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艳

作品数:11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4篇心房
  • 4篇细胞
  • 4篇梗死
  • 3篇心肌梗死
  • 3篇细胞生长
  • 3篇细胞生长因子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干细胞
  • 3篇肝细胞
  • 3篇肝细胞生长因...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成形术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房颤动患者
  • 2篇心房扑动
  • 2篇阵发
  • 2篇阵发性
  • 2篇脂肪来源干细...
  • 2篇术后

机构

  • 11篇同济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裴艳
  • 10篇徐亚伟
  • 6篇侯磊
  • 3篇于学靖
  • 3篇李海玲
  • 2篇郭荣
  • 2篇张敬莹
  • 2篇唐恺
  • 2篇李双
  • 2篇陈艳清
  • 1篇沈建颖
  • 1篇赵冬冬

传媒

  • 6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心电与循环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08
  • 5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诱导脂肪来源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2006年
目的通过5-氮杂胞苷(5-AZA)体外诱导脂肪来源细胞(adipose-derived cells,ADC),来观察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探讨脂肪来源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方法应用酶消化法获得兔ADC,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鉴定。然后5-AZA体外诱导3周后,应用RT-PCR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α肌球蛋白重链(-αMHC)基因。结果RT-PCR显示与正常心肌组织-αMHC阳性条带对照,诱导后ADC也在相同位置出现-αMHC的阳性条带,而未诱导ADC没有阳性条带出现。结论ADC可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向心肌细胞分化,是一种较有潜力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移植细胞。
侯磊徐亚伟于学靖裴艳
关键词:脂肪组织心肌细胞分化
HGF基因转染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改善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移植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factor,HGF)基因联合治疗兔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家兔30只,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AMI/ADSC+hHGF组、AMI/ADSC组、AMI未治疗组,每组10只,另外随机选取10只兔作为假手术组。AMI术后3 d,取兔腿部脂肪,分离ADSC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构建pcDNA3.1-hHGF重组表达载体,移植前用脂质体包裹表达载体转染ADSCs,孵育24 h。AMI术后14 d,自体细胞移植,AMI未治疗组接受等量的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假手术组只开胸,不注射。细胞移植后28 d,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功能指标;取心肌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心肌组织中HGF的含量;计算心肌血管密度和纤维化面积。结果移植后28 d,超声心动图测定显示AMI/ADSC+hHGF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AMI/ADSC组;AMI/ADSC+hHGF组HGF含量高于AMI/ADSC组以及AMI组。AMI/ADSC+hHGF组梗死区血管的数量及心肌纤维化面积等参数明显优于AMI/ADSC组。结论转染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兔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其可能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梗死区的血供及抗纤维化效应而起作用。
裴艳徐亚伟侯磊沈建颖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心肌梗死脂肪来源干细胞基因转染
氯吡格雷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分析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支架术中运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142例,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顿服,术后75mg/d×3—6个月。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等其它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测定服药后2小时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及血小板最大集聚率的变化,观察发病4周内出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小时拔除鞘管,无穿刺部位显著血肿形成者,元冠状动脉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及血小板最大集聚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3.38%(19例)。全部患者术后血小板、白细胞元显著改变。未发现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 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对直接支架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可以快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裴艳侯磊徐亚伟陈艳清
关键词:心肌梗死氯吡格雷冠状动脉成形术老年人
超高密度标测结合拖带标测明确外科术后“8”字折返心房扑动关键峡部1例
2021年
心脏外科术后形成的瘢痕造成心房电生理机制改变,可能存在多种心动过速折返环路,其中以非典型心房扑动最为常见。传统的三维标测系统由于其准确度和分辨率不高,常难以明确导致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质,从而确定折返环以及作为消融靶点的折返环的关键性峡部,导管消融成功率低。本文报道2018年4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采用最新超高密度Rhythmia三维标测系统结合拖带标测指导治疗下的1例外科术后“8”字折返心房扑动关键峡部射频消融,旨在介绍复杂性心房扑动的心腔内电图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徐少洁李海玲裴艳唐恺李双徐亚伟
关键词:心房扑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疾病研究进展
2006年
徐亚伟裴艳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缺血性疾病血管内皮细胞
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并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较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但许多房颤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为栓塞高危伴出血高危或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tion,OAC)禁忌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预防LAAC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以及减少出血事件对于成功的LAAC术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术后抗栓策略尤为关键。
裴艳徐亚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栓治疗
骨髓干细胞介导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在兔心肌梗死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以骨髓干细胞(BMSCs)介导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转染在兔心肌梗死组织中能否稳定表达。方法:家兔16只,复制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BMSCs加hHGF移植,对照组。另外随机选取8只兔作为假手术组。AMI术后3 d,抽取股骨骨髓1.5 ml,分离BMSCs培养。于对数生长期加入5-溴脱氧尿苷孵育24 h,以标记移植细胞。构建pcDNA3.1-hHGF重组表达载体,移植前用脂质体包裹表达载体转染BMSCs,孵育24 h。AMI术后14 d,行自体细胞移植,对照组接受等量的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假手术组只开胸,不注射。细胞移植后28 d,检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指标;取心肌组织,RT-PCR检测hHG-F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心肌组织中HGF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后28d,对照组左心室功能降低,但BMSCs加hHGF组左心心室功能有改善;RT-PCR结果显示移植组有hHGFmR-NA表达,ELISA测定HGF含量移植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MI组织中HGF含量降低,转染HGF的BMSCs能在AMI组织中生存并能表达分泌HGF,其左心室功能有改善。
裴艳徐亚伟侯磊于学靖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骨髓干细胞基因转染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分析兔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表面标记并且对其进行体外诱导,观察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探讨脂肪来源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方法应用酶消化法获得兔ADSCs,并在DMEM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取第二代细胞以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第二代细胞经5-AZA(浓渡为10μmol/L)处理24 h,第2天更换新鲜培养液,以后每3 d换液1次,诱导3周后,应用RT-PCR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α肌球蛋白重链(α-MHC)基因及免疫荧光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T)。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Sca1、CD44、CD117高表达,CD34和CD45低表达。诱导后细胞表达cTNT。RT-PCR显示与正常心肌组织α-MHC阳性条带对照,诱导后ADSC也在相同位置出现α-MHC的阳性条带,而未诱导ADSC没有阳性条带出现。结论ADSC具有间质干细胞的特征,ADSC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移植细胞。
裴艳徐亚伟侯磊于学靖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心肌样细胞分化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被引量:3
2006年
裴艳徐亚伟陈艳清侯磊
关键词:心肌梗死替罗非班冠状动脉成形术
体重指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球囊冷冻消融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水平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球囊冷冻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和消融术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8年8月成功行冷冻消融并符合入选标准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471例。依据患者手术前基线BMI水平分为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3.9kg/m^(2))、超重组(24.0kg/m^(2)≤BMI≤27.9kg/m^(2))、肥胖组(BMI≥28kg/m^(2)),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0.5±7.6个月。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随访期间术后复发率及BMI对球囊冷冻消融的预后的影响。结果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年龄更小,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左心房内径更大,高血压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平均随访20.5±7.6个月后,共有101例(21.4%)患者复发。其中正常体重组28例(17.3%),超重组46例(20.7%),肥胖组27例(31.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Kaplan-Meier曲线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着BMI水平增加,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P=0.032)。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和左心房内径与心房颤动复发存在相关性(P<0.05)。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HR=1.049,95%CI:1.009~1.091,P=0.016)是心房颤动球囊冷冻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冷冻消融治疗,超重和肥胖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随着BMI水平增加,患者消融术后的复发率显著增高。
徐少洁李海玲郭荣张敬莹裴艳唐恺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