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骞
- 作品数:13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靶向对比剂在淋巴结成像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1年
- 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与否关系到对肿瘤患者的分期和预后的判断。目前对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正常大小的转移性淋巴结很可能被遗漏,增大的淋巴结是良性增生还是恶性转移也很难鉴别。近年来随着MR特异性对比剂,特别是MR靶向淋巴结对比剂的发展,MR淋巴成像(MR Lymphography,MRL)显示了极为诱人的前景。该文主要介绍MR淋巴靶向对比剂的研究进展。
- 解骞梁宗辉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靶向对比剂淋巴成像淋巴结转移
- 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的MR和病理表现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动态追踪局灶性脑缺血MR T_2、ADC信号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影像特点。方法: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模型制作后6h、1d、3d、7d行俯卧位冠状面磁共振T_2WI、T_2map和DWI扫描,测量ADC、T_2值,取脑切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MR图像6h已经显示缺血灶;1d时病理表现为脑水肿、组织坏死,T_2WI为高信号,ADC值降低;3d时病变组织以片状坏死为主,出现细胞增生,T_2信号增高的程度较前有所降低,ADC值有所回升;反应性细胞增生于第7天更为明显,T_2高信号强度进一步降低,而ADC值增高,并超过对侧。结论:脑缺血后不同MR参数时间空间变化存在一定规律,MR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体反映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过程。
- 杨艳梅冯晓源孙华平李安宁解骞
- 关键词:脑缺血磁共振成像
- 胰腺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4年
- 作为新兴的功能学成像方法,胰腺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测量血容量、血流量、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和平均通过时间等灌注参数,进而反映胰腺局部组织病理变化而引起的血流灌注改变。目前胰腺CT灌注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胰腺炎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方面,部分灌注参数的研究结果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但随着多排螺旋CT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胰腺CT灌注成像研究有加速趋势,全面临床应用将成为可能。
- 解骞梁宗辉
- 关键词:胰腺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灌注成像
- 15例小肠肿瘤性病变256层多排螺旋CT的诊断应用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扫描技术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8例临床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256层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研究的118例患者中,小肠肿瘤15例,其中腺癌5例,误诊2例(2/15),影像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状肿块,近端肠道梗阻;间质瘤3例,表现为富血供肿块而无肠道梗阻;淋巴瘤1例,表现为小肠壁较长节段的不均匀增厚,肠腔反而扩张,病灶强化不明显;空肠平滑肌瘤1例,误诊为腺瘤(1/15),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肠系膜转移5例,漏诊2例(2/15),表现为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腹水形成等。结论:小肠肿瘤性病变在MDCTE图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窦娅芳解骞唐颖朱全东祝瑞江梁宗辉
- 关键词:小肠多层螺旋CT
- 心电图编辑技术在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心电图编辑技术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心律失常18例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心电图编辑功能,比较编辑前后的冠脉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18例患者中偶发房早6例,偶发室早8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缓慢型房颤1例,频发室早1例。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其中1~3级血管可用于评估,心电图编辑前可评估冠脉为56.1%,编辑后可评估冠脉达到9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心电图编辑技术可减轻或消除心律失常导致的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伪影,提高影像的质量及检查的成功率。
- 吴娟周国锋顾红梅李敏达解骞
- 关键词: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造影术
- 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对小肠炎症性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扫描技术在小肠炎症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8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男53例,女65例,平均年龄48.5岁)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情况等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8例患者中,小肠炎症性病变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5岁),其中Crohn病12例(因克隆恩病肠壁增厚引起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小肠结核1例,病毒性肠炎1例,小肠黏膜一般炎症7例,另外2例临床无法确诊。MDCTE诊断21例,4例漏诊者均为一般炎症。结论:小肠炎症性病变在MDCTE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解骞窦娅芳梁宗辉朱全东祝瑞江
- 关键词:小肠
- 从影像医学角度解读2016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被引量:6
- 2016年
- WHO于2016年5月9日在Acta Neuropathol杂志发表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新分类方法(简称2016 CNS WHO肿瘤分类)[1]。笔者将从影像医学的角度来解读此新分类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产生的影响。2016 CNS WHO肿瘤分类相对于2007版分类是概念和实践上的双重改进。新分类首次在常规组织学特征基础上增加分子分型来对CNS肿瘤进行定义,从而提出了在分子病理时代对CNS肿瘤进行分类、诊断的新概念。
- 任彦李安宁吴越庞浩鹏狄宁宁解骞张家文张俊海刘含秋汪寅冯晓源姚振威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肿瘤分类影像医学WHO组织学特征
-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结果,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理检查结果,13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7例为实性型,2例管型,3例小梁型和1例膜型。13例均为单发肿瘤,最大径小于3 cm;9例位于腮腺浅叶,4例位于腮腺深叶,突向浅叶;9例肿瘤为类圆形,3例为椭圆形,1例呈融合结节样。7例实性肿瘤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囊性伴壁结节,增强后动脉期壁结节显著强化;3例实性伴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中等度强化;1例呈多发结节样改变,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大多数呈最大径小于3 cm的单发类圆形肿块,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分型相关。
- 解骞梁宗辉吴娟顾红梅夏建国
- 关键词:腮腺肿瘤基底细胞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对小肠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对24例临床怀疑小肠梗阻的患者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梗阻部位、形态及周围肠壁情况。结果 24例均诊断为小肠梗阻,其中腹内外疝9例,表现为肠腔通过腹股沟、闭孔、膈肌及结肠系膜疝出,近端小肠扩张;小肠扭转6例,小肠粘连性梗阻2例,幽门梗阻2例,胆石症2例,因肿瘤肠壁增厚致不全性梗阻2例,因克隆恩病肠壁增厚引起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发现"分界移行带"、"漩涡征"、"鸟嘴征"、"靶征"等特征性及原发疾病的表现。证明小肠梗阻在MDCTE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梗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解骞窦娅芳梁宗辉朱全东祝瑞江
- 关键词:小肠多层螺旋CT小肠疾病
- 对比分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亚急性期USPIO与Gd-DTPA增强MRI
- 2012年
- 目的基于动物模型,对比局灶性脑缺血亚急性期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与Gd-DTPA增强MRI表现的异同。方法以6只SD大鼠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其分为USPIO增强组(n=3)及Gd-DTPA增强组(n=3)。对USPIO增强组于建模后第5天以1000μmolFe2+/kg体质量静脉注射USPIO,并于24h后(建模后第6天)行T2W扫描。对Gd-DTPA增强组于建模后第6天行常规T2WI及T1WI后,静脉注射Gd-DTPA行增强T1W扫描,剂量0.2mmolGd3+/kg体质量。MR检查完成后,取脑组织切片行HE和IgG染色病理观察,对MRI与病理表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USPIO增强组脑缺血灶周围可见T2WI低信号区,MR扫描增强区域与IgG染色提示的血脑屏障破坏区有所差别。Gd-DTPA增强组增强T1WI示脑缺血区明显强化,MR扫描增强区域与IgG染色所示血脑屏障破坏区相一致。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亚急性期USPIO与Gd-DTPA增强MRI具有不同的特征,USPIO图像侧重于反映细胞的反应性增生,而图像更利于对血脑屏障破坏的反映。
- 杨艳梅王小楼李安宁解骞
- 关键词:脑缺血钆DTPA血脑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