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野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微泡
  • 2篇靶向
  • 2篇靶向微泡
  • 2篇SIALYL
  • 2篇LEWIS
  • 1篇单抗
  • 1篇低切应力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重构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对比超声
  • 1篇多聚
  • 1篇多聚体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肌再灌注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收缩
  • 1篇选择素
  • 1篇血管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袁野
  • 4篇宾建平
  • 4篇伍巍兰
  • 3篇廖禹林
  • 3篇李美瑜
  • 2篇刘俭
  • 2篇滕中华
  • 1篇赵宗磊
  • 1篇陶宇
  • 1篇吴平生
  • 1篇李莹
  • 1篇陈冬冬
  • 1篇廖旺军
  • 1篇周桂芳
  • 1篇宾建国
  • 1篇黄瑞珠
  • 1篇刘莹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值;血管标本行HE染色和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动脉病理结构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的强度。结果狭窄动脉近心端和狭窄处分别形成低、高切应力血流区,与对照组比较,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狭窄近心端动脉内中膜逐渐增厚、内皮VCAM-1表达逐渐增强,而狭窄处动脉无明显结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是低切应力可较早引起动脉重构,可能通过内皮VCAM-1的介导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高切应力则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刘俭刘莹宾建国李美瑜黄瑞珠伍巍兰袁野宾建平
关键词:低切应力血管重构动脉粥样硬化
携Sialyl Lewis^x多聚体微泡超声造影评价小鼠腹主动脉的炎症反应
2012年
目的探讨采用携Sialyl Lewisx多聚体(PSLex)微泡靶向CEUS评价动脉系统血管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分别携P-Sialyl Lewisx(MB-S)、抗P-选择素单抗(MB-P)和同型对照单抗(MB-C)的3种微泡,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配体结合率,利用平行板流动腔和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分析3种微泡在0.5、2.0和4.0dyn/cm2剪切应力下的靶向结合数目。对急性腹主动脉炎症模型(炎症组)和假手术模型(对照组)小鼠各9只,采用弹丸式注入以上微泡,6min后行CEUS检查,测量腹主动脉显影的声强度(VI)。结果 MB-P、MB-S的配体结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剪切应力下,MB-S和MB-P的全程(6min)结合数目均高于MB-C(P均<0.05);在0.5dyn/cm2时,MB-S的全程结合数目与MB-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0和4.0dyn/cm2时,MB-S的全程结合数目明显多于MB-P(P均<0.05);各种微泡的全程结合数目均随剪切应力提高而减少(P均<0.05)。在炎症组中,MB-S、MB-P和MB-C的VI值依次降低(P均<0.05);除MB-C外,MB-S和MB-P在炎症组的VI值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高剪切应力下MB-S的结合能力明显优于MB-P,可用于评价动脉血管内皮炎症反应。
伍巍兰李美瑜滕中华袁野李莹赵宗磊廖禹林宾建平
关键词:SIALYL靶向微泡对比超声
短暂性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脏收缩功能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和心导管探讨不同时间短暂性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和3个心肌缺血/再灌注组),通过调节阻断大鼠冠脉前降支时间制作不同缺血时间(5、10和15 min)的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模型,在冠脉阻断前、缺血结束时和再灌注(1~240 min)时取左室短轴乳头肌切面进行VVI分析,测定收缩期峰值应变(Ssys),并应用心导管测量相应时间的左室内收缩压(LVSP)和左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结果在缺血结束时3个MI/R组大鼠的LVSP和+dP/dt与冠脉阻断前比较明显减小(P<0.05),但在再灌注后所有MI/R组的LVSP和+dP/dt即可恢复。所有MI/R组大鼠在缺血结束时缺血区心肌的Ssys和冠脉阻断前比较,明显减小(P<0.05);在心肌再灌注1 min时,缺血5 min组大鼠缺血区心肌的Ssys迅速恢复,缺血10 min组的大鼠缺血区心肌的异常Ssys再灌注120min时恢复正常;而缺血15 min组的大鼠缺血区心肌的异常Ssys到再灌注240 min时能恢复正常。假手术组大鼠的LVSP、+dP/dt和Ssys在实验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10~15 min的短暂性心肌缺血在再灌注后有较长时间的局部收缩功能异常,可作为心肌缺血的记忆指标用于临床诊断。
陈冬冬刘俭廖禹林陶宇伍巍兰袁野吴平生宾建平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速度向量成像心脏收缩
定点追踪技术评价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在高剪切应力下的黏附行为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构建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用定点追踪技术在体外高剪切应力下评价其黏附行为。方法构建携Sialyl Lewisx靶向微泡(MB-S)、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双配体靶向微泡(MB-D)。利用平行板流动腔和Image-Pro-Plus软件绘制微泡滚动的时间-速度折线图。微泡第1帧的速度为V1,第2帧至黏附前倒数第3帧的平均速度为V2,黏附前倒数第2帧的速度为V3。结果 MB-P高速滚动,速度骤降为0;MB-S从高速平缓过渡到低速,再渐降低至0;MB-D从高速过渡到低速,再骤降为0。3种微泡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P的V2明显高于MB-S和MB-D(P<0.01);MB-S和MB-D间V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3在3种微泡中的顺序为MB-P>MB-D>MB-S(P<0.01)。结论Sialyl Lewisx介导高效滚动,抗P-选择素单抗介导微泡速度的骤降,两者在微泡靶向黏附时可发挥互补作用。
袁野李美瑜滕中华伍巍兰周桂芳廖旺军廖禹林宾建平
关键词:靶向微泡P-选择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