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海滨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疾病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栓
  • 2篇主动脉
  • 2篇微粒
  • 2篇细胞
  • 2篇下肢
  • 2篇下肢动脉
  • 2篇下肢动脉粥样...
  • 2篇静脉
  • 1篇电子显微技术
  • 1篇动脉瓣
  • 1篇动脉搏动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瓣膜
  • 1篇心脏瓣膜病
  • 1篇修复术

机构

  • 9篇空军总医院

作者

  • 9篇郑海滨
  • 7篇张红超
  • 4篇杨磊磊
  • 2篇陈霞
  • 2篇刘朝中
  • 2篇宋维
  • 2篇李令珂
  • 2篇曹钰琨
  • 1篇刘磊
  • 1篇朴龙松
  • 1篇邹飞
  • 1篇侯迈
  • 1篇宋云龙
  • 1篇尚咏
  • 1篇张斌
  • 1篇王翠霞
  • 1篇陈元恒

传媒

  • 3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空军医学杂志
  • 1篇全军微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76例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导管沿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尖端达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其简化了中心静脉的穿刺过程,降低了中心静脉的穿刺风险和感染概率,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PIC C置管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感染发生率低,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陈霞卫小娟郑海滨李悦邹飞曹钰琨宋维张红超
关键词:PICC置管并发症外周静脉血栓
11例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疗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对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认识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56例以腰椎管狭窄症为第一诊断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无神经损伤、深部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7例行骨科保守治疗及血管外科相应治疗后患肢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对于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临床体征的中老年患者在确诊腰椎管狭窄症时必须排除有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
张斌郑海滨尚咏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疗
膜微粒与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20世纪40年代“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s)被称为人类血浆和血清中促进纤维蛋白合成的亚细胞因子,直到1967年,Wolf P等[1]使用电子显微技术首次描述为血小板尘埃,并认为这些微粒的促凝活性类似完好的血小板。后来的研究发现,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活化及凋亡都释放MPs[2]。MP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在高血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血管疾病,外周循环中都能检测到大量MPs,以血小板来源为主。血浆MPs水平升高与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MPs可作为血管疾病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在正常人外周循环血中也能检测到MPs[3],但水平极低[4]。MPs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可能发挥促进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的发生及血栓形成的作用[5]。早期临床报道,MPs与肿瘤转移相关。随着MPs与血管疾病的增多,本文进行综述。
杨磊磊郑海滨曹钰琨张红超
关键词:血管疾病微粒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损伤急性冠脉综合征电子显微技术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现状被引量:1
2013年
介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随着新方法、新器械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各种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指征及禁忌证均在逐渐改变,需要对其再次评估,并对相关问题重新阐述。杂交技术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可能是今后介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该文就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等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予以综述。
郑海滨张红超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
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症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男性,85岁,因“间歇性跛行18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夜间静息痛20 d”于2013年5月3日入院.1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伴双下肢发凉、麻木及感觉异常,外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建议行手术治疗,患者拒绝.近20 d跛行明显加重,并伴双下肢夜问静息痛.有高血压病史6个月,无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吸炯史50年.查体:血压136/68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股动脉、腘动脉搏动减弱,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左侧较右侧弱,双下肢皮温减低,颜色发白,营养差,毛发减少,肌肉轻度萎缩,踝肱指数左侧为0.40、右侧为0.52.腹主动脉至双足水平血管增强CT示: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水平以远)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腹主动脉管壁钙化严重,侧支循环已经建立,双侧肾动脉未见狭窄.双下肢动脉超声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诊断: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ⅡD型,Fontaine 3级.
郑海滨杨磊磊宋云龙朴龙松刘朝中张红超
关键词: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下肢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
多入路联合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入路联合介入治疗技术在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空军总医院住院的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5例,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8.6±10.2)岁。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变位置、入路、操作手法、介入技术及治疗结果等相关资料。结果15例患者共20处闭塞病变行介入血管成型术,双侧股动脉联合入路8例,单侧肱动脉+单侧股动脉2例,单侧肱动脉+双侧股动脉5例。19处闭塞病变完全开通,1例闭塞病变内径恢复80%(因扩张疼痛,支架未能完全扩张),开通成功率100%。并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多入路联合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增加介入治疗成功率;合理的入路选择、多种操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扩展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范围。
杨磊磊郑海滨卫小娟宋维刘磊张红超
关键词:介入治疗
危重血管疾病急症处理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危重血管外科急症的处理特点.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45例危重血管疾病急症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7.5±12.4)岁,体重(68.78±14.44)kg,急诊入院或转院36例,一般住院病情恶化9例.结果 生存率86.67%,死亡率13.33%.平均住院时间20.5 d.主要并发症为出血、高血压、中风、截瘫、心脏事件、急腹症、内脏缺血、疼痛与精神症状、胸腔积液等.结论 对于危重血管外科急症,不仅要有综合的专科治疗技术,精确的重症处理技术同样不可缺少.
张红超陈霞刘朝中李令珂陈元恒侯迈王翠霞郑海滨杨磊磊
关键词:危重血管外科急症
深静脉血栓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空军总医院病案检索系统纳入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并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70例,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引起DVT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DVT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170例DVT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复发率为52.9%。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复发率为67.2%;合并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复发率为95.7%;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患者复发率为76.5%;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患者复发率为25.0%;深静脉血管创伤性操作患者复发率为80.5%;骨科手术患者复发率为12.5%;肿瘤手术患者复发率为76.0%。合并肿瘤(OR=11.710,95%CI:2.302~59.553)、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OR=73.188,95%CI:2.969~1803.904)、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OR=58.338,95%CI:11.519~295.458)是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合并肿瘤、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及合并1种或1种以上疾病时要注意深静脉血栓复发的预防。
郑海滨张红超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
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膜微粒体内外促进血管新生的研究
本实验通过低氧低营养培养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模拟MSC治疗缺血性疾病时发生的凋亡),从条件培养液中获取MPs.通过研究MP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红超刘新宾李令珂郑海滨
关键词:血管疾病间充质干细胞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