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涛
- 作品数:14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发现革命历史画《广州解放》——人间画会、王道源与新中国初期的华南美术界被引量:1
- 2023年
- 王道源主笔的油画《广州解放》是1951年华南地区选送北京的十幅革命历史画之一。画作不仅描述了作为历史事件的解放军入城式,同时也忠实记录了新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起点:人间画会在香港集体绘制、悬挂于广州爱群大厦的毛主席立像。一幅即将在博物馆面向群众陈列的革命历史画,记录下另一幅巨型街头壁画,“画中画”的构图,折射出1949年前后艺术体制的急遽变化,同时也提示了在战时激发创造性能量的跨媒介活力,在新体制的形成过程中被吸收消化的微妙过程。而这幅画的“合作者”,反映美术界进步趋向的人间画会和“艺术专家”王道源,他们在历史转折期体现出的艺术和政治参与的复杂面向,为解读现代美术史上影响至深至广的这一变局提供了重要视角。
- 蔡涛
-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画中画转折期面向群众
- 香港岭英中学的《抗战》、《建国》壁画(1939)——兼论抗战时期美术界的媒介竞争现象被引量:7
- 2016年
- 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在香港诞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倪贻德不久前在武汉参与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本文认为,现代派洋画家在抗战初期大量参与壁画实践,不仅反映了全面危机状态下艺术家国家意识的普遍提升,更折射出当时画坛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的结构性现象:正是由于漫画、版画、摄影、戏剧、电影这类大众文艺媒介占据了抗战宣传的支配性位置,洋画家们才如此重视具备跨媒介特性的壁画,并由此引发画风的突变现象。
- 蔡涛
- 关键词:倪贻德媒介竞争
- 关良、谭华牧、丁衍庸的现代艺术实践与“东洋回顾”现象被引量:8
- 2018年
- 三位广东出身、并在日本大正后期留学东京的中国艺术家——关良(1900—1986)、谭华牧(1896—1976)、丁衍庸(1902—1978),他们归国后在油画、水墨画之间展开的日常性的跨媒介实践,提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一场被忽视了的文化实验——面对日本美术界陡然提升的文人画关切,和以巴黎为中心的西方现代艺术潮流,拥有文化比较视野的几位留日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具备文化反思力和创新格局的跨媒介创作模式。而在东西文化激烈互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东洋回顾"现象,不仅伴随了"中国画"概念的生成,同时,也催生了"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抬头。
- 蔡涛
- 关键词:倪贻德美术展览会现代绘画明清文人画
- 曾忆城:一时一地,江南的镜像
- 2011年
- 2011年8月17日广州太古汇举办了"一时一地"曾忆城摄影艺术展。《一时一地》是曾忆城在世界各地游历拍摄而成的系列摄影作品,在这些空灵雅致、处处禅机的影像中,艺术家独具匠心的构图框景,瞬间捕捉,将纷繁之当下世界营造成直通中国传统核心价值"天人合一"的理想精神境地。
- 蔡涛
- 关键词:镜像摄影艺术展摄影作品独具匠心天人合一
- “新写实主义”的流变——折衷的理论策略与“孤岛”时期倪贻德的洋画创作被引量:8
- 2014年
- 抗战初期,国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其中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是以自由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洋画运动遭遇了空前的道德困境。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孤岛"上海时期,决澜社画家倪贻德所提倡的"新写实主义"理论及其相关洋画创作。这一战前由日本输入中国的现代绘画理论,伴随着战争危机发生了内涵变异。在日伪统治和租界文化并峙的畸形文化生态之下,在与重庆、延安这两大政治文化中心的遥遥相望中,民国时期洋画运动的这一余脉,不仅反映出艺术家在个人生存、民族大义和人文理想这三者之间的艰难选择,也折射出国家主义话语的强势崛起。
- 蔡涛
-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倪贻德抗战美术决澜社
- 塞尚、街头剧和“土油画”——艺术家胡一川的跨媒介实践(下)被引量:5
- 2018年
-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保存着胡一川在1960年代初期对塞尚(Paul Cézanne)画册的频繁借阅记录,这提示了1949年之后体制内艺术家们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也启发我们对革命美术的创新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代表了革命美术新风尚的一批"土油画"——胡一川的《开镣》(1950)、《前夜》(1961)等,这些作品既包含了对后印象派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转化,同时也是抗战时期文艺界跨媒介实践的后果:画面体现出戏剧舞台经验嵌入美术创作的新方法。本文回顾了艺术家"洋画""新兴木刻"和"土油画"的三个阶段,试图从东亚现代艺术史的视野来解读胡一川的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认知的独特性。穿梭在战争、革命文化和现代艺术个体实践交集的各种历史场合,由此展开对现代美术史"表"与"里"的悖论性思考。
- 蔡涛
- 关键词:塞尚后印象派街头剧
- 塞尚、街头剧和“土油画”——艺术家胡一川的跨媒介实践(上)被引量:5
- 2018年
-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保存着胡一川在1960年代初期对塞尚(Paul Czanne)画册的频繁借阅记录,这提示了1949年之后体制内艺术家们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也启发我们对革命美术的创新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代表了革命美术新风尚的一批"土油画"——胡一川的《开镣》(1950)、《前夜》(1961)等,这些作品既包含了对后印象派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转化,同时也是抗战时期文艺界跨媒介实践的后果:画面体现出戏剧舞台经验嵌入美术创作的新方法。本文回顾了艺术家"洋画""新兴木刻"和"土油画"的三个阶段,试图从东亚现代艺术史的视野来解读胡一川的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认知的独特性。穿梭在战争、革命文化和现代艺术个体实践交集的各种历史场合,由此展开对现代美术史"表"与"里"的悖论性思考。
- 蔡涛
- 关键词:塞尚后印象派街头剧
- 《现代版画》:“新启蒙”与战时现代美术之路被引量:3
- 2020年
- 1946年,李桦策划"抗战八年木刻特展"之际,撰文详细阐释了"新启蒙运动"的概念,并与"五四运动"进行了明确区分。这一迄今少有关注的历史观念表述,微妙地牵连出现代木刻与现代洋画运动的互动和历史渊源,也反映了战时现代艺术经历的深刻变局的多重面向:一者绘画语言,二者组织形态,三者价值观念。三者之间更有密切的互渗互动,逐渐生成了以新现实主义为中心议题的战时美术生态。本文回顾了1934年李桦主持编辑的《现代版画》杂志的跨文化跨媒介实践,由此追溯面临抗战爆发的历史临界点,民族国家和现代艺术家之间复杂关系的生成过程。
- 蔡涛
-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 敌我的镜像:黄鹤楼大壁画与中日宣传战--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王式廓《武汉大壁画草稿》谈起被引量:3
- 2014年
- 一、画稿释疑——关于壁画实战功能的推理
黄鹤楼大壁画在抗战期间遭日军涂毁,[2]现存的唯一一件画稿出自王式廓(1911—1973)手笔,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馆方将这件作品的创作年代定为1938年。在这张旧式信笺的中央部分,作者以潦草的速写法依稀勾勒出一群行进中的战士形象。信笺的朱丝栏外,王式廓作了文字说明:“一九三八年武汉大壁画草稿。是田汉叫我画的。一九六九.四五.”(图1)。
- 蔡涛
- 关键词:王式廓黄鹤楼壁画草稿镜像
- 鲁迅葬礼中的沙飞和司徒乔——兼论战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媒介竞争现象被引量:8
- 2017年
- 在一篇讨论解放区摄影师沙飞(1912—1950)的讲稿中,历史学家高华对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化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在中共领导下的组织化左翼(也称激进左翼)之外,尚有游离在组织绝对控制之外的一种个人化左翼(亦称“温和左翼”),高华认为沙飞属于后者。
- 蔡涛
- 关键词:媒介竞争现代艺术司徒乔左翼文化战前葬礼