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晓恬

作品数:298 被引量:1,035H指数:1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3篇期刊文章
  • 5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2篇医药卫生
  • 6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7篇儿童
  • 86篇贫血
  • 79篇再生障碍性贫...
  • 79篇障碍性贫血
  • 79篇细胞
  • 73篇白血
  • 73篇白血病
  • 46篇淋巴
  • 45篇急性
  • 40篇疗效
  • 33篇血液
  • 31篇胞苷
  • 30篇肿瘤
  • 30篇阿糖胞苷
  • 29篇障碍性
  • 27篇基因
  • 27篇骨髓
  • 26篇淋巴瘤
  • 26篇恶性
  • 23篇蛋白

机构

  • 246篇同济大学附属...
  • 2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8篇同济大学
  • 18篇上海铁道大学
  • 10篇上海市宝山区...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上海铁道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7篇上海市儿科医...
  • 5篇上海市儿童医...
  • 3篇宁波市妇女儿...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南通大学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96篇谢晓恬
  • 71篇石苇
  • 40篇乔晓红
  • 35篇邵越霞
  • 33篇蒋莎义
  • 30篇傅晓燕
  • 29篇周晓迅
  • 24篇王耀平
  • 21篇唐晋清
  • 20篇梁爱斌
  • 19篇李福兴
  • 15篇李威
  • 14篇卢双龙
  • 14篇梅竹
  • 13篇李本尚
  • 13篇廖雪莲
  • 13篇李莉
  • 12篇杨莉莉
  • 12篇刘兴元
  • 12篇刘振荣

传媒

  • 36篇中国小儿血液...
  • 35篇临床儿科杂志
  • 23篇同济大学学报...
  • 16篇世界临床药物
  • 14篇中华实用儿科...
  • 1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0篇中国当代儿科...
  • 9篇中华医学会第...
  • 8篇中华血液学杂...
  • 6篇中国小儿血液
  • 6篇上海医学
  • 5篇实用儿科临床...
  • 5篇中国肿瘤临床
  • 5篇中国实用儿科...
  • 5篇中华医学教育...
  • 4篇中国高等医学...
  • 3篇上海铁道大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铁道学会...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15篇2017
  • 18篇2016
  • 16篇2015
  • 14篇2014
  • 30篇2013
  • 18篇2012
  • 8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12篇2008
  • 12篇2007
  • 16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2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和血浆中的表达
2005年
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但其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 关系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检测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1)及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在儿 童急性白血病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抗白血病治疗新靶点 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RT PCR法检测21例初发和复发、20例缓解后白血病患儿和5例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 胞VEGF、Flt 1、KDRmRNA的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VEGF蛋白浓度。 结果 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未检测到VEGF及其受体Flt 1,KDR的表达。90%(19/21)初发/复发白血病 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表达VEGF,86%(18/21)表达Flt 1,30%(6/20)缓解后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表达 VEGF,15%(3/20)表达Flt 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初发/复发组VEGF和Flt 1阳性率与正常组 [0%(0/5);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而缓解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白血病患 儿未检测到KDR表达。初发/复发组血浆VEGF浓度为405±270pg/mL,高于缓解组(136±98pg/mL,P<0.01) 和正常组(91±41pg/mL,P<0.01)。缓解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李莉谢晓恬梁爱斌廖雪莲石苇李本尚霍莉莉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血病儿童
伏立康唑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血药浓度与疗效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伏立康唑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剂量、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68例儿童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病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伏立康唑的血药谷浓度,统计分析伏立康唑的不同剂量与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检测显示不同给药剂量的血药谷浓度分别为:<4.0 mg/kg(6例),谷浓度在0.4~3.31μg/ml(r=0.613,P=0.195);4.0~7.0 mg/kg(44例),谷浓度在0.35~7.02μg/ml(r=0.325,P=0.018);>7.0 mg/kg(18例),谷浓度在1.46~12.45μg/ml(r=0.584,P<0.0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70,P=0.026)。68例患儿中总体有效58例(85.3%),无效10例(14.7%)。上述不同谷浓度的疗效分别为:<1.0μg/ml组14例,有效10例(71.4%),无效4例;1.0~5.5μg/ml组48例,有效44例(91.7%),无效4例;>5.5μg/ml组6例,有效4例(66.7%),无效2例。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0,P=0.039)。10例出现不良反应(14.7%),主要为轻度肝功能损伤,不影响治疗,保肝治疗后可恢复。结论研究显示伏立康唑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总体安全有效,且存在明显的剂量-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因此,进一步开展药动学与疗效相关研究,有利于实现理想的个体化治疗。
桂明珠李静谢晓恬李志玲
关键词: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血药浓度临床疗效
地西他滨治疗亲嗜性病毒整合位点1高表达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分子机制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索亲嗜性病毒整合位点1(ecotropic viral integration site 1,EVI1)高表达对K562细胞的影响,及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治疗EVI1高表达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K562细胞,检测空载体组和EVI1组微小RNA(micro RNA,miR)-9表达水平、miR-9启动子序列甲基化程度及细胞克隆数。使用地西他滨和溶媒处理EVI1高表达的K562细胞,检测miR-9表达水平、miR-9启动子序列甲基化程度、细胞克隆数及细胞周期。结果与空载体组相比,EVI1组miR-9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0.0021±0.0003)比(0.0034±0.0003),P<0.01],miR-9启动子序列甲基化程度显著增加,细胞增殖能力增强[(232.67±6.81)比(124.67±5.03),P<0.01]。地西他滨组较溶媒组miR-9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0023±0.0003)比(0.0007±0.0001),P<0.01],miR-9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显著降低[(44.67±6.57)%比(90.22±4.29)%,P<0.01],细胞增殖能力减弱[(173.67±12.06)比(219.33±10.26),P<0.01],G_(0)/G_(1)细胞比例增高[(59.25±1.20)%比(50.45±1.06)%,P<0.05]。结论EVI1通过增加miR-9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下调miR-9表达,可能是EVI1参与CML的机制之一。地西他滨可逆转EVI1高表达所致的miR-9甲基化程度,肿瘤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得以遏制,为其用于EVI1高表达的CML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何薇李威李福兴谢晓恬
关键词:地西他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分子机制
重视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并发症的防治——附卡氏肺囊虫肺炎诊治体会被引量:9
2007年
目前,采用正确的化疗方案能使大部分儿童急性白血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已达70%以上。但是,有效防治强烈化疗后并发症和避免化疗相关死亡等临床措施与疗效有待提高。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多发生于儿童AL缓解期,临床表现为气急、干咳和紫绀。肺部体征不明显,与临床症状不一致。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样性病变,缺乏特异性表现。静脉滴注足量复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SMZco)疗效显著。由于PCP起病较为隐匿,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患儿死亡,需要临床高度重视。该文对PCP疾病性质、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治疗经验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谢晓恬
关键词:白血病化学治疗卡氏肺囊虫肺炎
儿童间变型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为探讨儿童间变型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ALCL)临床特点、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对4例儿童间变型大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免疫分型、治疗、随访及疗效总结。结果:4例CALCL患儿中,CD30^+3例,T细胞型3例,B细胞型1例;部分缓解1例。完全缓解3例,其中1例CR 7月后脑膜复发。结论: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AL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恶性淋巴瘤相比恶性程度稍低,较少累及骨髓,预后较好,但与免疫分型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梁爱斌谢晓恬石苇邵越霞刘兴元傅晓燕王耀平
关键词:免疫分型儿童
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2
2001年
目的 探讨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对儿童哮喘的作用。方法 将哮喘患儿分为规范治疗组和非规范治疗组 (对照组 ) ,对规范治疗组进行哮喘知识教育 ,按GINA方案吸入激素治疗。对照组仅作发作时的处理 ,未进行系统教育及吸入激素 ,两组均记录病情变化、峰流速 (PEF)、急诊次数。结果 经半年随访 ,规范治疗组总有效率 87.0 %明显高于对照组 40 .7% (P <0 .0 5 ) ;规范治疗组PEF值为 (2 5 1± 44 )L/min ,明显高于对照组(2 17± 36 )L/min(P <0 .0 1) ;规范治疗组急诊就诊次数为 (2 .0± 1.0 )次 ,显著低于对照组 (3.3± 1.2 )次 (P <0 .0 1)。结论 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改善患儿的病情。
郑桂芬谢晓恬黄国华傅相容周晓迅
关键词:哮喘儿童吸入激素哮喘治疗
社区6个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社区6个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IDA)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上海宝山社区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定期行6个月龄健康体检的婴儿881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的诊断标准,经婴儿血常规检测和体格检查,统计其IDA的患病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婴儿及其父母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引起6个月龄婴儿IDA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社区6个月龄婴儿IDA患病率为10.6%(93/881例),其中轻度贫血91例(10.3%),中度贫血2例(0.2%),未见重度贫血。统计分析提示IDA发生率存在下列影响因素:(1)早产儿高于足月儿(χ^(2)=6.428,P<0.05),低出生体重儿高于正常体重儿(χ^(2)=6.081,P<0.05);(2)男性高于女性(χ^(2)=12.447,P<0.01);(3)纯母乳喂养高于配方奶粉喂养(χ^(2)=9.620,P<0.01),未及时添加辅食(25%)高于及时添加两种及以上辅食者(9.0%);(4)母孕期贫血(χ^(2)=4.777,P<0.05)发生IDA的风险较高;(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母孕期贫血、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均为婴儿IDA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本地区6个月龄的婴儿IDA患病率依然较高,加强孕母围产期保健和纠正贫血,重视婴儿的合理喂养和及时添加辅食,是预防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傅晓燕李静谢晓恬
关键词:婴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儿童急性胰腺炎1例被引量:3
2010年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淋巴瘤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关键药物。近年来,一系列含有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然而L-Asp的一些副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急性胰腺炎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
李福兴周宁邵越霞蒋莎义谢晓恬
关键词:左旋门冬酰胺酶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长期传代后HL-60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与阿糖胞苷耐药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及其耐药细胞株(HL-60/R)经过长期传代后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mRNA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dck与阿糖胞苷(Ara-C)疗效及耐药现象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实时PCR方法和核素液闪法测定HL-60和HL-60/R细胞内dck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酶活性水平。通过体外培养传代,观察2种细胞株经长期传代(5、10、20、30、40、50代)后细胞内dck的mRNA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传代初期结果显示,HL-60和HL-60/R两组细胞株之间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03和0.17±0.03,活性值分别为0.069±0.006nmol.min-1.mg-1 protein和0.019±0.007nmol.min-1.mg-1 protein,HL-60的dck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均明显高于HL-60/R(P<0.01)。并且两组细胞株之间的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存在于各传代过程中。HL-60和HL-60/R两组各传代节点(10、20、30、40和50代)的dck mRNA表达水平与酶活性与本组第5代细胞相比,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L-60及HL-60/R两组细胞株间的dck mRNA表达和酶活性在传代初期存在显著差异,且两组间的差异持续存在。但与各自的初期传代相比,长期传代后的dck mRNA表达和酶活性变化并不明显,提示dck仅与Ara-C的初期疗效明显相关,而与Ara-C耐药现象的发生可能无关。
唐晋清谢晓恬李威乔晓红石苇周晓迅邵越霞
关键词:阿糖胞苷脱氧胞苷激酶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亚群及与血常规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其与同期外周血血常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我院42例AA患儿和27例正常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45RA^+,CD3^+CD45RO^+,CD(16+56)^+,CD19^+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血常规。结果再障组CD3^+CD4^+,CD3^+CD8^+,CD3^+CD4^+/CD3^+CD8^+的平均值分别为(26.94±11.93)%,(33.33±10.3)%,0.918±0.53,对照组分别为(33.53±9.97)%,(27.08±9.23)%,1.44±0.80,差异有显著性(P<0.05);CD3^+CD8^+与HB,WBC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CD3^+CD4^+/CD3^+CD8^+比值与HB,WBC,N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结论再障患儿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其中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对造血功能的抑制在再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再障患儿Th格局向Th1偏移。
曹萍蒋莎义谢晓恬周妮娜李福兴覃大卫
关键词:贫血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儿童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