  • 6篇中国古代小说...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蒲松龄为何不辍科举试
2008年
蒲松龄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一辈子坚持参加科举考试而又不因此失望痛苦或精神变态,这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他并非将某种特定的目的付于科举考试和把儒家经世济民的理想寄望其中,他只是将之当作生活本身来经历。
郑炜华王晓燕
关键词:科举
论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动因
2016年
蒲松龄逝后,《聊斋志异》仅以抄本的形式低效传播,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有了青柯亭刻本。青柯亭刻本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乾隆初年,《聊斋志异》已在山东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传抄的活跃度也超过以往,进而通过士绅官员传播至省外;至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流布至刻书业重兴的江浙一带,引起强烈反响,并吸引了刻书家的注意。青柯亭刻本出现的动因则是官员赵起杲的个人努力和刻书家鲍廷博及同道中人的支持。
郑炜华
关键词:历史条件动因
放纵的智慧——《十日谈》的欲望表现被引量:2
2005年
《十日谈》有破有立,既以纵欲作为抨击天主教会的手段,又以理性节制各种欲望,辅之以推崇美好人性,意图实现和谐美好的社会新秩序。
郑炜华
关键词:《十日谈》纵欲禁欲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人生困境的超越被引量:1
2012年
蒲松龄大半生境况艰难,促使他以神怪之文体抒发悲愤和寄托文士理想,一则表现大众趋善求仁的共性需求,二则表现部分士林等辈相对个性化的人生诉求。但正是在《聊斋志异》长期的搜集、改编、结集、增补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状态渐渐由极度压抑痛苦趋向平和舒展,最终找到了一条超越生活痛苦的精神出路,使自己在晚年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与充实。
郑炜华王晓燕王忠禄
关键词:《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之“细侯”形象分析
2011年
《聊斋志异·细侯》之"细侯",忍心杀害亲生孩子,直接目的:一是报复富商,二是重归满生。其形象的深刻内涵在于:即便是一个宗法时代的普通女子,也要在世俗道德的笼罩下尽量争取个人的生存空间。
郑炜华
关键词:《聊斋志异》
论蒲松龄人生痛苦的来源
2010年
我们在三百年后的今天看蒲松龄的时候,公以为他是个作家甚至是一个接近伟大的作家,但在其当世,乡民街坊以他为值得尊敬的读书人,文界好友以他为不世奇才,而在普通官界看来,不过一个落魄书生罢了。
郑炜华
关键词:施闰章聊斋志异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小说研究
《聊斋志异》中“细侯”的形象意义
2003年
对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细侯》中娼门女子"细侯",人们原本提及不多,但由于她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嘲同为杀子的女人,所以近来人们喜欢拿这两个形象作比。其实两个形象只有在"杀子"这一行为上类似,其他的经历、性格以及地位、身份都截然不同。作为"聊斋故事"的《细侯》篇当然是以非同寻常的"杀子"引人注目,但作为"艺术形象"的细侯,她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意义指向。
郑炜华
关键词:聊斋志异古代小说美狄亚才子佳人小说古希腊神话
鬼形象的起源及其在志怪小说中的演变发展概谈被引量:4
2004年
鬼的概念应该很早就存在了,但其形象的最终确立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鬼在何时产生又有何指这不好确说。一方面,它肯定与灵魂有关。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原始初民基本都认为"万物有灵",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有它自己的灵魂,这种观念在今天的非洲和太平洋某些岛屿部落里依然保留着。那么理所当然,人也有灵魂。而在人与自然的抗衡和协调中人的灵魂是占有突出地位的,直接反映为人的精神力量,或可称为魂魄。它在人生来便有,《左传·昭公七年》就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并且它还可以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周易·系辞》就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郑炜华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历史过程《搜神记》
论戴震“理欲说”的平衡性被引量:1
2013年
清中叶思想家戴震提出的"理存于欲"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天理"和"人欲"关系的不同见解加以细致比较,以及对戴震理欲思想的深入分析,认为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之间的平衡性。
王晓燕郑炜华
关键词:伦理道德
《聊斋志异》的生存观
2005年
蒲松龄《聊斋自志》言"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整部《聊斋志异》(以下称《聊斋》)也是极尽设幻造奇之能事,鬼与狐乖张,神与怪并世。然而一则他的朋友劝他"聊斋且莫竟谈空,涪水神刀不可求",一则连他自己也说"集腋为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似在神仙鬼狐精魅的描述之外,渗透着隐忍不尽的悲凉与感伤。说到底,神仙何求,鬼狐何在?但是,蒲松龄在真真幻幻的大观园里,却让一出出、一幕幕隐喻生生死死的大戏小戏纷纷上演。他真中设幻,言外皆意。戏中有人所能言的神仙话,也有人所能为的鬼狐事。
郑炜华
关键词:聊斋志异生存观中国古代小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