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翠荣

作品数:43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1篇小麦
  • 16篇单倍体
  • 16篇倍体
  • 8篇单倍体胚
  • 7篇玉米
  • 6篇育种
  • 5篇单倍体育种
  • 5篇杂交
  • 5篇栽培
  • 5篇体育
  • 5篇染色体
  • 5篇小麦单倍体
  • 4篇玉米杂交
  • 4篇小麦与玉米杂...
  • 3篇园林
  • 3篇植物
  • 3篇试管苗
  • 3篇水稻
  • 3篇染色
  • 3篇紫叶酢浆草

机构

  • 28篇襄阳市农业科...
  • 15篇襄樊市农业科...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长江大学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省安格斯...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襄樊职业技术...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合...
  • 1篇浙江省中药研...
  • 1篇山西省生物研...

作者

  • 43篇赵翠荣
  • 21篇王立峰
  • 20篇刘莹
  • 16篇陈科海
  • 15篇彭萍
  • 13篇唐清
  • 13篇余华强
  • 7篇卢阳
  • 6篇唐前勇
  • 5篇张鹏飞
  • 4篇杨青
  • 4篇汤三明
  • 4篇刘兴乐
  • 4篇陈新民
  • 4篇肖勇
  • 3篇郑晓丽
  • 3篇罗敬东
  • 3篇谭永强
  • 2篇胡道俊
  • 2篇母俊

传媒

  • 13篇湖北农业科学
  • 5篇农村经济与科...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湖北林业科技
  • 1篇农技服务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襄樊职业技术...
  • 1篇Agricu...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生物技术进展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襄阳市园林彩叶植物资源及应用调查
2011年
彩叶植物是园林景观建设的主体材料之一,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襄阳市园林彩叶植物的种类及应用调查,总结了当地主要彩叶植物种类,分析了其在襄阳的园林应用现状,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襄阳市彩叶植物的引种、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唐前勇赵翠荣刘兴乐
关键词:园林彩叶植物
一种利用染色体消失法培育矮败小麦改良后代DH新品系方法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染色体消失法培育矮败小麦改良后代DH新品系的方法,利用矮败小麦不需人工去雄即可充分实现群体内的大规模杂交,在群体中根据选育目标锁定大量交流重组的优良可育株系,同时利用染色体...
刘莹王立峰陈科海余华强赵翠荣左珍喜谭靖
文献传递
小麦根尖染色体制片及植株倍性鉴定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小麦根尖染色体制片的最佳技术参数,并对小麦远杂组培苗进行倍性鉴定。[方法]以品种郑麦9023为材料,通过种子催芽、种子根根尖压片试验对小麦根尖的染色体制片方法进行探讨,找出最适合的技术参数,用于小麦远杂组培苗的根尖染色体压片试验,并对其倍性进行鉴定。[结果]利用冰水混合物处理根尖可代替浓度0.1%秋水仙素的作用;根尖的酸解时间宜控制在9.5~10.0min;夏季染色时间宜在5 min以内,冬季染色时间宜在10~15 min。经染色体压片计数得到该小麦组培苗的染色体数为21条,鉴定其为小麦单倍体苗,可进行下一步育种。[结论]该研究对指导单倍体育种具有重要作用。
刘莹赵翠荣王立峰陈科海彭萍左珍喜
关键词:根尖倍性鉴定单倍体育种
氰戊菊酯人工结合抗原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2010年
随着拟除虫菊酯农药的用量越来越大,其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氰戊菊酯作为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的菊酯类农药之一,为满足对其快速、简便、现场检测的要求,建立氰戊菊酯的免疫分析方法,首先必须合成适当的人工结合抗原。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氰戊菊酯的人工抗原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氰戊菊酯的免疫分析研究提供依据。
刘莹余华强赵翠荣王立峰陈科海彭萍
关键词:氰戊菊酯免疫分析偶联
基于代谢组学的麦冬和山麦冬类黄酮化合物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研究麦冬和山麦冬药材中类黄酮化合物的分布差异及积累规律,探寻麦冬和山麦冬的特征性差异物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对麦冬和山麦冬中总黄酮、麦冬甲基黄烷酮A、麦冬甲基黄烷酮B进行定量分析;运用UPLC-MS/MS对麦冬和山麦冬中类黄酮物质进行检测鉴定,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麦冬中总黄酮、麦冬甲基黄烷酮A,麦冬甲基黄烷酮B的含量显著高于山麦冬。在麦冬和山麦冬中共鉴定出190个类黄酮化合物,其中160个为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31个)、黄酮醇(22个)、异黄酮及其他类黄酮(70个)等。与麦冬比较,山麦冬中有45种物质上调积累,上调物质主要为黄酮和黄酮醇类化合物;有115种物质下调,主要为异黄酮及其他类黄酮化合物。黄酮及黄酮醇类呈现出不同的积累模式,大多数的芹菜素类、山柰酚类在麦冬中上调积累,而橙皮素类、槲皮素类在山麦冬中上调积累。异黄酮及其他类黄酮化合物在麦冬中积累丰富,特别是高异黄酮类在麦冬中全部上调,是麦冬和山麦冬中差异最为明显的一类。通过对160种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注释,发现以类黄酮生物合成(ko00941)、异黄酮生物合成(ko00943)、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ko00944) 3条代谢通路富集显著。结论 麦冬和山麦冬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物质,整体呈现出明显差异的积累模式,高异黄酮类可作为区分两者的特征成分,该结果可为麦冬类中药品质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利用提供借鉴。
张艺彭昕徐建中孙健赵翠荣王志安
关键词:麦冬山麦冬UPLC-MS/MS代谢组学类黄酮
天台绿化技术被引量:8
2006年
天台绿化是运用一定的园艺手段与建筑手段,根据屋顶承重能力的大小、允许使用建设资金的多少、使用者的喜好、建筑物的功能与外形特点等因素,确定绿化布局形式,将建筑物顶部平台建设成为空中花园,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人均绿地面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但要搞好天台绿化,应从天台绿化的设计、天台植物及造景植物的选择、天台绿化的管理等方面着手。介绍了天台绿化的设计布局原则及其技术。
张英杰赵翠荣
襄樊住宅区植物造景中园林植物配置探讨被引量:3
2008年
住宅区植物造景是直接为区内居民所利用和享受的一种造景形式,要以科学为核心,以艺术多样性为表现形式,以满足人们需求为方向,最终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生态环境。通过对襄樊市区内10个居住小区的一系列调查,发现在植物配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植物配置上以生态学为原则,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母俊赵翠荣刘兴乐李爱成陈科海
关键词:住宅区植物造景植物配置
基因型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选用5个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4个基因型玉米(Zea mays)研究基因型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基因型显著影响得胚率,小麦基因型与二者间的互作极显著影响得胚率。参加试验的各小麦基因型均产生了单倍体胚,不同基因型小麦与不同基因型玉米杂交平均得胚率差异极显著,最高达33.0%,最低仅为8.8%。小麦单倍体胚产生过程中,玉米基因型极显著影响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应根据小麦材料的遗传背景选择合适的玉米基因型。针对遗传背景特别复杂的小麦材料,建议选用单倍体诱导率普遍较高的几种玉米的混合花粉授粉。
赵翠荣刘莹王立峰唐清彭萍陈科海杨青余华强陈新民
关键词:AESTIVUM基因型单倍体胚得胚率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采用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多效唑(PP333)、萘乙酸(NAA)、助壮素(Pix)等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独或混合处理油菜种子,研究其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GA3浓度在160mg/L以下时可提高发芽率,但在160mg/L以上则随浓度提高出现抑制发芽现象;100~300mg/L的Pix、PP333处理均降低发芽率,以PP333处理抑制更明显;10~90mg/LNAA处理对发芽率影响不明显,但严重抑制根的生长;10~50mg/L的ABA处理油菜种子,不同浓度均抑制种子发芽,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50mg/L的GA3与100mg/L的Pix等体积混合,有促进油菜种子发芽效应。
谭永强胡立勇赵翠荣王立峰
关键词:油菜植物生长调节剂种子发芽
产气荚膜梭菌对养牛业的危害及其防制被引量:25
2010年
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其中C、D型菌对牛致病增多;部分病例呈现慢性型发病症状。作者参考了大量文献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制措施进行了综述。
郑晓丽窦贤明胡道俊肖勇赵翠荣倪学勤
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防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