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裘志军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因果
  • 4篇癫痫
  • 4篇颞叶
  • 4篇颞叶癫痫
  • 4篇GRANGE...
  • 3篇脑电
  • 3篇GRANGE...
  • 1篇低通气
  • 1篇低通气综合征
  • 1篇多通道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帕金森...
  • 1篇正压通气
  • 1篇神经心理
  • 1篇神经心理特征
  • 1篇睡眠
  • 1篇睡眠呼吸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机构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海河医...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 1篇天津市武清区...

作者

  • 6篇裘志军
  • 3篇田心
  • 2篇陈旨娟
  • 1篇李倩
  • 1篇朱彧
  • 1篇张鸿雁
  • 1篇薛蓉
  • 1篇崔林阳
  • 1篇赵玉
  • 1篇刘媛
  • 1篇赵凡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脑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状况及神经心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脑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睡眠状况及神经心理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伴有打鼾的脑卒中且符合OSAHS诊断标准的患者54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CPAP联合药物治疗组(25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9例)。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患者睡眠结构、呼吸参数;使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主观睡眠状况,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记忆广度测定(DST)、Hopkins词语学习测验(HVIJT)评估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抑郁情绪状态。分别比较CPAP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后CPAP联合药物治疗组自身及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间的睡眠状况、认知功能及情绪的变化。结果CPAP联合药物治疗组脱落5例,2组有效例数分别为CPAP联合药物治疗组2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9例。CPAP联合药物连续治疗3个月后自身比较:治疗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29.32±16.57)较治疗前(41.66±21.84)显著下降(t=3.926,P=0.001)、最低血氧饱和度(LSa02;82.11%±5.66%)较治疗前(76.11%±8.90%)明显升高(t=-5.054,P=0.000),治疗后的睡眠结构参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ESS、PSQI、PHQ9评分[分;4.53±3.86、3.00±2.45、0.00(0.00,2.00)]较治疗前[10.58±7.82、7.53±2.87、3.00(1.00,9.00)l降低(t=-3.883,P=0.001;t=-6.522,P:0.000;Z=-3.549,P=0.000),治疗后MoCA、HVLT(总分、延迟)、DSTl、DST2评分(分;23.37±4.75、22.32±6.90、7.47±3.82、7.84±2.59、5.32±2.81)较治疗前(22.16±4.94、19.16±7.66、6.68±
万亚会赵凡刘蕾崔林阳裘志军薛蓉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原发性帕金森病诊断、治疗的靶基因筛选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筛选原发性帕金森病(PD)诊断、治疗的靶基因。方法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以"帕金森(Parkinson)"作为关键词,组织类型限定为中脑黑质,数据类型限定为基于基因芯片检测的基因表达谱数据,筛选出1个符合条件的数据集(GSE7621),该芯片数据包含9个正常(中脑无病变)样本(正常组)和16个原发性PD样本(PD组)。利用R编程语言的相关工具包对原始芯片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并且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差异共表达网络及转录调控网络。将PC12细胞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培养,观察组给予50μmol/L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处理24 h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及PD组存在396个差异表达基因,相对于正常组,PD组存在下调基因229个、上调基因167个,主要富集功能为突触活动、多巴胺(DA)合成、神经元活动、突触传递、神经元投射、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等。两组表达差异性最大的前十位基因分别为Zcchc6、Socs7、Ythdc1、Taf5、Spata13、Slc5a3、Heca、Epc2、Ddx23、Cdk2ap2。调控差异表达基因较多的前十个转录因子(TF)分别为AHR、DAND5、PSG1、SP1、PAX5、ARNT、MIA3、AP-2gamma、CREB1、AP-2alpha A。qRT-PCR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Zcchc6、Socs7、Spata13、Slc5a3、Epc2、Cdk2ap2 mRNA表达量比较,P<0.05或<0.01;两组Ythdc1、Taf5、Heca、Ddx23 mRNA表达量比较P均>0.05。结论 Zcchc6、Socs7、Spata13、Slc5a3、Epc2、Cdk2ap2基因可能与原发性PD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作为其诊断及治疗的靶基因。
李倩刘媛赵玉朱彧裘志军
关键词:原发性帕金森病
基于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颞叶癫痫脑电的网络特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从多通道脑电(EEG)的功能性连接和因果网络的角度,研究癫痫发作期过度放电的脑网络机制。方法:对16通道EEGs进行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计算两个节点之间因果值γij,平均后得到DTF值。应用γij构建因果网络,计算BC度量值并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分析其变化趋势。计算发作期活跃节点因果流值以及间歇期、发作前期相对应节点的因果流值。结果:颞叶癫痫发作期能量分布优势频带是δ频段。δ频段DTF值:间歇期为7.340 4±1.962 9,发作前期为4.875 5±1.054 1,发作期为8.177±1.697 8,正常对照组为2.159 1±0.556 1。δ频段活跃节点BC度量值:间歇期为0.049 9±0.014 9,发作前期为0.046 9±0.009 5,发作期为0.080±0.020。δ频段发作期活跃节点因果流值为0.686 4±0.303 7,间歇期、发作前期相对应的区域因果流值为0.149 5±0.135 8、0.1174±0.0648。结论:颞叶癫痫组比正常对照组功能连接特性增强;颞叶癫痫发作期活跃节点BC度量值比间歇期、发作前期增大;颞叶癫痫发作期活跃节点属于因果源,非活跃节点属于因果汇。
裘志军陈旨娟田心
关键词:颞叶癫痫脑电
基于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颞叶癫痫多通道脑电的功能连接和因果网络特性
研究目的:  癫痫是常见脑部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论文从多通道脑电的功能性连接和因果网络的角度,以颞叶癫痫间歇期、发作前期、发作期和正常对照组的多通道脑电为研究对象,研究癫痫发作期过度放电的脑网络...
裘志军
关键词:颞叶癫痫
文献传递
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及脑电的传递方向
2014年
目的研究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及脑电的传递方向。方法收集8例颞叶癫痫发作(观察组)患者及8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16导头皮脑电图(EEG)数据,应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计算频域定向传递函数(DTF)矩阵,判断因果关系;基于DTF计算因果流,确定起始区的位置,观察脑电信号从起始区向其他脑区的传递方向。结果观察组两个脑区的信号传递存在因果关系,过度放电起始区颞区的DTF值为0.065 45±0.015 2,对照组左、右侧颞区的DTF值分别为0.042 863±0.006 4、0.038 488±0.014 3,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01。因果流值>0.5的区域(有效传出区):2例位于左前中颞区F7、T3;2例位于左中后颞区T3、T5;1例位于左后颞区T5;1例位于左前中后颞区F7、T3、T5;1例位于右中颞区T4;1例位于右中后颞区T4、T6。因果流值<-0.5的区域(有效传入区):左侧6例在前额区Fp1、Fp2或者额区F3、F4有分布;右侧2例不存在因果流值<-0.5的区域。对照组不存在因果流值>0.5或者<-0.5区域。结论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位于颞区,脑电传递方向从颞区传递到其他脑区,主要集中传递到额区。
裘志军陈旨娟田心
关键词:癫痫颞叶癫痫脑电GRANGER因果分析
基于Granger因果分析的癫痫发作间歇期EEG在δ频段的功能连接模式
2012年
目的应用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研究颞叶癫痫发作间歇期16导脑电图(EEG)在与癫痫发作相关的δ频段的过度放电功能连接特性。方法实验数据来自颞叶癫痫9例患者(6例左颢叶癫痫,3例右颞叶癫痫),9例正常对照受试者。记录每例颞叶癫痫受试者在发作间歇期的痫样放电、非痫样放电以及正常对照组的共3个状态的16导EEG;每个状态下各记录10个EEG数据段,每个数据段长度为20s,采样频率为200Hz;应用带通滤波提取EEG的8分量(1—4Hz)。应用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分别计算痫样放电组、非痫样放电组和正常组10次记录的16通道EEG8频段分量之间的频域因果度量平均值,5;分析以上3个组颞叶区(左颞叶癫痫:T3、T5,右颞叶癫痫:T4、T6)与额区(Fp1、Fp2、F3、F4)和顶区(C3、C4)之间EEG在8频段的功能连接模式。结果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左下颞叶区T5,右下颞叶区k)与额区、顶区之间Iδ在0.1323±0.0329±0.1670±0.0289;非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δ在0.0300±0.0130±0.0420±0.0072;正常对照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g在0.0153±0.0028±0.0193±0.0057。统计结果表明: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g值与非痫样放电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叶、顶叶之间的Iδ值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叶癫痫发作间歇期在痫样放电状态下,EEG8频段在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存在较强连接,过度放电从下颞叶区传递到额区和顶区。非痫样放电组和正常组的EEG8频段,下颞叶区与额叶、顶叶之间连接弱,下颞叶区不是EEG信号传导的起始区。
张鸿雁裘志军田心
关键词:颞叶癫痫Δ频段GRANGER因果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