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梓煜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艺术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艺术
  • 2篇摄影
  • 2篇美术
  • 1篇道成肉身
  • 1篇底稿
  • 1篇新闻
  • 1篇艺术界
  • 1篇艺术批评
  • 1篇艺术身份
  • 1篇艺术生产
  • 1篇艺术性
  • 1篇影像
  • 1篇游于艺
  • 1篇中国山水
  • 1篇中国山水画
  • 1篇肉身
  • 1篇三远法
  • 1篇山水
  • 1篇山水画
  • 1篇世俗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郑梓煜
  • 2篇杨小彦

传媒

  • 3篇美术研究
  • 2篇文艺研究
  • 1篇美术观察
  • 1篇中国改革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艺术批评何以进入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选》的启示被引量:1
2018年
不知何时起,中国艺术界仿佛达成了一个永远正确的"共识",叫做"中国没有真正的艺术批评"。矛头指向的是艺术批评的玄虚、空洞、花哨、无力,以及背后暧昧不清的利益交换。大部分时候这仅仅是一项笼统的指控,缺乏具体的论证与明确的主张,止于情绪的宣泄,人们甚至潜在地把批评的衰败看作资本侵蚀艺术的绝症,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或者看破一切的淡然。
郑梓煜
关键词:艺术批评美术批评文选艺术界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
2020年
三个月前,当不明原因肺炎开始在武汉发生时,没有谁能预见这场瘟疫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社会影响如此之大:近千万人被封在武汉,湖北全省严控,举国上下如履薄冰。在与致命肺炎缠斗了上百天之后,关于病毒的确切源头,关于“零号病人”,以及关于治疗特效药,人类依然没有答案。
郑梓煜
关键词:不明原因肺炎持续时间
塑造凝视--“传播学-媒介学”视角下的设计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设计领域中的审美滥用与单向解读,尝试引入一种"传播学-媒介学"的复合视角,把媒介设计定义为提供一种信息的结构化体验,通过梳理从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到德布雷的理论脉络,讨论在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媒介化时代,设计如何跳出"形式-内容"的二分法,聚焦于塑造观者的凝视,提供媒介体验而确保传播有效性这一核心使命之上。
郑梓煜
关键词:传播学注意力
观看的分野——从郭熙的“三远法”到阿尔贝蒂的“锥体横截面”被引量:2
2020年
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法"被视作中国山水画构图的核心法则,而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则以视线的"锥体横截面"定义了透视法的核心概念,二者代表着中西视觉传统中观看方式的分野。"三远法"对如何观看"真山水"的细致分析既体现眼见为实的经验式判断,也隐含着把江山看作图画的风格编码,以及对君臣纲常秩序的潜意识体认。焦点透视法则基于几何学原理对观看对象进行了抽象与简化,把绘画看作视线的"锥体横截面",是一种对观看的理性分析和推理演绎,所达致的逼真错觉背后有神学意涵和偶像崇拜的传统。这两种观看方式的分野并无截然的优劣对错之分,而是不同文明视觉维度之丰富性的一种体现。
郑梓煜杨小彦
关键词:三远法偶像崇拜观看方式中国山水画
摄影“中国化”的话语实践——兼与“美术革命”的错位交织被引量:1
2021年
摄影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艺中包含着未被充分揭示的独特性,在由照相馆的实用匠术向知识分子的业余艺术转变过程中,不仅被赋予类似古代士大夫"游于艺"的审美趣味,而且催生了"中国化"的话语实践。这种话语实践在表征民族性的同时,时常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想象。摄影"中国化"的典型路径是模仿文人画,以"写意"消弭摄影天然的"写实"来赋予其艺术身份和中国特性。而"美术革命"论则把文人画的"写意"传统视为衰败落后的积弊,以西方写实主义为进步与科学的象征。"写实"和"写意"这两种视觉形态在摄影和绘画中的错位交织形成了耐人寻味的镜像,可以互为参照地考察两种媒介在20世纪中国的时代变局和民族危机中殊途同归的变革历程。
郑梓煜
关键词:美术革命话语实践视觉形态游于艺艺术身份摄影
酷刑与图画:中西方视觉传统中的肉身苦难被引量:1
2017年
历史上酷刑并非哪一种文化特有的现象,但是形诸图像的肉身苦难却有着明显的东西方传统差异。中国传统图画中对肉身痛苦的描绘集中体现于地狱经变图中对阴间刑罚的想象性描绘,表面传递的是善恶因果的道德训诫,本质上却是权力对身体的控制、折磨与剥夺所达致的恐吓。这些图画游离于文人画正宗之外,多属匠人的模式化之作,对身体残损并未产生视觉上的深刻体察。而西方绘画中极尽写实地描绘断头残躯的传统却由来已久,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波提切利等巨匠都有此类作品存世。而且,除却制图技法上的巨大差异,西方绘画中对基督钉十字架所经受的极端痛苦的细致描绘,使肉身苦难成为可供凝视与反思的凭借,因"道成肉身"的信仰传统而与精神救赎之间建立了视觉的关联。
郑梓煜
关键词:酷刑道成肉身
观看的艺术与日常的影像——一种视觉的艺术生产以及日常观看的世俗泛化被引量:1
2019年
摄影使日常观看成为重要的事实,与摄影同时出现的则是一种或可称为“艺术”缺失的典型焦虑症,两者共同构成了推动影像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成为我们判断影像时代不同特征的基本点。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知识形态的演变。他有力地提醒我们,讨论视觉现象不能仅仅从习惯的风格和审美的历史出发,必须把影像还原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来探讨其中对于视觉发展,尤其是日常观看的重大影响。今天,在手机泛化的年代,在日常拍摄成为普通行为的当下,存在于摄影发明之时的原初问题,不仅没有消失,甚至以更表面的方式而浮泛在我们的视觉世界当中。
杨小彦郑梓煜
关键词:影像艺术性
领土再现与空间实践:1935年民族扫墓节及西北考察中的摄影被引量:1
2022年
近代中国由帝制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变,国家的地理存在也相应地从“帝国疆域”转变为“主权领土”。在此过程中,摄影被用于考察与再现国家领土尤其是边陲之地,成为建构和强化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新媒介。1935年邵元冲领衔的代表团执行民族扫墓及西北考察,既是作为国家“政治身体”的延伸在场以重申对领土的统御,也是把西北领土从地理意义上的“地方”激活为实践民族国家观念的“空间”,这种实践借助摄影的定格与传播,把作为抽象政治理念的民族国家认同锚定于古老的地方、空间和风景,使地图上呈现为抽象轮廓的领土视觉化、空间化、历史化。
郑梓煜
关键词:领土摄影民族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